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梅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客都、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明显。梅州市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自身优势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符合节能减排时代主旋律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梅州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梅州市的比较优势,探索梅州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空间组织形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晓平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04,24(2):129-13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只有依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尽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西部地区的发展才可能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地理局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中国西部重点经济带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好的技术创新基础,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和品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未来西部重点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应采取“发展与地区优势相结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以高新技术武装的传统产业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应采取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城市和重点园区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3.
支撑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结构调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区域分布相差悬殊,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用水的竞争矛盾十分突出.目前,结构性缺水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对全疆水资源供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刻剖析新疆水资...  相似文献   

4.
青海工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结构转变的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世纪提出的宏伟战略,也是青海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在考察并总结建国以来青海工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点轴渐进—东西两翼"工业发展模式作为青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青海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实现经济起飞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跳跃式发展,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重要战略方针,为发挥好后发优势,应当研究“新经济”所昭示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规律性,客观和主观条件,理清思路,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尤其是突出“第一生产力”的地夹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达的城市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也必将加速提升城市化水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探索新型工业化,必须注重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的战略机遇,紧扣城市发展的功能特色,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传统工业城市通过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融合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传统产业吸纳高新技术,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曲折,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无锡重视区域经济的研究,以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大型企业为重点,再造传统产业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实践表明,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具有先导作用,园区集约工业的生命力在产业链的形成和企业集群发展,工业化过程必须协同推进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源数据和实地调研,本文从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深入分析中亚地区六大城市自国家独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并基于内外动力视角探讨了六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六大城市在国家独立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前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之后表现为人口的快速集聚,目前均已成为国家经济中心,对国家经济具有极高的贡献度,但社会发展水平是主要短板;(2)六大城市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产业和空间各有特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塔什干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比什凯克和杜尚别集中了全国较多的城镇人口,阿斯塔纳和塔什干后期建设步伐加快;(3)六大城市发展受到了内力和外力的共同影响,政府、市场和科技等内部动力共同驱动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对外贸易、对外交通和对外政策等外部动力共同促进了六大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但六大城市的营商环境亟须优化。研究认为,对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而言,推动内力和外力的联动是实现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首都必然要承担起内外联动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发展模式及其形成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型村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典型村落类型.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在空间表现为"块状经济"形态,其空间分布与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局部地区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浙江省工业型村落的形成模式与浙江省农村工业化密切相关,按照地域不同,表现分为综合型模式和内生型模式两种,而尤以内生型模式最具浙江特色.作者认为,这种特色村落模式是在其深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村落形成动力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其发展路径表现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历史偶然性与路径依赖,并对此进行分析.最后,文章对主要观点做了概括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辽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博旅游业,它的发展不仅会推动其它经济产业,而且也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坚持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经济建设的背景,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要求,以资产为纽带,加强各文化产业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联合,实现产业整合、优势互补,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对具有优势的新闻出版、文  相似文献   

11.
能源合理利用与CO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美英法德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已走过数百年的历程,积累了包括能源节约和CO2减排在内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为了减少CO2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国外在能源利用、结构调整和节能方面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的国外经验主要有:(1)制订和实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减少CO2排放的发展战略;(2)建立和健全法律;(3)调整能源结构;(4)运用经济激励的政策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Land use issue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ing force to limit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Urban and rural rapid expansion depletes valued 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 extensive use pattern might cause a serious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The study on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land intensive use (LIU) in China at the county level is a key tool for effective LIU practice and policy-making. This paper uses OLS model, Spatial Panel Lagged model and Spatial Panel Error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five class factors and 17 variables supported by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TLAB. And a comprehensive data set was devel- oped including physical geography and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of 2286 counties. Meanwhil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LIU has discussed by means of 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are slightly superior to OLS model in terms of signifi- cance and confidence level.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se models indicate tha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olic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U of counties. The variabl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re less significant than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An ignored variable of historical factor, however, became the best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future, the LIU at the county level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situation by enhancing favorable factors and reducing disadvantageous ones, which can be acquired by improving the entire level and qu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 argued that an efficient and complete land market and operating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o reflect market-oriented activities at the first place, then, differential LIU regula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ments should b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when conducting LIU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3.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并提出了充分发挥我国工业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推动工业与信息产业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点等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Land use issue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ing force to limit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Urban and rural rapid expansion depletes valued 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 extensive use pattern might cause a serious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The study on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land intensive use(LIU) in China at the county level is a key tool for effective LIU practice and policy-making. This paper uses OLS model, Spatial Panel Lagged model and Spatial Panel Error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five class factors and 17 variables supported by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TLAB. And a comprehensive data set was developed including physical geography and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of 2286 counties. Meanwhil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LIU has discussed by means of 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are slightly superior to OLS model in terms of significance and confidence level.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se models indicate tha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olic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U of counties. The variabl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re less significant than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An ignored variable of historical factor, however, became the best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future, the LIU at the county level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situation by enhancing favorable factors and reducing disadvantageous ones, which can be acquired by improving the entire level and qu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 argued that an efficient and complete land market and operating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o reflect market-oriented activities at the first place, then, differential LIU regula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ments should b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when conducting LIU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6.
在公司区位选择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等级体系,是地理学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研究的有益尝试。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是多种因素协同互动的结果,为了相对科学直观地构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空间等级体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84个样本进行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是多种因素协同互动的结果,综合实力、研发环境、市场规模是其中最重要的区位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等级分为五个层次,即核心区域、高密区域、中密区域、低密区域和弱势区域。发达国家明显占据全球研发空间体系的主导地位,掌控着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但个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已进入较高层次。根据各主因子的得分情况.按照在全球位势强弱和要素空间流向的不同,把全球国家(地区)分为全面发展型、环境优势型和市场潜力型三种类型。其中,中国位列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高密区域,但仍属市场潜力型国家,处于接受扩散的境地。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内外向流动的不均衡,阻碍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空间体系节点区域的创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张亮靓  孙斌栋 《地理学报》2017,72(8):1419-1431
关于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经济学家主张要素向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自由流动,而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家则认为应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给予支持。本文以国家尺度的城市规模分布来测度经济地理格局和城市化空间结构,综合运用截面和面板双重估计方法,探索了国家经济地理格局与国家规模的关系。结论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表征国家规模的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与国家经济地理的均衡分布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大国的经济地理倾向于多中心均衡布局。机制在于,经济中心的辐射半径不是无限的,地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距离对于生产力和城市化布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先极化后均衡的演化趋势;城市化率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样也会促进国家经济地理格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再考虑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和中国地大物博的既有现实,本文政策启示是,大国的经济地理和城市化格局应该走适度均衡发展之路,国家采取空间干预政策促进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以环境为代价,取得了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应避免重蹈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发展的道路。以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的东源县为例,针对资源环境优势,提出东源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抓好绿色产品开发,加快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专业镇带动农业产业化,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