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赵民  王大宁 《地质论评》2006,52(3):289-294,i0001-i0002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万宝沟岩群古近纪孢粉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宝沟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外来系统和基质系统两部分组成。以往根据外来岩块中的叠层石等将该岩群的时代定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一青白口纪。最近在该岩群的基质系统中分析出22属(未定种)与15种古近纪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的混杂堆积地层性质和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别,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划为下古生代的奥陶系—志留系。根据笔者等的研究和野外调查,2006年首次报道了在菜园子沟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中—晚渐新世的孢粉44属31种。本文报道的是在水泥厂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新近纪中—晚中新世的孢粉化石44属33种。新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王大宁  赵民 《地质通报》2007,26(12):1611-1619
东昆仑造山带万宝沟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的时代划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青白口纪。根据野外调查和研究结果,曾于2005年首次报道了在昆仑桥南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晚始新世至中—早渐新世的孢粉50属12种;同年还报道了在该岩群命名地点万宝沟剖面发现古近纪渐新世的孢粉22属15种。本次报道的是在昆仑桥北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孢粉化石43属19种(比较种)。白垩纪和古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形成演化历史,在前人资料基础上从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分隔东昆仑造山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增生型构造边界,主要由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构造属性的大型构造混杂岩块与混杂基质组成.构造混杂岩块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岩块(苦海岩群)、寒武纪蛇绿岩岩块、奥陶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洋岛/海山玄武岩岩块、奥陶纪中酸性弧岩浆岩岩块、格曲组磨拉石沉积等.基质岩系主要为一套强烈构造变形的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浊积岩系.该混杂岩带记录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东特提斯洋(布青山洋)自新元古代晚期开启以来,从晚寒武世-中三叠世长期持续向北的洋壳消减及俯冲增生过程,并于中三叠世晚期布青山洋消减完毕而使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拼合.该次造山事件导致了不同类型、不同时代构造岩块与马尔争组浊积岩强烈混杂,最终形成了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7.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中段出露的构造混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纳赤台群碎屑岩段的地层时代及物质来源进行限定,可以为恢复和反演东昆仑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提供依据。前人多认为纳赤台群的地层时代为奥陶纪或奥陶纪—志留纪,但是志留纪、二叠纪甚至新生代的观点也同时存在。通过对纳赤台群碎屑岩段进行碎屑锆石年龄研究,得到最年轻的锆石年龄538±10Ma,结合侵入其中的英云闪长岩体的年龄为427.7Ma,将纳赤台群碎屑岩的沉积时代限定于538~427Ma之间,另外由于纳赤台群特殊的演化意义,结合沙松乌拉组和赛什腾组的地层时代,将纳赤台群碎屑岩的地层时代确定为奥陶纪,并认为有可能延伸至早志留世。得到的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约2450Ma、约1100Ma、约980Ma、约810Ma、约650Ma五个明显峰值,结合纳赤台群碎屑岩近源堆积的特征,将得到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及邻区出露的老地层和岩体时代进行比对,推测白沙河岩组、小庙群、万宝沟群及新元古代早期在东昆仑地区形成的中酸性岩体为其可能物源。将得到的锆石年龄与各期重大构造-岩浆事件在昆仑造山带留下的地质记录进行对比,推测认为,纳赤台群碎屑岩的源区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并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中元古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格林威尔运动)和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8.
在东昆仑中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了一套含早-中泥盆世生物化石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从而确定了该地区泥盆纪地层的存在。该套地层可与东昆仑西段泥盆纪布拉克巴什组相对比。就目前研究状态而言。确定了早中泥盆世地层在东昆仑西段地区由西往东廷仲的位置。同时。该套地层的发现及其古构造沉积背景的确定对东昆仑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造山带二叠-三叠系遗迹化石及指相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军  龚一鸣  梁斌  黄继春 《沉积学报》1999,17(3):361-366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二叠- 三叠系遗迹化石的研究,识别出了滨海Skolithos遗迹相和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在造山带地层变形、变质、变位强烈,实体化石稀少,沉积构造受到后期较强烈改造的情况下,遗迹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造山带地层的沉积环境、对比地层和研究非史密斯地层构造岩片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1 研究目的 扬子陆块东南缘发育新元古代造山带 [1-13],谓之"江南造山带"[10,14].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与特征,是扬子陆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地质演化长期存在争议的关键地质问题.通过对湘东北浏阳文家市地区苍溪岩群的解体与研究,厘定其为一套增生混杂岩.锆石U-Pb测年结果约束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对江南造山带中段构造属性的认识及大地构造格局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的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带是1∶25万《麻扎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厘定的。岩块主要由火山弧杂岩、与弧相关的沉积建造和外来岩块3部分15个块体组成。各块体之间均为断层接触。基质分布在岩块的边部,主要由构造片岩和糜棱岩等组成。它包含着古洋壳消减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对构造混杂岩内角闪石英闪长岩进行SHRIMP测年,结果为(338±10)Ma,为早石炭世。麻扎构造混杂带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麻扎-康西瓦缝合带的内容,而且将该带的演化时限提前到早石炭世,为西昆仑造山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哈密地区苦水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造山带具有长期的演化历程与复杂的构造物质组成,长期以来,新疆地质界对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拼合界线,一般置于夹持在是康古尔塔格断裂带和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带之间的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沟弧带.笔者在参加1:5万苦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苦水构造带是由陆架边缘楔、岛弧玄武岩块、远洋硅质岩块和混杂砾岩楔等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在其北部黄山一带原划下石炭统干墩组浅变质地层中解体出一套富铝中深变质岩系.苦水构造混杂岩带的厘定和黄山变质地体的发现,为重新认识东天山造山带的构造物质组成、大地构造格局与发展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秦岭造山带勉县长坝和略阳横现河地区发现的混杂岩均由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块和基质组成,混杂岩基质为受到不同变质作用的泥质岩或砂岩,属泥沙质混杂岩;构造岩块包括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两种基本类型,岩块大小不一,成分和形态复杂,在混杂岩中分布无序,两地区混杂岩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皱变形和剪切作用,并且与两侧岩层以剪切带接触,综合研究表明长坝,横现河混杂岩明显区别于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具典型构造混杂岩的性质特点,是勉略板块缝合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老挝西部沙耶武里巴莱地区位于墨江-黎府火山弧带上,与思茅-彭世洛中新生代盆地的相接,常被认为发育史密斯地层。经调查发现该区域系由以浅变质陆源细碎屑岩、硅泥质岩、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基质和以浅变质粗-细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等为主的构造岩块组成的混杂岩系。本文在野外地质观察、岩相学、古生物化石研究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混杂岩系的物质组成、时代,初步阐述了巴莱西班波混杂岩对难河-程逸洋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巴莱西波班混杂岩是一套半深海—滨浅海相浅变质混杂地层,具有水道碎屑流沉积、滑塌沉积和同变形沉积混杂特征;异地同沉积灰岩中的双壳、珊瑚化石和上覆地层接触关系表明混杂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时期。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讨难河-程逸缝合带的空间配置和重塑东南亚构造古特提斯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结构及构造岩片组合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灿  张克信 《地球科学》1997,22(4):352-356
东昆仑造山带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分别为东昆北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和阿尼玛卿混杂岩带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产状,不同性质,成生于不同时期的断裂所分割的多级次构造央片组合而在的复杂构造带,从填图尺度可划分为超岩片,岩片两级,结合1:25万加鲁河幅地质填图,对东昆仑地区岩片组合特点及东昆仑造山带结构构造有关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信  陈能松 《地球科学》1997,22(4):343-346
东昆仑造山带发育沉积-构造复合混杂和构造混杂的全部无序或部分无序的非史密斯地(岩)层体,对其层序重建的有效方法是对不同类型的非史密斯地层体进行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调查,把这一主要研究途径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体构造造片四维裂拼复原位”。  相似文献   

18.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中甸地区哈工组放射虫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位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和金沙江构造带之间的德格-中甸微板块,可分为乡城晚三叠世岛弧带、义敦晚三叠世弧后盆地带和中咱地块等次级构造单位.滇西北中甸地区上三叠统哈工组包含大量沉积混杂岩块,与乡城、得荣泥砾混杂岩相连,形成晚三叠世沉积混杂岩带.哈工组沉积序列和沉积混杂岩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中甸地区沉积混杂岩带为义敦晚三叠世弧后盆地形成过程中,由盆地边缘垮塌沉积形成,混杂岩块物源为近源下伏地层.沉积混杂岩块主要为晚古生代灰岩,但也有含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的层状硅质岩,说明德格-中甸微板块晚古生代不是统一的碳酸盐台地,而是碳酸盐台地与深水断陷盆地并存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另外,哈工组三段还发现侏罗纪放射虫化石,说明金沙江带以东地区侏罗纪仍存在海盆.  相似文献   

20.
垦丁混杂岩出露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内,长约20 km,宽最大可达1 km,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马尼拉海沟北段,其分布特征类似于与俯冲板块边界相关混杂岩的特征,因此垦丁混杂岩成因的确定对于了解台湾造山带结构及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垦丁混杂岩成因,目前主要分为沉积(olistostrome)成因和构造成因两大观点。通过野外观察,垦丁混杂岩的泥质基质普遍发生强烈的剪裂作用,鳞片状结构大量发育,基性或超基性的外来岩块夹杂其中。此外,在垦丁混杂岩内还发现香肠化的砂岩块、由泥质基质充填的脉体及砂岩表面的水压破裂等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均反映垦丁混杂岩为构造成因而非沉积成因。垦丁混杂岩体原形成于增生楔底部,并受到一定的高压及应力剪切作用,之后随同卷入的外来岩块及连续沉积地层块体一起沿着马尾逆断层出露于地表浅部,代表南海洋壳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构造混杂堆积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