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余飞  陈善雄  马佳 《岩土力学》2006,27(Z1):619-621
基于两种收缩试验的膨胀土地基变形预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表明,两种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在于其考虑的膨胀土地基的侧限状态不同,分别为无侧限状态和完全侧限状态下的预测结果。基于以上分析成果,并考虑膨胀土的裂隙性和实际地基的侧限状态,给出了膨胀土地基变形预测的经验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为膨胀土地基变形的准确预测及合理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吸力量测确定膨胀土活动带和裂隙深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M itchell公式和裂隙扩展深度方程两种吸力法确定安康地区膨胀土大气影响深度和裂隙开展深度。其一通过对安康地区两处天然边坡开挖观测井,利用张力计进行不同深度处吸力值的现场量测,根据M itchell提出公式计算大气影响深度;其二根据非饱和土抗拉强度公式,建立膨胀土裂隙扩展深度方程,利用基质吸力量测结果求其理论解。结果表明,安康地区膨胀土吸力变化曲线随深度增加变幅减小,呈波浪式推移。M itchell公式确定安康地区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深度为3.35m以内,裂隙深度方程确定裂隙开展深度为3.063.14m。利用M itchell公式计算大气影响深度与膨胀土断裂理论公式确定的裂隙开展深度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3.
为提供长春硬塑状态老黏性土可靠的地基承载力依据,探讨适宜的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采用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对长春老黏性土进行了测试研究,获取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06~425 kPa)、静力触探锥尖阻力(1.9~3.3 MPa)、天然孔隙比(0.63~0.72)和液性指数(0.02~0.25)等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线性相关,并与天然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线性相关的结论。据此,提出了根据静力触探锥尖阻力计算长春老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公式,总结出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确定长春老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数据表。  相似文献   

4.
膨胀土胀缩变形规律与灾害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普通固结仪和收缩仪分别进行蒙自重塑膨胀土浸水膨胀变形试验和膨胀土失水收缩变形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初始状态下膨胀土胀缩变形规律与致灾机制,并应用Does Response模型,定量模拟了膨胀土胀缩时程规律。研究表明,蒙自膨胀土胀缩变形差异较大,一般吸水膨胀率远大于失水收缩率,相似状态下试样膨胀系数越大,收缩系数亦越大,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膨胀土含有的大量细小黏土颗粒与较强的蒙脱石晶体矿物及显著的微结构特征,是其产生强烈胀缩变形灾害的内因与本质,而土中发育的微孔隙-裂隙结构及其初始状态,是发生胀缩变形灾害的外因。  相似文献   

5.
沿海吹填砂土地基地下水位较高、常含软土夹层,地基处理难度大。为了研究高能级强夯在这类吹填砂土地基上的加固效果,在山东沿海某吹填砂土场地开展6 000和8 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试验结束后分别运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进行现场检测。通过对比分析了设计要求深度范围内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发现夯前夯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和静力触探锥尖试验阻力均明显提升,有效消除了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液化势;通过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及夯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标准值与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式,得到夯后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0 kPa,验证了高能级强夯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对软土夹层位置和地下水位高度展开研究,发现软土层会阻碍夯击能传递,减小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且软土层位置不同对强夯加固效果影响程度不同,强夯影响临界范围处存在软土层时,有效加固深度为软土层顶部位置处;对砂土地基进行4 000 kN·m能级强夯试验时,发现未降水强夯后有效加固深度为5 m,降水至地面以下3 m强夯后有效加固深度达到了7 m,提高了加固效果。在高能级强夯研究基础上,对现场吹填砂土地基进行了75万m2的大面积高能级强夯施工,发现处理后地基能够满足建筑用地要求。  相似文献   

6.
合肥地区膨胀土路基处置深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余飞  陈善雄  许锡昌  余颂 《岩土力学》2006,27(11):1963-1966
采用统计分析气候资料和现场测试含水率的方法,对合肥地区大气影响深度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按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法计算的大气影响深度比实际值小。在此基础上,建议按膨胀力与零膨胀率的相关性来确定膨胀土路基处置深度。通过合肥地区18个代表性土样的膨胀力试验,给出了膨胀力与零膨胀率的相关曲线,为膨胀土路基处置深度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给出了合肥地区膨胀土路基不同结构部位处置深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渗流与变形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渗流与变形耦合控制方程是基于流体质量守恒、Darcy定律及膨胀土弹性本构方程得出的。结合云桂高速铁路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并采用考虑耦合和不考虑耦合两种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情况下地基表面膨胀变形呈双曲线变化,非耦合情况下地基表面膨胀变形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对同一时间而言,未考虑耦合效应数值模拟得到的膨胀变形落后于考虑耦合影响的膨胀变形;耦合与非耦合情况下地基的相对膨胀率沿深度方向呈衰减变化。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不考虑耦合影响的数值模拟方法难以描述人工浸水条件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规律,而考虑耦合影响的数值模拟方法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沿海经济大开发背景下,区域大通道建设不断涌现。采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方法获得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隙水压力、摩阻比等参数,据此进行土层划分、工程分类,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对影响试验数据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海上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施工提出建议,为海洋静力触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变湿应力概念的膨胀土初始开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珺华  袁俊平  卢廷浩 《岩土力学》2011,32(6):1631-1636
含水率变化时膨胀土体积会产生吸水膨胀或失水收缩,这与温度变化时一般材料的反应相似。当土体的胀缩变形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应力,据此提出了变湿应力的概念。借用温度应力理论分析思路,基于弹性力学理论,采用变湿应力来计算土体的胀缩变形,建立了用含水率变化计算变湿应力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裂隙产生的机理是不同埋深处土体水分丧失速率的不同,产生了不均匀的收缩变形。提出了膨胀土初始开裂的临界变湿判据,经比较与实测结果较一致。利用该模型,推导了地表蒸发条件下膨胀土的裂隙初始开展深度,并对其与土体变形模量、胀缩特征参数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扁铲侧胀试验和试验机理的研究和对试验指数的对比分析 ,提出了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利用上海地区部分重大工程中的扁铲侧胀试验数据 ,在与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的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经数理统计后给出了上海地区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最后 ,通过与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计算的地基承载力对比 ,分析了本经验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精度。研究分析表明 ,可以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膨胀土干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膨胀土是一种典型的问题性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体积收缩变形,引发各种工 程地质问题。为了研究膨胀土的干缩变形特性,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测定了膨胀土的收缩特征曲线,重点分析 了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对干缩变形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水泥固化抑制膨胀土干缩变形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 明:(1) 膨胀土的干缩变形过程存在三个典型阶段:正常收缩、残余收缩和零收缩;(2) 初始含水率越高,试样蒸发速 率越快,且干缩变形完全后试样孔隙比越小而最终收缩应变越大,干缩变形越明显;(3) 初始干密度越大,试样蒸发速 率和最终体积收缩应变越小,提高初始干密度对试样干缩变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 在膨胀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能 显著降低试样的体积收缩应变,对干缩变形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5) 膨胀土的干缩变形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并 且与初始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膨胀土是一种典型的问题性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体积收缩变形,引发各种工 程地质问题。为了研究膨胀土的干缩变形特性,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测定了膨胀土的收缩特征曲线,重点分析 了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对干缩变形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水泥固化抑制膨胀土干缩变形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 明:(1) 膨胀土的干缩变形过程存在三个典型阶段:正常收缩、残余收缩和零收缩;(2) 初始含水率越高,试样蒸发速 率越快,且干缩变形完全后试样孔隙比越小而最终收缩应变越大,干缩变形越明显;(3) 初始干密度越大,试样蒸发速 率和最终体积收缩应变越小,提高初始干密度对试样干缩变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 在膨胀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能 显著降低试样的体积收缩应变,对干缩变形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5) 膨胀土的干缩变形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并 且与初始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冯欣  孔令伟  郭爱国 《岩土力学》2009,30(Z2):208-213
通过控制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工作参数,改变膨胀土试样的蒸发路径,实现饱和膨胀土在不同脱湿速率下的不均匀收缩,结合有荷膨胀率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膨胀土不均匀收缩方式下胀缩特性和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脱湿速率越小,膨胀土的胀缩性越大,剪切强度越高;对比不同收缩方式,均匀收缩下膨胀土的收缩与膨胀变形和剪切强度均大于不均匀收缩下的收缩与膨胀变形和剪切强度。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收缩试验中水分蒸发的路径不同,沿深度方向的含水率不同,基质吸力不同,引起的应变也不同,这种不均匀性改变了原有膨胀土的均一性,限制了膨胀土胀缩特性和强度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膨胀土的收缩性明显,容易引发边坡与地基开裂,但有关结构性对收缩特性影响的认识甚少。采用收缩自动试验装置,在恒湿恒温条件下对原状膨胀土和重塑膨胀土开展了收缩对比试验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原状土相比,重塑土在土中水流动阶段的蒸发速率较小,蒸汽扩散阶段收缩稳定速率较慢,最终体积收缩应变量更大;重塑土体积收缩−含水率关系曲线的线性段较长,斜率较大,直线段与稳定段之间的过渡不明显,而原状土则反之;重塑土和原状土的收缩特征曲线(soil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 curves,简称SSC)在较高含水率段基本重合,随着含水率下降,重塑土的SSC下降更快,对应的含水率范围更宽,最后进入残余−零收缩阶段时,孔隙比明显较小;Chertkov收缩模型适用于原状膨胀土,但不适用于重塑膨胀土。SEM测试结果表明,原状膨胀土较重塑膨胀土具有更强的原生结构性,初始密度与湿度相同情况下,两者颗粒排列、接触方式、胶结状态、孔隙大小与分布特征等微观结构上差异明显,导致蒸发过程中重塑土的水分迁移速率较小、基质吸力较大,是重塑土收缩更剧烈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可为膨胀土边坡的坡面工程防护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湛文涛  赵文建  倪啸  杨和平 《岩土力学》2009,30(Z2):239-243
基于膨胀土可以直接用作路堤填料的分类指标体系,在室内开展了3种不同膨胀土的物理性质、击实性状、强度特性试验研究,验证广西百隆高速公路膨胀土路段的膨胀土也可以直接用作路堤填料,并结合现场实体工程的效果验证用改进CBR值、改进CBR膨胀量和稠度3指标作为膨胀土路堤填料的分类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通过对标准CBR试验和改进CBR试验的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用改进CBR试验法评定膨胀土承载强度的合理性。由百色膨胀土的不浸水CBR试验,说明可以用封闭包盖对百隆路膨胀土路堤进行物理处治。实体工程中采用土性最差的1号膨胀土做填芯和用红黏土包边,得到的工程效果令人满意。由室内外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这3种百色膨胀土都可以直接用作路堤填料。  相似文献   

16.
Granular pile-anchor (GPA) technique has been found to be an innovative foundation technique for expansive clays posing the dual problem of swelling and shrinkage. Swelling occurs during absorption of water and shrinkage during evaporation of water. Generally, in field expansive clay beds, swelling takes place during rainy seasons and shrinkage during summers. GPA is a recent innovative foundation technique devised to ameliorate the dual swell-shrink problem of structures founded on expansive clay beds. The other innovative techniques are drilled piers, belled piers and under-reamed piles. Laboratory scale model studies and field scale experiments on GPAs yielded useful results and revealed that swelling of expansive clay beds was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GPA technique. Studies on swell-shrink behaviour of GPA-reinforced clay beds have not been performed so far.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btained from laboratory scale model studies on GPA-reinforced expansive clay beds subjected to alternate cycles of swelling and shrinkage.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pertain to the swelling of test clay be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ree swell-shrink cycles (N) spanning a time period of 300 days. The test clay beds were reinforced with varying number of GPAs (n = 0, 1, 2 and 3). Heave (mm) in a given swell-shrink cycl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GPAs. Further, for a given number of GPAs (n), heave (mm) also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depth from the top of the clay b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ultant thickness of the clay bed (Hr) for swelling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cycles. However, the percentage heave (ΔH/Hr) de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swell-shrink cycles (N)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7.
蒋明镜  王新新 《岩土力学》2013,34(3):863-873
采用离散元商业软件PFC2D对7种重力场下静力触探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以研究高、低重力场下静力触探试验的异同点。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重力场下土体受静力触探贯入主要影响区域不同,低重力场下主要是上部土体受到影响,高重力场下主要是下部土体受到影响;归一化贯入阻力的最大值和稳定值、归一化球应力和偏应力的最大值均与重力加速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均随重力加速度倒数的增加而增大;土体经历了明显的加载、卸载过程,重力加速度越小,加载、卸载现象越明显,同一重力加速度下上部土体加载、卸载程度大于下部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