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部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北部湾中的涠洲岛及其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并调查浮标和码头的污损生物,共记录149种,优势种是拟疣裂隆胞苔虫、长柄盘管虫、旋鳃虫、缘齿牡蛎和糊斑藤壶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盛期6—8月,数量不大.北部湾的污损生物呈现了热带外海污损生物群落的许多特征.  相似文献   

2.
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和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是我国东南沿海两种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种类,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探讨这两种藤壶的幼虫发育与盐度的关系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海洋生物学知识, 并为海洋污损生物防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资料。研究探讨了网纹藤壶和鳞笠藤壶无节幼虫在盐度为6‰、12‰、18‰、24‰、30‰(对照组)和36‰的培养条件下的发育状况, 观察记录5天后幼虫的存活率和各期幼虫所占百分比, 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 当水体盐度≤18‰时, 会严重阻滞网纹藤壶和鳞笠藤壶幼虫的发育, 甚至导致死亡; 而当盐度≥24‰时, 这2种藤壶幼虫的成活率虽不会随盐度改变发生显著变化, 但盐度为30‰的水体更有利于网纹藤壶幼虫的发育, 而鳞笠藤壶幼虫发育状况受盐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具备更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种类之一。藤壶分泌的胶粘物能在海水中六小时内固化,使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粘着,长期作为附着基的船舶、海上设施便受到腐蚀等严重污损。为了防除污损,研究藤壶胶的固化机理有着现实意义。但是固化机理研究的深入又有赖于固态胶的溶解。藤壶胶因分泌的阶段不同而有初生胶和次生胶之分,一些学者认为固态胶难于溶解,只能水解或降解。  相似文献   

4.
舟山枸杞水域的污损生物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1988年9月~1989年9月在舟山枸杞乌里西岙水域进行挂板试验的结果。共获污损生物135种,其中,近岸的油库码头获77种,远岸的养殖筏获110种。动物以亚热带高盐性种类为主,三角藤壶Balanustrigunus、小海葵Actinia、柯氏分胞孔苔虫Celleporinacostazii、西方三胞苔虫Tricelariaoccidentalis、艾氏美熄Cltiaedwardsi、广口小桧叶螅Sertularellamiurrensis等占优势,藻类常见的有长石莼Ulvalinza、肠浒苔Enteromorphyintestinalis和日本多管藻Polysiphoniajaponica。枸杞污损生物的附着期主要在夏季,附着量也以夏季最大。不同地点附着量的差异极大。夏季由于近岸三角藤壶大量附着,故生物量明显大子远岸,其他季节均是远岸大于近岸。夏季近岸三角藤壶的覆盖面积达100%,生物量达18119g/m2,占污损生物总生物量的98%。故夏季是污损生物防除的主要季节,三角藤壶是防除的主要对象。与1975~1976年嵊山污损生物进行比较,发现两地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极为相似,说明10多年以来嵊山  相似文献   

5.
网纹藤壶初生胶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刘承松 《海洋与湖沼》1978,9(2):224-229
藤壶 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 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藤壶的生活史包括短暂的浮游生活幼虫期和固着生活的成体期。藤壶自金星幼虫附着在一个表面上变态为成体后,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蜕皮一次就需要分泌一圈胶粘物质,以保持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的粘着状态,这种胶粘物质称为藤壶初生胶;而藤壶在各种意外损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舟山朱家尖蜈蚣客运码头进行的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对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季节、生物量分布及生态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污损生物85种,其中,藻类13种,腔肠动物13种,苔藓虫4种,多毛类12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类22种和其它13种。优势种为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马尔他钩虾Melita sp.、圆鳃麦杆虫Caprella acutifrons、长鳃麦杆虫C.equilibra和盘管虫Hydroides sp.。朱家尖海域全年都有污损生物繁殖附着,其中6—10月为附着盛期,表层和中层月板生物量的高峰值均出现在7月,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1月,表层月板全年附着总生物量为2 006.1g/m2,月平均生物量为167.18g/m2;中层月板全年附着总生物量为2 388.15g/m2,月平均生物量为199.01g/m2;季度板污损生物生物量按高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上半年板污损生物的生物量>下半年板。在垂直分布上,除季度板外,其它试板的生物量和附着密度均为中层>表层。根据污损生物的生态习性、分布特征及对盐度的适应,可将舟山朱家尖海域主要污损生物定义为河口低盐种。水温是影响调查海域污损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水体盐度则对朱家尖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及指标种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污损生物附着是增加海上作业成本、影响设施安全和缩短其使用年限的重要因素,掌握海洋污损生物幼虫和孢子的采集与培养技术是开展防除研究工作的基础。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石莼Ulva lactuca和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是华南沿海主要的污损生物种类。研究上述4种污损生物幼虫和孢子的采集与培养技术,结果显示,网纹藤壶无节幼虫于30℃黑暗环境中培养,5d左右即可发育为金星幼虫,可将其在4℃条件下储存备用。强度为4000lx的光照射缘管浒苔和石莼,可刺激其游孢子大量释放;细基江蓠经阴干处理再浸泡海水,可诱导其果孢子的放散。每天接受900—1300lx光照12h,室温(21—26℃)下培养4d,是观察缘管浒苔和石莼游孢子附着萌发的最佳条件,而细基江蓠果孢子的附着萌发观察则以室温(18—23℃)下培养2d为宜。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 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 其中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有孔右旋虫Dexiosprira foraminosus、左旋虫Spirorbis papillatu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物全年附着, 2006年5-10月为附着高峰期.北部湾白龙邻近海域的月板、季板和年板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200.54、2 550.37和15 121.67g·m-2, 均比大亚湾和湛江港的低, 而比清澜港和北部湾涠州岛的高.码头附着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高潮带为滨螺区, 中潮带为牡蛎-笠藤壶分布带, 低潮带主要为藻类.在调查的基础上, 还针对海洋工程、海水养殖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给出不同的防污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中肋骨条藻(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方小藤壶(Hthamalus challengeri)2种典型的污损生物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海带(Laminaria)和厚叶解曼藻(Kjellmaniella crassifolia)粗提物的防污活性。抑藻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海藻粗提物对中肋骨条藻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海带粗提物的抑藻EC50值为(8.9±0.6)μg·mL-1,厚叶解曼藻粗提物的抑藻EC50值为(17.3±1.2)μg·mL-1。藤壶幼虫急性毒性试验表明两种海藻粗提物对东方小藤壶均有较好的致死效果,其中海带粗提物对藤壶幼虫的LC50值为(12.0±1.6)μg·mL-1,厚叶解曼藻粗提物对藤壶幼虫的LC50值为(16.1±2.5)μg·mL-1。两种海藻的粗提物均可作为天然防污剂的潜在来源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严颂凯  黄宗国 《海洋学报》1992,14(3):114-120
研究大亚湾8座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记录了223种生物。桩柱潮间带部分的生物群落在不同潮位上有极为明显的分带,各带都有代表种。中潮带生物的数量最大,湿重最高记录高达27.6kg/m~2,主要是由于棘刺牡蛎重叠附着的结果。 随着码头暴露程度不同,污损生物有很大差别。白条地藤壶、白脊藤壶、黑荞麦蛤和两种瘤海鞘是隐蔽处的表征种。鳞笠藤壶、中华小藤壶、大洋纵列海鞘和无柄珊瑚藻是暴露处的表征种。  相似文献   

11.
厦门港网箱养殖场污损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在厦门港火烧屿网箱养殖场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和挂网试验,对养殖场的污损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薮枝螅、海根笔螅、僧帽牡蛎、翡翠贻贝、网纹藤壶、泥藤壶、长鳃、灰钩虾、强壮细足钩虾、尾剩蜾赢蜚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生物防除的重点在冬、夏两季.  相似文献   

12.
福建围头海域深水网箱养殖区污损生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3月到2005年2月,在福建围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开展污损生物周年挂网调查.共记录污损生物154种,隶属于12个生物门;全年网衣都有污损生物附着,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为细枝仙藻、中胚花筒螅和长颈麦杆虫,主要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夏季和秋季优势种为网纹藤壶,容易导致网衣磨损,影响网箱安全;各月份附着生物量差异极大,平均附着生物量表层网片449.42 g/m2,最高峰出现在4月份,底层网片580.25 g/m2,最高峰出现在3月份.季度平均生物量表层网片3142.30 g/m2,底层网片6030.97 g/m2;春季表层网衣藻类特别多,中胚花筒螅、网纹藤壶和麦杆虫等数量远大于港湾内网衣或试板的污损生物量,呈现海区透明度大及抗动荡环境的特点,与港湾内网衣或试板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开展污损生物生态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及演替趋势。周年模拟挂板试验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隶属13门92种,以广分布暖水种为主,其中主要优势种为营固着生活的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和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以及自由生活的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齿掌细身钩虾(Maeropsis serratipalma)等。虽然该海域全年均有生物附着,但附着强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附着盛期为6月至8月(生物量介于7 326.0~12 970.0 g/m2之间,以湿质量计),12月至次年2月(生物量介于39.5~1 580.5 g/m2之间)为附着淡季,而且污损生物摄食类型以悬浮物食者为主。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水体透明度、水动力条件、地表径流和养殖等人类活动对污损生物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莆田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1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次为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镰形叶钩虾(Jassa falacata)、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春季为该海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25 mm、100%、65713 ind./m ^2、1735.1 g/m ^2,其次分别为夏季、秋季和冬季,上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下半年,表底层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并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的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相似文献   

15.
厦门港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厦门港进行4个季度和周年逐月的挂板试验数据研究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共记录污损生物86种,隶属于11个生物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es)和长鳃麦杆虫(Capprella equilibra)等;全年都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附着湿重周年变化呈双周期性,最高峰出现于6~7月,次高峰出现于3~4月;季板附着高峰期在夏季。不同试验点的附着生物量差异极大,位于港湾的试板污损生物附着量远大于码头,3个测站附着湿重依序为:港湾浮筏桥墩。  相似文献   

16.
污损生物附着对杂交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福建平海湾海域开展了污损生物附着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鲍壳上污损生物种类主要是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三角藤壶B. trigonus、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点.对照组与去污处理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去污作业短期内会对鲍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壳缘部位被生物附着污损的鲍类,其生长率有所降低,这可能与壳缘处附着的污损生物会堵塞鲍鱼呼吸孔有关,妨碍其呼吸和排泄等代谢活动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洋山港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生态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港。为了解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演变趋势,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洋山港海域进行了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调查研究。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种类较少,共记录污损生物19种,隶属于5个类群,优势种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网纹纹藤壶(Balanus reliculatus) 、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双钩楯琥珀苔虫(Aspidelectra bihamata)、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和亚洲帚毛虫(Sabellaria ishikawai),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同时部分具有河口低盐种的特征;污损生物的附着高峰期是6—10月份,除冬季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生物附着;受盐度、水流及泥沙含量的影响,洋山港污损生物的生物量变化较大,月板、季板及年板的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9.20,127.20和774.04 g/m2。另外,通过对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周年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发现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受季节变化和盐度的升高影响较大,群落结构不稳定,物种演替明显。  相似文献   

18.
藤壶(Balanus)是重要的海洋污损生物。研究报道在藤壶胶形成过程中,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迄今未见藤壶来源的LOX的重组表达和性质研究的报道,这已成为理解藤壶胶形成机制的瓶颈。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聚焦海洋污损生物藤壶来源的LOX,通过系统筛选原核表达载体和LOX结构域,首次实现了藤壶来源的赖氨酰氧化酶(BalLOX)的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率为0.28 g/L,是文献报道的哺乳动物来源LOX的373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BalLOX具有较高的生物酶活性。该研究为后续深入理解藤壶胶形成机制及LOX在藤壶粘附中的角色和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湛江湾某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海水排放区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调查,共记录污损生物38种,优势种是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alatus)、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圆鳃麦杆虫(Caprella penantis)等,调查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但种类和附着量季节性差异明显,污损生物附着盛期为春季和秋季,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春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层挂片上生物量与盐度、悬浮物含量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94和0.701.ABC曲线分析显示,夏季、秋季、上半年、下半年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冬季群落结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春季、周年挂片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在湛江港进行浮标污损生物调查。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共93种,附着厚度21—71mm,湿重3.10—72.53kg/m2,覆盖面积98%─100%。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variabilis、刺巨藤壶Megabalanusvolcano、钟巨藤壶Megabalanuslintinnabulumtintinnabulum和翡翠贻贝Pernaviridis。位于不同位置的浮标,其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不同,同一浮标的不同部位(体侧,底部,尾外侧,尾管内)的污损生物也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