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秦岭造山带勉县长坝和略阳横现河地区发现的混杂岩均由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块和基质组成,混杂岩基质为受到不同变质作用的泥质岩或砂岩,属泥沙质混杂岩;构造岩块包括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两种基本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复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两地区混杂岩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皱变形和剪切作用,并且与两侧岩层以剪切带接触,综合研究表明长坝,横现河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具典型构造混杂岩的性质特点,是勉略板块缝合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分布于藏南江孜一带的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混杂堆积岩呈近东西向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平行相伴,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基质”以正常沉积的细碎屑岩为主;原地岩块是沉积物未完全固结时,由于重力或其它地质作用使之变形变位后形成的;外来岩块成分复杂、形态各异、大小悬殊,不同岩块中产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箭石、双壳类等化石。岩块间很少直接接触,地貌上明显突起,其变形变质程度与“基质”极不协调,它是早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板片向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俯冲,于被动陆缘形成近东西向的狭长海槽,而仰冲板片受到强烈的破碎,大小不等的岩块滑落于海槽中构成的沉积混杂堆积岩。  相似文献   

3.
在果干加年山的主脊及其以北识别出一套稳定的沉积岩系,角度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以细砂岩、硅质粉砂岩为主,其中夹有大小不等的古生代外来岩块,底砾岩成分因地而异并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底部夹有流纹岩。厚度大于1633m。流纹岩夹层获得的锆石SHRIMPU-Pb谐和年龄为214Ma±4Ma,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上三叠统望湖岭组,代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闭合以后接受的最早的沉积盖层。望湖岭组之下的蛇绿混杂岩获得阳起石Ar-Ar年龄219.7Ma±6.5Ma。同位素定年确定构造转化事件发生在214~220Ma之间,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闭合时间提供了确切的时间约束,望湖岭组是这一事件的沉积记录,是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蛇绿混杂岩之上首次发现的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4.
乌奴耳构造混杂岩由不同性质的岩块和基质组成,属泥沙质构造混杂岩.岩块可分为内部岩块和外部岩块两种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各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基质为片理化泥质岩或千枚状板岩,剪切变形强烈,面理产状紊乱,绕岩块分布.综合研究表明,乌奴耳构造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是典型的泥沙质构造混杂岩,是新林-喜桂图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滑塌堆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滑塌堆积是含有外来岩块的沉积,形成于陆壳拉张分裂阶段的陆坡或沉积盆地陡坡上.笔者讨论了其术语、岩块、基质特征、形成机制和古地理古构造条件,并列表分析了它与混杂堆积的区别。早期的滑塌堆积在后期陆壳拼合挤压条件下可受到程度不同的改造,乃至与混杂堆积叠加和(或)共生。最后,对中国滑塌沉积的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作了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万禄进  陈国华 《江西地质》1995,9(3):177-186
江西省东乡县大王桥-界头地段存在一套变质的超基性-基性-中酸性晶体堆积的侵入,喷出岩,其上为紊乱的海沟洋盆相,滨海沉积岩。本文通过该套岩石的分析,认为其为障公地与怀玉地体缝合时形成的构造混杂岩体,初步确定了该古蛇绿岩套及混杂岩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1∶50 000炉霍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填图工作,如年各岩组主要为一套整体有序,局部无序(滑塌沉积混杂无序)的地层。碳酸盐外来滑塌岩块、火山喷发混杂造成地层中新的砂泥质沉积与早期成岩的碳酸盐岩块分属不同时代,但这属于沉积混杂,排除外来岩块,砂泥质基质仍然是成层有序的,无论是野外还是室内,均未发现砂泥质基质有类似佛朗西斯科混杂岩的剪切现象(后期鲜水河断裂的破坏不在此列),排除了其蛇绿岩组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1∶50 000炉霍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填图工作,如年各岩组主要为一套整体有序,局部无序(滑塌沉积混杂无序)的地层。碳酸盐外来滑塌岩块、火山喷发混杂造成地层中新的砂泥质沉积与早期成岩的碳酸盐岩块分属不同时代,但这属于沉积混杂,排除外来岩块,砂泥质基质仍然是成层有序的,无论是野外还是室内,均未发现砂泥质基质有类似佛朗西斯科混杂岩的剪切现象(后期鲜水河断裂的破坏不在此列),排除了其蛇绿岩组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郭宪璞$中国地…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赛力亚克混杂堆积中砂岩块体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安 《岩石学报》1995,11(1):93-100
西昆仑赛力亚克混杂堆积由形态、颜色和大小各异的沉积岩块体以及黑色泥质粉砂岩夹灰紫绿色钙质页岩、泥灰岩和层凝灰岩的基质组成。露头上块体和基质界线一般清楚,岩块主要是岩屑石英砂岩、凝灰质杂砂岩、长石质杂砂岩、石英质杂砂岩和碳酸盐岩类等。它们分布受麻礼-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的控制,是在残留海沟带,通过碎屑流、重力流的作用形成一套特殊的沉积混杂体。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是北起苏巴什北侧的柳什塔格玄武岩南至乌鲁克库勒盆地南缘蛇绿混杂岩带包括其间所夹陆岛残片在内的一套构造-蛇绿混杂组合,它代表了古提斯洋的活动遗迹,是一典型的“软碰撞”缝合带,它是欧亚大陆南缘一条陆内缝合带,并于早、中三叠纪闭合而造山。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万宝沟岩群古近纪孢粉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宝沟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外来系统和基质系统两部分组成。以往根据外来岩块中的叠层石等将该岩群的时代定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一青白口纪。最近在该岩群的基质系统中分析出22属(未定种)与15种古近纪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的混杂堆积地层性质和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垦丁混杂岩出露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内,长约20 km,宽最大可达1 km,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马尼拉海沟北段,其分布特征类似于与俯冲板块边界相关混杂岩的特征,因此垦丁混杂岩成因的确定对于了解台湾造山带结构及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垦丁混杂岩成因,目前主要分为沉积(olistostrome)成因和构造成因两大观点。通过野外观察,垦丁混杂岩的泥质基质普遍发生强烈的剪裂作用,鳞片状结构大量发育,基性或超基性的外来岩块夹杂其中。此外,在垦丁混杂岩内还发现香肠化的砂岩块、由泥质基质充填的脉体及砂岩表面的水压破裂等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均反映垦丁混杂岩为构造成因而非沉积成因。垦丁混杂岩体原形成于增生楔底部,并受到一定的高压及应力剪切作用,之后随同卷入的外来岩块及连续沉积地层块体一起沿着马尾逆断层出露于地表浅部,代表南海洋壳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构造混杂堆积岩体。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的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带是1∶25万《麻扎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厘定的。岩块主要由火山弧杂岩、与弧相关的沉积建造和外来岩块3部分15个块体组成。各块体之间均为断层接触。基质分布在岩块的边部,主要由构造片岩和糜棱岩等组成。它包含着古洋壳消减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对构造混杂岩内角闪石英闪长岩进行SHRIMP测年,结果为(338±10)Ma,为早石炭世。麻扎构造混杂带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麻扎-康西瓦缝合带的内容,而且将该带的演化时限提前到早石炭世,为西昆仑造山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赵民  王大宁 《地质论评》2006,52(3):289-294,i0001-i0002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甘孜-理塘结合带甘孜地区混杂岩类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孜-理塘结合带甘孜地区的沉积混杂、火山混杂、构造混杂岩作了系统分析研究。重点论述了甘孜地区三条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结合带是由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岩块(片)拼贴、堆叠而成的构造混杂岩带。较合理地解释了结合带内,大洋拉斑玄武岩、洋岛玄武岩、大陆碱性玄武岩共存的地质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岩石单位——构造混杂岩。并对甘孜地区蛇绿岩的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北塔山构造混杂岩(带)为阿尔曼泰古生代板内缝合带,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无序基质和外来岩块组成,划分为蛇绿质混杂岩和泥砂质混杂岩2种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索尔巴斯陶岩组和柯克阿得尔岩组2个构造岩石单位。综合研究证明,阿尔曼泰小洋盆洋壳形成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古准噶尔地块再次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18.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期构造作用多呈断层接触。界线附近,宗卓组滑塌的岩块长轴沿页岩片理方向展布,显示沉积混杂的特征;宗卓组多数地层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宗卓组的混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岩块包括砂岩、灰岩、硅质岩,"基质"以硅质页岩、泥岩为主。砂岩岩块碎屑成分多为火成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88~140 Ma,中生代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20~17)。这些特征表明岩块的物源为亚洲活动大陆边缘。结合宗卓组的基底为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因此宗卓组沉积混杂岩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沉积。由于宗卓组砂岩岩块缺乏冈底斯弧中古近纪年轻(60 Ma)年龄,推测这些砂岩岩块的碎屑并非直接来自冈底斯弧及拉萨地体,而是来自洋壳俯冲时期形成的增生楔修康混杂岩。由此,宗卓组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深水环境下侧向搬运形成的一套沉积混杂岩,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修康混杂岩。宗卓组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其分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缝合带位置。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板块缝合带戛金雪山地区的灰岩块体具有以下特点:(1)在整条缝合带上,灰岩块体集中分布于戛金雪山地区;(2)灰岩块体形态厅特,没有明显的优选方位,块体内与围岩的构造变形截然不同;(3)自下而上的地层序列是火山岩系-火山碎屑灰岩-生物碎灰岩;(4)由岩石化学成分羊别的结果表明,灰岩块体之下的火山岩为洋岛火山岩,据此认为,戛金雪山地区的灰岩块体并非混杂堆积中的外来岩块,而是随洋壳俯冲而拼贴于消减带上的洋岛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20.
略阳─石泉边界地质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略阳─石泉构造带是一板块缝合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现由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断裂构造系统,裹挟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各类建造─蛇绿混杂岩、陆缘楔状体,岛孤岩浆岩及外来岩块等,共同组成了分隔秦岭、扬子地块的一个特殊边界地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