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主要受古环境演变的控制.然而,古地理、古构造背景和生物自身因素(如生物的生理特 征)也影响着生物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从沉积学、放射虫古测深以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扬子海盆及其周缘的古地理特征进 行了详细研究,重建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为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环境演化的全球可对比性提供了古地理依据.研究 表明:(1)扬子海盆北缘,从南往北,水体逐渐变深,面向东秦岭-大别深海;扬子海盆南缘深水盆地,从北往南,水体也是逐渐 变深,面向古特提斯洋盆.扬子海盆边缘面向广海表明扬子海盆二叠纪末生物和环境演化具有区域上广泛的代表性甚至全球 意义.(2)扬子海盆北缘盆地的古水深普遍小于南缘深水盆地的古水深.(3)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以 后;钦防地区晚古生代为洋盆环境(古特提斯的分支小洋盆),该洋盆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因此,扬子和华夏古构 造体系西南段的最终碰撞和拼合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盆地石炭纪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位于扬子板块东部的下扬子盆地,在石炭纪时,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表海沉积,陆源碎屑来自于北边的胶南古陆和南边的江南古陆东延部分─—皖浙赣古陆。石炭系分为上、下两统。早石炭世,盆地南部宣城、广德等地主要发育碎屑岩,中部巢县、南京一带以及北部滨海、洪泽一带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从南往北,金陵期从滨岸碎屑岩相→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相→潮坪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高骊山期为滨岸平原沼泽碎屑岩相→浅海陆棚碎屑岩相→海岸萨布哈白云岩、石膏、碎屑岩相;和州期盆地南部隆起,中部到北部为礁及礁后泻湖一潮坪碳酸盐岩相→开阔海台地碳酸盐相。晚石炭世主要是碳酸盐沉积,黄龙期从滨岸石英砾岩相→潮坪白云岩相→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相;船山期是黄龙期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相的继续,以发育核形石生物碎屑颗粒岩为特征。整个盆地的岩相带均以NEE—NE方向展布。  相似文献   

3.
黔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层序和海退事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种沉积类型。北侧的独山、平塘、惠水及长顺城关区等地属于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发育浅海底栖生态领域的生物群;该线以南的独山麻尾、长顺睦化、惠水王佑及罗甸一带,为碳酸盐盆地沉积,富含远洋半深海动物群。在两种沉积类型和生态领域里,泥盆-石炭系界线层的岩性、生物及相序均发生深刻变化,形成特征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剖面。  相似文献   

4.
湖北宜昌王家湾五峰组顶部Chondrites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湖北宜昌王家湾剖面五峰组笔石页岩段观音桥层发现的遗迹化石Chondrites的分布及其生态特点。结合生物相和同期上扬子海盆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分析了盆地水体底域在缺氧一富氧转折时期的古氧相变化特征:指出五峰组笔石页岩段上部地层沉积底域为典型的缺氧环境,在其与上覆观音桥段之间的沉积转换面附近发生了从无氧到有氧的转变,观音桥段中Hirnantia动物群繁盛于富氧的海底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划分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侯家塘组、坟头组,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其中,志留系沉积了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物以浅海-滨海相砂泥岩为主;泥盆系五通组同样为碎屑岩沉积,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并存,下部为潮坪相,上部则为三角洲相;而石炭系发育台坪、泻湖、颗粒滩等碳酸盐岩台地亚相,岩性以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下扬子区由陆域向海域的延伸,其志留系-石炭系岩性序列与下扬子陆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分异演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早三叠世中国南方的岩相古地理总体上表现为“两隆两凹”的格局,即西部以康滇古陆为核心的中、上扬子地块,东部以华夏古陆为核心的华夏地块,两地块之间为扬子古海洋。两古陆附近沉积滨浅海相碎屑岩,其间的古海洋内为碳酸盐岩台盆,岩相分带显著。中国南方早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取决于扬子扳块与华夏板块的裂离和拼合。由Induan期到Olenekian期,中、下扬子地区的北部缓慢抬升,下扬子地区由较深水转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与此同时,西南部的康滇古陆下沉,东部的华夏古陆隆升,导致岩相向西推移,右江地区表现为活动性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藏南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地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8.
西藏措勤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9.
湖南地区地处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根据沉积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其他沉积特征变化,将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盆地相和陆架边缘—斜坡相。开阔台地相以沉积“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为特征,浅海陆棚相转为沉积砂质板岩,板岩并夹有粉砂岩及泥灰岩透镜体。深水滞流盆地发育黑色碳质页岩及含放射虫硅质页岩,沉积厚度很小,代表了一个相对缺氧还原的欠补偿深水环境;陆架边缘—斜坡相则为岩屑石英粉—细砂岩,长石石英粉—细砂岩及砂质板岩、板岩的韵律互层,沉积厚度超过1000m,具浊流沉积特征。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湖南地区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和东南方向往中部逐渐变深,湘中南一带为水体最深地区。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序列等特征,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环境及其垂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SDP-2井所钻遇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既包含碎屑岩也包含碳酸盐岩,发育了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南黄海盆地晚古生代先后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发育碎屑岩浅海-潮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潮坪-潟湖-颗粒滩沉积体系和碎屑岩三角洲沉积体系,反映了研究区由海相向海陆过渡相逐渐演化的沉积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扬子地区中二叠统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秋  李双应  陈静静 《地质学报》2011,85(6):993-1007
中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为广海盆地,地层总体南厚北薄,岩相呈渐变关系,从南到北由浅海相的灰岩向半深海及深海相的硅质灰岩、硅质岩转变,沉积水体南浅北深.从微相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在研究区中二叠统广泛发育的砾屑灰岩为异地沉积成因,而非差异压实成因.栖霞期研究区遭受广泛海侵,中扬子北缘为外缓坡-盆地沉积,中扬子克拉通主体为缓坡沉积,局...  相似文献   

12.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实现的勘探前景。通过松辽盆地边地区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结合盆地内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松辽盆地石炭纪属于滨浅海环境,由北往南海水加深;早二叠世为浅海-深浅海环境,由东向西海水变深,而晚二叠世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环境,海水向南变深。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朱光  徐嘉炜 《地质论评》1998,44(2):120-129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 山带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裂的对冲控制而成为双向压隐型盆地。  相似文献   

15.
朱清波  程万强  周全 《现代地质》2022,36(3):755-769
襄樊—广济断裂带是分隔大别造山带和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边界断裂,其几何学、运动学及构造演化特征记录了南北两大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发生碰撞、拼贴及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在野外调查、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以深部向南逆冲、浅表向北逆冲的“鳄鱼嘴式”对冲构造为特征,与西段的构造变形样式和次序存在显著差异。中扬子地区东部受控于江南—雪峰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南北两大构造体系,深部扬子板块北缘向大别造山带之下俯冲导致造山带自北向南挤出,推覆构造可影响至瑞昌一带,由南向北的浅层逆冲推覆可影响至梅川附近,二者在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的蕲春—武穴—浠水一带对接。襄樊—广济断裂带经历了印支早期同碰撞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和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T2末)、燕山早—中期双向对冲构造变形(J1-3)、燕山晚期伸展正断层变形(K1-2)、喜山早期由北向南小规模逆冲变形(E1)阶段。  相似文献   

16.
湘中—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学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岩性由岩屑砂岩变为石英砂岩,粒度由粗粒变为细粒;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西北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上奥陶统到中志留统的碎屑锆石以900~720Ma的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层序为主;从早志留世高家边组开始,450~420Ma碎屑锆石年龄出现并逐渐增多,表明同造山岩浆岩被剥露地表并开始提供物源;碎屑锆石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代表华夏地块基底1.9~1.7Ga的特征年龄峰值,表明华夏地块不是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下扬子地区前陆盆地从晚奥陶世开始沉降,晚奥陶世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夹粉砂岩和砂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西北方向扩展,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三角洲前缘相;早志留世开始埋深较大的同造山岩浆岩开始遭受剥蚀,导致前陆盆地中450~42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① 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② 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③ 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④ 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⑤ 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 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⑥ 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19.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的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针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