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找金矿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金矿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植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特征以及其波谱和遥感影像特征,以及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提取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引起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的专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表明,在金矿区上生长的植物对金及伴生元素有较强的吸收和聚积作用,植物明显受到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毒化作用;金及伴生元素的过量吸收,使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含量和叶面温度相应降低;植物叶片细胞结构发生变异,叶冠波谱反射率和波形等光谱特征明显变化;在遥感图像上,金矿区的植被表现出异常特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在植被区寻找隐伏矿床的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找矿的标志。利用遥感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从遥感数据中分析金矿的植被图像特征,提取与金矿化有关的植被异常特征信息,可以优先出金矿化遥感异常区,并列举了几个应用实例。同时,指出了需加强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广大植被覆盖地区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的探矿方法。  相似文献   

2.
盐湖生物发育特征及其烃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湖类盆地(咸化湖盆)发育了许多陆相大油气田,但其生物发育特征却因组成复杂与种类独特而认识较模糊,是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和湖相沉积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为加深对其理解,本文综述了盐湖(咸化湖盆)环境中生物发育的特征,并讨论了其烃源意义。结果表明,盐湖(咸化湖盆)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生物荒漠",而是随盐度增加生物种类减少但生物量并不减少,可以有较高生产力,形成优质烃源岩。盐湖(咸化湖盆)中的生物系统组成异常复杂,包括高等植物、藻类、缺氧光合细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古菌等,且生物不是均匀而是呈层分布,不同种类生物的耐盐度也各不相同。盐湖(咸化湖盆)生物的生物标记物及其数量关系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生物及其盐度变化影响着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关的生产量、破坏量和稀释量等,进而影响油气生烃。未来仍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如盐湖(咸化湖盆)生物种类及数量、各生物生烃贡献比例、生物生产量、破坏量和稀释量的影响机制、成烃模式和机制、盐湖(咸化湖盆)形成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粘球形藻干酪根热模拟产物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意义蒲秀刚柳飒郝石生(江汉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石油大学,北京102200)关键词粘球形藻热模拟生物标志物饱和烃塔里木盆地全球范围内奥陶系生油岩和原油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这些...  相似文献   

4.
湖南新邵巨口铺中泥盆世生物礁生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巩恩普 《地质学报》1993,67(3):276-286,T002
本文详细研究了湖南巨口铺生物礁的生长过程、古生态学特征及其生物造礁作用。该生物礁岩共有10种微相类型。礁体内生物十分丰富,共鉴定出7个门类的32个属,主要是珊瑚、层孔虫和藻类。它们组成5个造礁群落,并形成独特的群落结构。对全部造礁群落的分析表明,该生物礁的生物造礁功能十分复杂,当生物礁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同种生物可同时具有多种造礁功能。该生物礁的生长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层状礁阶段;(2)生物定殖阶段;(3)格架式造礁阶段;(4)粘结——覆盖式造礁阶段;(5)障积式造礁阶段.  相似文献   

5.
白垩纪四足动物足印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年代学与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多数是非鸟恐龙与鸟类留下的痕迹;少量足印来自翼龙、鳄鱼、龟、哺乳动物和其他四足动物。白垩纪的足迹化石以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和北美西部的最为人所知。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也有一定数量广泛分布的足迹化石,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白垩纪足迹组合则鲜为人知。以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记录为基础,我们对两个全球足印生物年代重新进行了检查。早白垩世生物年代以蜥脚类与鸟脚类的足迹为特征。晚白垩世生物年代中的蜥脚类足迹较少,但是鸭嘴龙、暴龙和角龙的足迹增多了。另外,白垩纪足印化石的记录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如北美白垩纪中期蜥脚类恐龙的消失,以及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越来越多来自东亚的白垩纪足印记录使我们对更精细的地方性白垩纪足印生物年代学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以地方性四足恐龙(包括鸟类)遗迹属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可以识别出三个或四个足印生物年代。种类丰富并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东亚的白垩纪鸟类动物的遗迹群,可能指示白垩纪时东亚存在着一个独特而繁盛的鸟类动物群。以足印化石为基础的这一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成矿     
微生物对生命元素如碳、氮、硫、氧和金属离子的代谢作用能显著的改变微生物周边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环境。在一系列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微生物参与了矿产的沉积(生物成矿)或参与了矿石和岩石的溶解(生物风化)。生物成矿作用有两个途径:一个叫生物诱导成矿,通过这个过程,微生物分泌出代谢产物导致了之后的矿物颗粒的沉积;另一个叫生物控制成矿,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在控制矿物成核和生长上起到了显著作用。微生物成因的矿物总体来说颗粒都很小和/或有着独特的同位素特征。最普遍的生物成因矿物有碳酸盐、硫化物和铁的氧化物。细胞表面和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的结构可以为离子的浓缩、聚合和矿化提供模板,并起到重要作用。地球材料的仿生合成帮助我们了解了在人工条件下的生物成矿机制。此外,在地质环境中生物成因的矿物还可以作为一种生物信号,用来重建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7.
湘西南中、上泥盆统礁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生物礁定义。在湘西南洞口—城步确定了十个生物礁;列举了典型礁相剖面并阐述了礁体特征;提出六种生物礁成矿作用。环礁内的城步铺头黄铁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礁控半闭塞泻湖沉积矿床。后来(1979—1980)鉴于这类矿床的独特成矿作用和巨大经济价值,提出礁控成矿论、礁控矿床和生物数学地质等概念来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8.
冻土微生物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冻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特征, 蕴藏着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种形态和生态群的微生物, 并且已存活了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 它们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和适应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 开展冻土微生物的研究将为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对古气候的重建、生物基因的进化、宇宙生物学的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甚至生命起源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简述了冻土微生物研究的进展, 并探讨了冻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张枝焕  杨藩 《沉积学报》1998,16(3):119-123
我国广泛发育着新生界咸水湖盆,这些湖盆具有独特的沉积环境和生油气条件。咸水湖相烃源岩及其所形成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既不同于淡水湖相,又不同于海相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绍了我国咸水湖相中烃源岩及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性、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赖旭龙  杨洪 《第四纪研究》2003,23(5):457-470
从第四纪化石和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分子为第四纪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和独特的有关古代生物、遗传和古环境信息的定量和高分辨率的数据.过去10多年的研究证实来自第四纪材料中的各种古代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的能力在不断增加.文章总结了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类型的古代生物分子在地质体中的保存和降解;2)古DNA和古蛋白序列中的生物遗传学信息;3)单体分子同位素与第四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4)建于古代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第四纪年代学.作者预见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原位和分散保存的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将在广度上以多分子综合研究而深度上与单体分子同位素技术相结合,为第四纪科学家们提供大量解决地质学和演化生物学问题的高精度数据.随着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人们对古代生物分子的降解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对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同步辐射具有常规光源不可比拟的优良性能,可用于微量生物矿化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和成分研究。本文利用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粉末衍射(SR-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SR-FTIR)、X射线荧光分析(SR-XRF)和X射线三维成像,对人体乳腺癌矿化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乳腺癌矿化的主要矿物物相为碳羟磷灰石,含有Sr、Zn等微量元素,其中砂粒体矿化具有独特的分层结构。研究结果为乳腺癌的病理研究和诊断提供了矿物学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冷泉是当今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对冷泉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对冷泉渗漏过程中沉积的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如形成机理,形态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稳定碳、氧、硫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特征以及冷泉生物群落等;认为具有极负碳同位素值和独特组构的冷泉碳酸盐岩是研究冷泉的主要手段之一;初步探讨了海底水合物分解冷泉渗漏与温室气候、碳循环、大洋缺氧事件(OAE)和生物灭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球生物相是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地球生物相是地史时期地球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记录的一系列生物(有机) 特征的综合.这些生物(有机) 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以反映出其动力学过程.地球生物相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有机质形成、沉积到埋藏过程中的演化, 并由此可以定量恢复有机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地球生物相中有机质形成的基础, 即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生物化石的类别、生物的丰度和分异性、生物的保存状态、生物类群结构分析(如生物的优势类群、特征类群、生物组合或生物群落、生物依存关系等) 等为基础的群落、生境型及初级生产力研究, 提出了碎屑岩海滩、潮坪、障壁-泻湖体系和碳酸盐缓坡、潮坪生境型模式, 并编制了生境型柱状图、断面图和平面图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全锋 《地层学杂志》2006,30(4):T0003-T0004
通过对浙江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新鲜露头的仔细研究后发现,长兴组顶部岩层(层22—层24)主要由3种微相构成: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富有机质生屑泥粒灰岩和含生屑或生屑质高有机质泥状灰岩—粒泥灰岩,其间夹有少量硅质骨针灰岩薄层或条带。殷坑组底部泥岩段(层30—层37)也主要由三种基本微相组成:灰绿色白云质泥岩、黑色白云质泥岩和灰白色瘤状白云质灰岩,其间夹有5层灰绿色火山灰层。界线附近的层25—层29的岩性及生物变化较为独特和复杂,属于以上两者的过渡部分。根据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和生物面貌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将界线层序归为斜坡上部、斜坡下部和盆地环境3个沉积相带,并组成一个跨越界线的三级层序,层序底界位于层22中部(层22-11底面)。  相似文献   

15.
生物标志化合物(或称分子化学)系指地质体中产出的特征有机化合物,由于它们具有生物体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子骨架,而能提供生物输入、沉积环境与成岩变化等多方面信息。生物标志物研究已成为当代有机地球化学的生长点,即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八十年代以来分子有机地化已在国外石油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应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成熟度判别、母质类型与生物输入的确定、生物降解油与重油研究,以及探讨石油的原生运移等。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显生宙海水成分、碳酸盐沉积和生物演化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简述了显生宙海水成分演化的特征、识别标志和成因解释模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不同时期海水的成分的差异,特别是海水的x(Mg)/x(Ca)值,导致了文石海、方解石海时期的碳酸盐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均存在差异,甚至影响了盆地深部成岩流体的特征.显生宙海生生物的演替和盛衰,特别是简单生物(如钙藻和海绵)和高产率生物(如造礁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物主要生产者),明显体现了海水的x(Mg)/x(Ca)值周期性变化对海生生物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绝灭及随后的生物复苏样式上,在生物更替事件研究中应引起重视.因此,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必须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7.
新疆全新世环境变迁前人研究较少。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主要对北疆巴里坤湖ZK0024孔、ZK00A孔及湖滨浅滩剖面尤其对A孔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全新世剖面0.5cm间距的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孢粉、微体古生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氧、碳同位素及年代学的研究(古地磁磁偏角、~(14)C、~(210)Pb、树木年轮),提取了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信息。初步探讨了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6,(2)
烃源岩和原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物因其"继承性"和"变异性"特征,可较好地指导石油勘探及相关工作,多年来已在油气地球化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烃源岩及原油成熟度探讨方面,生物标志物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弥补镜质组颗粒细小无法准确反应成熟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当烃源岩及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时,生物标志物依然可以给出很好的结果。简要概述甾烷C_(29)ααα20S/(20S+20R)和C_(29)αββ/(ααα+αββ)、Ts/Tm、αβ藿烷/βα莫烷及藿烷C_(31)αβ22S/(22S+22R)等常见生物标志物指标及其在烃源岩及原油成熟度方面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应用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生物降解、岩性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首次系统地利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牙形石化石, 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获取牙形石微区原位元素含量信息.结果显示, 牙形石的Ce异常和稀土总量出现快速的波动, 它们均反映出P/T之交环境(氧化-还原、生态条件等) 的不稳定性.这些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很好地与古海洋环境和生物绝灭事件耦合.这一研究将为系统探索全球古生代末生物大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时限与古海洋化学及古生态变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并有望对这些重要科学问题提供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发育。在岩心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岩样切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观测以及XRD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奥陶系可识别的生物扰动分为2类,分别是Thalassinoides和Helminthopsis,但以Thalassinoides最为发育,扰动体积可达90%;生物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颗粒为主,可达90%以上;宿主围岩为泥晶灰岩。随着塔河油田早—中奥陶世海侵、海退沉积环境的变化,生物潜穴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规律。在综合提取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特征信息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和遗迹学理论为指导,应用3ds Max软件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进行了三维重构。该研究虚拟再现了塔河油田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内部结构与微观特征,不仅为后续研究这类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各向异性、定量表征该类储集层微观尺度上的渗流特征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完善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