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省“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自2007年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其中牡丹江地震台新增形变、火山测震台网等观测项目,密山台新增测震,大地电场等观测项目。台站运行期间,地震专业仪器设备出现设备故障及损坏情况,经过对台站技术系统的分析,判断牡丹江地震台和密山地震台由农电局供电的交流供电系统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黑龙江测震台网运行的连续率及可靠度,汇集2018—2021年31个观测站的历史故障数据,通过计算R(t)、MTBF等参数对测震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故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各子系统平均单次维修周期、故障时长占比、综合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通信、供电、测震、综合系统的可靠度依次为0.78、0.91、0.82、0.51。分析认为,黑龙江测震系统可靠度较低,故障频繁,外部通信故障时长、观测站测震系统维修周期均较长,这是影响测震台网运行连续率的主要因素;从时间上来看,各系统冬季故障较少,夏季较频繁。  相似文献   

3.
文章概述了山西长治数字测震台网的系统构成,并对台网的维护工作从维修次数、故障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要保证观测质量必须做好五方面的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泉州地震台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测震观测的台基地动噪声、监测能力、震级偏差和震相特征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减少测震台基地动噪声影响、提高测震监测能力、减少震级偏差、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加强观测系统的维护、提高测震速报与地震编目的水平及规范观测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相应的技术对策,有关研究结果对寻求和提高泉州台测震观测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地震监测工作的需要,继全国地震基本台网之后,在我国及各地区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区域测震台网、流动测震台网、大震速报台网、763长周期台网等。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出现了数字地震台网。数字测震观测技术与系统的出现无疑在测震技术与测震观测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与进步,对各类测震台网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西流动测震台网观测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叙述了其在地震应急观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山西流动测震台网在建设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7.
测震台站综合防雷系统建设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瞿旻  霍祝青  戴波  单菡  王大伟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619-622,628
介绍雷害对测震台站的危害方式,总结测震台站的综合防雷基本措施,包括地网改造、配电防雷、信号与通信防雷、布线规划与整理,创新地提出特定条件下安装退耦器以提高防雷效果。通过对比计算台基噪声与观测系统标定结果,研究综合防雷系统接入测震台站观测系统后对数据质量的影响,以进行防雷效能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昭通巡龙测震台2018—2021年间国家测震台站观测资料质量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历年扣分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台站实际情况,给出了提升资料分析水平和加强系统运行能力等方面相应的经验及技术对策。为今后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提高昭通巡龙测震台测震观测质量提供可遵循的依据,并对本台及兄弟台站提高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测震台站是地震数据的来源,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2010~2012年海南省测震台站由雷击引起的主要故障,针对故障提出了测震台站的系统防雷方法,对避雷系统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测震台网为例,利用CWQL软件调取JOPENS5.2系统台站实时波形数据与对应台站参数,计算台基环境地噪声水平.分析认为,CWQL软件可用于日常测震观测系统数据质量检测,得到各测震台站各分向PSD功率密度函数分布及RM S值.研究结果实现了对山西数字测震台网连续波形数据质量、JOPENS系统台站配置参数的准实时...  相似文献   

11.
The details of seismic monitoring network and seismological work in Thailand,including some information on felt earthquakes that occured from 2000 to August 2001,are reported here.  相似文献   

12.
地震侦探     
世界范围的地震台网正在监测从跳跃的袋鼠到气候的变化这样一些令人吃惊的事件。奥汉隆 ( L arry O' Hanlon)与已经发现了地震资料不同寻常用途的地震学家们对话。2 0 0 0年 8月 ,当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潜艇全体水手随艇沉入巴伦支海时 ,没有人想到要去告诉地震学家。但是 ,2 0 0 1年 1月 ,正是这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使得关于这场灾难起因的争论最终告以结束。据亚利桑那大学的科珀 ( Keith Koper)报道 ,波罗的海的地震台站记录到了库尔斯克号上爆炸产生的可说明问题的震动。这一证据表明 ,这场悲剧是当潜艇在水面上时艇上的一枚鱼雷意外爆炸…  相似文献   

13.
地震雷达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绿色、环保的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构建地震雷达,实现大范围的地下探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最早,探测地球内部利用的是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这是因为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一次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吨级炸药.几千公里远处仍可以接收到信噪比大于1的地震波信号,但天然地震发生频度低和震源位置定位精度低限制了利用天然地震进行地下探测的精度;后来,利用人工源的地震勘探得到迅速的发展,探测精度明显提高,但受到人工源能量的限制,探测的空间尺度有限;今天,以小当量激发实现大尺度探测是发展地震雷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地震波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发展人工震源的编码和接收信号的解码等理论和技术,可以从电磁波雷达在过去半个世纪所经过的道路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可以预期,地震雷达的发展将会对观测地震学带来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美国地震区划图随着建筑抗震设计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一张图发展成现今抗震设计图和地震危险性图两图共生的形式。地震危险性图主要反映依据地震科学认识与基础观测资料评估得到的国土地震危险性分布,抗震设计图则继承了传统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功能,反映国土范围内建筑抗震设计所需地震动设计参数的分布,服务于建筑设计。依据抗震设计需求,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地震系数分区区划、设计地震地震动区划和最大考虑地震地震动区划3个阶段,各阶段均始于地震危险性图的改进,并以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换代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抗震设计图的编制为标志。本文总结了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历程,对地震危险性图与抗震设计图发生变革的技术原因、主要特征、应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针对隧道的抗震安全性,借助有限元软件平台对其地震时程响应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利用弹性模型考虑混凝土隧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拉、压应力-应变关系,同时对土体采用MohrCoulomb模型,选用人工边界作为边界条件,以人工合成的多点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分别考虑一致输入、行波效应、相干效应及行波加相干效应对隧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一致激励的计算结果相比,非一致地震激励会显著增加隧道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响应,从而对隧道抗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结论可为长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记录地震的复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紫坪铺水库属大型水利工程且地处举世注目的龙门山皱断带,2004年8月16日紫坪铺水库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正式采集地震信息。1年来的台网记录表明:库区及附近的地震呈多样性,与二滩、大桥水库比较地震相对活跃,台网记录中的干扰较多,其中空爆干扰为首次见到。  相似文献   

17.
It has taken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for seismic observ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to evolve to a modern observation system.The responsibility of seismic observations was likewise transfeered from one agency to another during this same period of time.At present,the mandate of conducting seismic observatins in the Philippines rests with the Philippine Institute of Volcanology and Seismology(PHIVOLCS),In 2000,through a grant aid from the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the Philippine Seismic netowrk was upgraded to a digital system.As a result,a new set of seismic monitoring equipments was installed in all of the 34 PHIVOLCS seismic stations all over the country,Digital waveforms are now available for high level seismic data processing.and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re now automated.Included in the upgrade is the provision of strong motion accelerographs in all stations whose data can now be used for studying ground motion and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s,The new setup is now producing high-resolution data that can now be used for conducting basic seismological researches,Earthquake locations have now improved allowing for the modeling and delineat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s necessary for earthquake hazard studies.Current seismic hazard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 involve the estimation of ground motion using both probabilitstic and deterministic approaches,seismic microzonation studies of key cities using microtremor observations,paleoseismology and active faults m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quefaction-prone,landslide-prone nd tsunami-affected areas.The earthquake database is now being reviewed and completed with the addi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from data from regional databases,While studies of seismic hazards were primarily concentrated on a regional level ,PHIVOLCS is now focusing on doing these seismic hazard studies on a micriolevel.For Metro Manila,first generation hazard maps showing ground rupture,ground shaking and liquefaction hazards have recently been completed.Other large cities that are also at risk from large earthquakes are the next targets.The elements at risk such as population,lifelines,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tructures for each of these urban centers are also being incorporated in the hazard maps for immediate use of planners,civil defense officials,policy-makers and engineers.The maps can also now be used to describe possible scenarios during times of strong events and how appropriate socio-economic and engineering responses could be designed.In addition,a rapid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system has been started which will attempt to produce immediate or rapid assessments identification of elements at risk durin tim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8.
地震作用下钢框架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邢磊  贾宝新  邢锐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482-1487
钢框架高层建筑结构是当前高层建筑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提升其抗震性能,本文研究将调谐质量阻尼器安装在钢框架高层建筑结构顶部,考虑到建筑空间需求、防止集中荷载和提升控制效果等因素,在相同楼层或同顶部接近楼层中设置数个较小的、频率一致的子控制装置,通过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受控结构等效阻尼比求极值的方法,获取最优刚度与最优阻尼系数;将获取的结果在有限元软件中进行模态分析获取模态质量,实现钢框架高层建筑结构扭转振动的减振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下,该方法使得建筑结构顶层角位移峰值和角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50%和30%左右,建筑结构响应下降19%~26%,提高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武烈  田勇 《山西地震》1993,(4):37-42
分段研究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破裂特征,表明:各个断陷盆地地震破裂随时间的非平稳过程特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性质有关;在一个断陷盆地内,在地震破裂系统中强震的破裂起主导作用.这些认识,对研究确定各个断陷盆地内今后的地震危险地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从安丘地震台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实际出发,详述数据跟踪分析平台软件安装与使用,探讨日常数据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分享数据跟踪分析工作经验,以期为地震前兆台站数据跟踪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