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以我国半干旱地区的土垫旱耕人为土为对象,分析在自然土壤发生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不同形成阶段内土壤中总磷(TP)、速效磷(AP)、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同时也探讨现代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半干润淋溶土层相比,堆垫层总磷、速效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平均分别增加0.29,4.67,0.20和0.30倍;堆垫层段内,现代耕作层(Aup1)中各形态磷含量最高,向下至亚耕层(Aup2)迅速降低,而由亚耕层(Aup2)至埋藏耕作层(Aupb)和半干润淋溶土表层(2A)总磷和无机磷逐渐降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不同;半干润淋溶土层段内,土壤中的磷主要来自于黄土母质,其变化以受自然成土因素影响为主,总磷、速效磷、有机磷、无机磷含量较低且层间变化不大。菜地土壤中堆垫层内各形态磷的含量显著大于农田土壤。土壤利用方式对磷的影响大于堆垫厚度。各形态磷在剖面中的分布模式与磷素自身的迁移、淋失到下层的钙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受根系的吸收、人为灌溉施肥等因素影响。剖面中OP与OP/IP之间以及各形态磷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以指示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消落区具有特殊的水文特征和发达的农业耕作管理,该地区成为库区磷释放的一个敏感地带.对消落区土壤磷释放特征的研究对保护水库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模拟三峡水环境的磷浓度,对消落区中典型土壤类型进行淹水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0.1~1.6 mg/L的水体磷浓度范围内,土壤磷释放特征呈现出3种模式,即释放型、吸附型和释放/吸附型.水土界面的磷行为主要取决于土壤EPC0与水体中磷浓度的关系.当土壤EPC0高于初始磷浓度时则以释放为主;低于初始浓度则以吸附为主.借助土壤磷素水平与EPC0的相关关系,以Olsen-P为评价指标,可确定三种模式的阈值.当土壤Olsen-P含量高于123 mg/kg时,土壤为释放型,这类土壤的分布区是磷污染源区;当土壤Olsen-P含量低于14.4 mg/kg时,土壤为吸附型,这类土壤分布区不易成为磷释放源;当土壤的Olsen-P含量介于二者之间时,土壤属于释放/吸附型,这类土壤存在源-汇之间的动态转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植被及土壤进行调查,探讨森林退化过程中不同群落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林木根际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磷的累积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效应表现最明显,其次是土壤磷素,而土壤氮素累积效应的差异性较小。在树木根基0~30cm水平范围内,根际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都明显高于30~90cm外围根际区。不同群落优势树种之间,根际土壤碳及氮磷总量的差异性表现为总有机碳>全氮>全磷,而碳及氮磷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则表现为有效磷>易氧化有机碳>有效氮。森林退化过程中,群落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出现显著的下降,从而明显地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北京官厅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分布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官厅水库一个沉积物柱及上覆水体磷的含量和形态特征,指出水体中的磷以颗粒态为主,界面上覆水中磷以无机磷酸盐为主,孔隙水中以有机磷占优势;界面附近湖水中总溶解磷、总无机磷、正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盐从远离界面到界面逐渐升高,孔隙水中总溶解磷、总无机磷、正磷酸盐在界面下10 cm左右达到最大值,有机磷含量由界面向下有增加趋势;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沉降和扩散通量,分别为1967.5μg/a@cm2和0.5μg/a@cm2,结合沉积物中矿物组成、磷与Fe、Mn、SO2-4的关系,探讨影响磷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的各种驱动力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相互耦合,其耦合效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再悬浮使还原态沉积物暴露于有氧环境,沉积物中铁、锰的氧化以及沉积物颗粒的吸附促进了内源水溶态无机磷(SRP)的去除,而进入水体的内源有机磷则通过生物矿化和光化学分解转化为SRP;沉积物物化特征、水动力、水生生物以及水体理化性质等因素控制着再悬浮过程中内源磷的迁移和转化。指出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多过程耦合效应、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内源有机磷矿化与光化学分解机制及其调控因素将是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南印度洋海区总有机磷(TOP)、总有机氮(TON)以及溶解无机营养盐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内溶解无机营养盐受水体中生物活动和物理过程的综合影响,表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消耗,其磷酸盐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是采样水深范围内最低的;中深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降低以及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无机营养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小。表层水体中TOP和TON含量占TP和TN的主要部分,说明表层水体中的氮和磷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且沿着37.8°S从西向东,TOP和TON的含量以及TOP/TP和TON/TN的比值呈降低的趋势。研究海区叶绿素a的分析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研究海区TON和TOP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形态氮、磷营养元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营养盐和无机营养盐之间互为补充,且表层水体中有机氮和磷是水体初级生产所需营养盐的重要来源,总氮、总磷的关系表明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并不受氮、磷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分布在川西高原海拔3700m以下的第四纪冲积层和坡积层,是该区农作物生长的主要耕地,亦是居民聚居之处,由于土壤极度缺磷,长期以来农作物产量低下。通过人工培养施用磷细菌转化土壤和地层中的各种有机磷化物和无机磷化物为速效磷供作物吸收营养,可以达到农业增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对崇明东滩采集的表层样和柱状样品,进行样品的总磷(T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的测定,分析了磷的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磷分布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 Hedley 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由河向海过渡带表层土壤磷形态变化和分布特征,并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阐明了沿程土壤对外源磷的持留能力和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各样点无机磷占总磷93%以上,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土壤中有机磷含量较低,可能与较低的有机质含量有关。无机磷中稀盐酸磷是最主要存在形态,与各样点Ca/Al含量密切相关。有效磷含量在18.6~33.4 mg/kg之间,仅占总磷的3.2%~5.9%,可能会限制湿地植物的生长。覆有植被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河滩和海滩土壤,说明植被存在对有效磷的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由吸附解吸实验可知,加入较低浓度(0.05~5 mg/L)的外源磷时,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升高,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加,吸附率为70%~99%,解吸率小于7%,这说明各样点土壤的除磷能力较强,且流失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土壤某些元素的富集特征及其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公园、校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郊区菜地等不同功能区的土壤为对象,对土壤的磷素和重金属以及一些土壤剖面点位的地下水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土壤构成了区别于自然背景的某些元素(如磷和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垒,形成了明显的元素富集区域,其中磷素含量是背景土壤的数倍甚至十数倍,Pb含量也远高出背景土壤,60%以上样品达到中等污染程度以上.从磷素在剖面中的积累模式可以看出,城市土壤中磷含量最高的层次出现在表层以下的不同深度,说明土壤经历了不同的扰动过程,这意味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壤的性质遭受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形态可以指示不同的利用历史.质量改变后的土壤对地下水等环境产生影响,使地下水的组成发生改变,其中磷素含量直接受到土壤的影响,效区菜地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极高,而本研究尚未发现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及其上海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了磷的 5种存在形态及其分布规律。河口及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主要是以有机磷 (OP)和无机磷 (IP)形式存在的 ,有机磷是有机质的组成部分 ,无机磷又可分为可溶性磷(DP)、铁结合磷 (Fe P)、铝结合磷 (Al P)、钙结合磷 (Ca P)。研究发现 ,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水平在 6 92 79~ 1570 99μg/g之间 ,无机磷含量在 2 2 0 0 2~ 92 8 33μg/g之间 ,占总磷含量的31 8%~ 6 0 5% ,而有机磷含量在 394 89~ 6 4 2 6 6 μg/g之间 ,为总磷含量的 39 5%~ 6 8 2 %。在分析水体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和变化的基础上 ,对磷在时空上的变化、与有机碳、总氮的关系以及污水输入影响等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并提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 (Fe P)和铝结合磷 (Al P)可作为判断污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密云水库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提取化学分析技术,对密云水库的柱状沉积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磷形态的提取分析,研究了各种形态磷在表层及垂立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沉积物中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次之,无机磷占总磷的76.88%。95.09%。沉积物中总磷及其不同形态无机磷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为:总磷、可溶态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Ca—P合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Al—P和闭蓄态磷变化幅度不大,Fe—P、有机磷的垂直方向变化情况较复杂。潮、白河流域总磷与各形态磷在表层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水库所受上游流域工业活动和人为污染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海洋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与初级生产力、碳循环以及固氮作用密切相关.总结了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磷源:优先吸收溶解无机磷;在寡磷海域,可通过相关酶类协助利用溶解有机磷来抵御无机磷的缺乏.对比了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不同形态磷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并从浮游植物生理学角度阐述了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浮游植物对低磷环境的响应机制.近期的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可以吸附磷,该发现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衡量浮游植物承受的营养盐限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对海洋磷储库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吸附磷的机制;对不同结构有机磷化物的利用机理;浮游植物对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及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田及其上海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敏  陆敏 《地学前缘》2000,7(B08):94-98
讨论了磷的5种存在形态及其分布规律。河口及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主要是以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形式存在的,有机磷是有机质的组成部分,无机磷又可分为可溶性磷(DP)、铁结合磷(Fe-P)、铝结合磷(Al-P)、铝结合磷(Al-P)、钙结合磷(Ca-P)。研究发现,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水平在692.79~1570.99μg/g之间,无机磷含量在220.02~928.33μg/g之间,占总磷含量的31.8%~60.5~,而有机磷含量在394.89~642.66μg/g之间,为总磷含量的39.5%~68.2%。在分析水体喾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和变化的基础上,对磷在时空上的变化,与有机碳、总氮的关系以及污水输入影响等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并提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Fe-P)和铝结合磷(Al-P)可作为判断污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末次间冰期以来洛川黄土进行了有机磷/无机磷(Porg/Pinorg)比值测量。结果表明,黄土中Porg/Pinorg比值的分布主要受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是有机磷和无机磷在不同时期随气候变化相互转化的结果。此指标的变化与黄土—古土壤的变化大致相关,与洛川黄土磁化率曲线相一致,与深海氧同位素可进行很好的对比。此比值与夏季风强弱程度乃至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Porg/Pinorg比值可作为一种反映古气候环境变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9~10月在长江采集悬浮颗粒物样品,应用改进后的SEDEX法对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生磷灰石磷是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涪陵至万州江段,碎屑磷灰石磷的含量较高,弱吸附态磷和有机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香溪至葛洲坝下江段,弱吸附态磷和有机磷含量较高,碎屑磷灰石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浮游植物生长及泥沙粒径的影响;城陵矶至大通江段,有机磷、碎屑磷灰石磷和铁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弱吸附态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泥沙粒径和洞庭湖输入的影响.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占颗粒态磷的45.6%,长江上游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下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近海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氮和磷同时浸取并测定的条件,其中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氮与磷,探讨了其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发现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氮可占总氮的50%~70%,而有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低于40%,从湾内到湾外这一比例有降低的趋势;与其他海区相似,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对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次表层则趋于稳定或变化较小;而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垂直变化与其相反。结果表明,这种沉积物氮、磷的同时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密度高等特点,可用于近海沉积物氮、磷生态学功能及过量氮、磷生态毒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土壤磷素流失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潜在环境问题严重,查明环境中磷的来源及迁移转化对于改变目前现状意义重大。稳定同位素是元素循环的有效示踪剂,但自然界中磷只有一种稳定同位素,不能通过磷的稳定同位素对磷循环进行研究。由于P-O键在自然环境中具有高稳定性,因此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成为环境中磷迁移转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种有效示踪手段。为避免极端pH调节可能造成有机质水解以及磷酸盐损失等问题,本研究在综合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该方法主要通过不同土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笔者系统报道了区内耕作层土壤磷素分布现状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探讨了该项调查成果的深入研究与应用问题。初步发现其全P含量呈极不均匀分布,地表相对富集程度普遍很高,基性岩土、潮土、盐土等是全省最主要的相对富P的土类,其速效P的分布现状不完全受全P分布所制约,85%以上耕作层土壤速效P含量均大于5mg/kg,速效P相对亏缺状况明显优于全P。资料对比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耕作层土壤的速效P分布具有直接影响,草地、滩涂、林地等土壤中速效P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农用地土壤。局部地区耕作层土壤样品的速效P与全P含量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干燥方式对湖泊沉积物磷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池5个典型区域表层沉积物为例,研究了自然风干、低温烘干和真空冻干等3种干燥方式对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烘干、风干过程促进了沉积物有机磷的降解转化和微生物磷的释放,导致有机磷的含量偏低,总磷含量却比冻干高。各形态磷受不同干燥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风干样品中BD-P较高,冻干样品中NaOH-rP含量最高,NH4Cl-P、HCl-P、残渣磷(Residual-P)由于含量较低或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差异不大。冻干样品中生物可利用磷分别比风干、烘干高26.7%、20.2%,表明冻干处理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沉积物中磷的组成特征,是比较理想的样品干燥方式。各形态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沉积物中Olsen-P与NH4Cl-P、BD-P、NaOH-rP、活性磷及上覆水体总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作为评价滇池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