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测和绩效评价方法,有助于保障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测和绩效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从关注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两方面出发,选择遥感数据获取的土地覆盖类型、植被长势、水质参数作为评价指标,整体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的监测;从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指标,论述了遥感数据在辅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绩效评价中的作用。最后指出积极探索新的遥感数据挖掘方法,并结合遥感技术与传统的调查方法,有望形成更客观、更快速且具备可执行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测及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六大生态文明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论文以系统科学和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思想、目标、方法、技术和制度.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实质是土地/景观综合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了两个指导思想—系统观和生命观;目标—提高以“命脉”为核心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方法—景观方法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制度—以土地使用者为主体的综合景观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国土是生存之本,发展之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和空间用途管制,开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组建自然资源部,明确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国家重大需求,亟需针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任务中的技术难点开展研究。该文提出了自然资源无缝数据立方体(NR-SDC)构建与要素智能监测评价框架,并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区域开展了试验验证和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该文设计的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源数据融合重建框架,能够显著提高遥感数据质量,有效支撑了逐日NR-SDC研制,可服务于自然资源状况近实时监测。该文研发的自然资源全要素动态智能监测框架,显示出优异性能,可支撑长时序、高分辨率逐年自然资源要素智能提取。该文所形成的自然资源要素监测评价框架,可服务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自然资源要素时空变化量化,可为国土空间用途优化、生态状况评价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该文基于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绥德县郭家沟村和常家沟村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提出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研究区诊断为自然恢复类、辅助再生类和恢复重建类修复模式,并划分为一带、两岸和三坡3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对区内受损、退化、功能与服务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提升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遏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的泥沙流失现象,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接连推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步步深入、层层加大,为实现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规划了生态蓝图。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不再保留。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8.
正聚焦自然资源管理新蓝图,做好测绘创新服务大文章。建设美丽中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北京市2015、2017及2019年三期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并在全局及局部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上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显著、生态破坏显著区域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用地整体处于流出状态,且各类变化斑块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效应,15个区域为人类活动密集区,其中雾灵山及周边山区、松山及玉渡山保护区、南海子公园、密云水库、怀沙怀九河、泃河平谷段(西南段)等6个地区为生态破坏显著区域,建议对其加大监管力度;生态修复显著区域为京密引水渠密云段,其他8个区域均为人为破坏及修复活动共存区域。本文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设美丽北京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表覆盖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郝庆 《今日国土》2014,(11):38-39
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本底和地域功能.部署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加快修复国土功能.提高国土开发利用质量和效益.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陶培峰  李萍  丁忆  刘建  杨光谱  肖禾 《测绘通报》2022,(1):15-20,38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对重庆市进行生态重要性评价,将生态极重要区域与自然保护地共同作为生态源地。首先从生态本底和生态胁迫两个角度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距道路距离、距水体距离、夜间灯光指数6个阻力因子构建了典型山地动物的生态阻力面,然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完成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研究表明,重庆市生态源地30 751.1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7.32%,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与渝东南的山林地。将识别的73条潜在生态廊道、138个生态节点与生态源地进行叠加,结合重庆的山水格局,构建了"两区、三带、四核、多廊、多点"的多层次生态安全格局,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云慧 《今日国土》2023,(12):13-15
<正>本刊讯记者张云慧报道12月6日,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深呼吸小城专家委员会主持,深呼吸小城专家组撰写的《2023深呼吸小城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结题报告》暨2023“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乡镇”正式名单在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发布。学会主席团主席、深呼吸小城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柳忠勤在发布会上指出:深呼吸小城/乡镇,特指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进程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视保护和培育山水林田湖草+好空气禀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3.
如何科学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区监测体系并实现动态监测,是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落地"的关键性命题.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和管控要求等特点,构建了以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以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为主要驱动的海南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能支撑海南省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测,持续服务于海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南山生态保护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介绍了建(构)筑物摸底调查工作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并详细论述了建(构)筑物摸底调查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跃西 《今日国土》2008,(11):27-28
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008年10月27日在"第五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暨武义温泉养生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国土经  相似文献   

16.
人机协同的自然资源要素智能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准确掌握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支撑.目前,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资源要素提取,主要依赖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与外业逐图斑核查的方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人为因素多,已不能适应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一体化调查监测的新要求.本文顺应人工智能协作方法智能化发展新方向,总结分析了深度学习智能提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以及人机协同发展新方向研究现状,从分析自然资源要素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智能计算后台+智能引擎+人机交互前台"人机协同智能提取技术框架,阐述了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探讨了人机协同智能提取云平台构建思路,以期为自然要素智能提取提供新一代人工智能方法及思路,提升自然资源要素提取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多源异构的自然资源数据具有显著的时空特性,传统的数据库难以解决这些数据的存储、管理和使用,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Hyper-V技术搭建私有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提高了多源异构自然资源数据存储可靠性,时空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王淼  杨伯钢  杨旭东  崔亚君  陈娟 《北京测绘》2021,35(10):1235-1239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管控制度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存在边界不规则、生产建设用地扣除偏差、精度和现势性不足等问题,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校核技术路线,制定了5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指标体系;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三条控制线协调、红线边界优化、勘界定标、数据建库等数据管理和更新技术流程,并阐明生态保护红线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为其他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建设和治理效果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为此,在“十四五”时期应当依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展和试点情况,明确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实施途经和重大举措,构建权责清晰、集中统一、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显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形势仍很严峻,城乡生态空间被挤压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切实保护生态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如何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如何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