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4项《极低级变质作用》中国国家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月7一9日在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召开。来自地质矿产部、国家教委、能源部油汽总公司3个系统11个单位的16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有11位代表报告了有关蓝片岩低温一极低温的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交流了极低级变  相似文献   

2.
《地球科学进展》1991,6(4):72-72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主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4项“极低级变质作用”中国国家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月7—9日在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召开。有来自地矿部、国家教委、能源部油气总公司三个系统十一个单位的十六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4项“极低级变质作用”中国国家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月7-9日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召开。国家教委、地矿部、  相似文献   

4.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遭受过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依据地质观察和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云母堆垛集合体、标志性粘土矿物及白云母(伊利石)b0参数测定资料,阐述了泥质岩石的成岩变质作用经浅层(近)变质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转换特征。变质温度区间为150-350℃,低压类型,具高地温梯度(40-43℃/km).变质级及亚带总体与地层时代及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有耦合关系,而与区域变形强度无关。最后指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是印支-燕山构造旋回早期及区域变形前的地质事件,属于地壳伸展构造背景下右江边缘型盆地内部的埋藏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索书田  毕先梅 《地质科学》1998,33(4):395-405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遭受过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依据地质观察和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云母堆垛集合体、标志性粘土矿物及白云母(伊利石)b0参数测定资料,阐述了泥质岩石的成岩变质作用经浅层(近)变质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转换特征。变质温度区间为150-350℃,低压类型,具高地温梯度(40-43℃/km).变质级及亚带总体与地层时代及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有耦合关系,而与区域变形强度无关。最后指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是印支-燕山构造旋回早期及区域变形前的地质事件,属于地壳伸展构造背景下右江边缘型盆地内部的埋藏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6.
贵州巴金区三叠系极低级变质岩系构造解析索书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是当代地质学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国际地科联特设IGCP—294项“极低级变质作用”工作组指导该领域的研究。对此项研究已经召开过多次国际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日本“蛇绿岩和高压变质作用野外会议于1988年3月7日—15日在日本京都—德岛举行蛇绿岩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之一。为了交流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的新进展,讨论蛇绿岩与高压变质作用的关系,由日本地质学会、日本科学振兴学会和日本世界博览纪念协会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约50人,分别来自美国、智利、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南朝鲜、新西兰、中国和日本。除东道主日本外,意大利的代表最多。我国仅有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壤塘地区三叠纪西康群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晶格参数(bo)的测定,揭示川西北壤塘地区三叠纪西康群遭受了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进一步讨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的关系,并指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成岩-埋藏变质作用(造山前)和同造山变质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9.
低温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极低的地热梯度,其变质演化对于认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弧地壳的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天山造山带发育了世界上少有的经历过深俯冲作用且具有洋壳属性的典型低温超高压变质地质体。近几年来对该造山带中的超高压变质岩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变基性岩和变沉积岩系岩石中柯石英的普遍发现,直接证明西南天山变质蛇绿混杂岩曾经俯冲到上地幔深度,且具有极低的地热梯度,与热力学模拟结果一致。柯石英的稀少以及大量不同类型柯石英假像的存在,说明在折返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退变质叠加,只有刚性较大且没有经历碎裂-愈合作用的矿物(如石榴石)才有可能保存柯石英。综合岩相学证据和相平衡计算结果,确定西南天山造山带北部的高压地质体(即哈布腾苏-科布尔特单元)整体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南部的高压地质体峰期压力未达到柯石英稳定域。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地体的空间分布特点指示了古天山洋由南向北的俯冲极性。这些基础岩石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揭示冷俯冲带的深部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建立中亚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精细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967年Kübler用X射线衍射(XRD)法测量伊利石结晶度以划分极低级变质带以来,伊利石结晶度一直是划分极低级变质带的主要指标。但是不同的人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划分变质级的方案不同。因此,尚需要结合岩石学分析方法判定变质级。作为一种尝试,对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5975m深度内的变泥质岩进行了矿物共生分析。结果表明,钻遇地层遭受了高级近变质作用,只是由于岩石化学成分原因,未能出现泥质岩近变质指示矿物黑硬绿泥石,并未达到浅变质级别,不至于破坏油气的保存。Kisch(1990)提出的变质级划分方案比较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在极低级变质研究中应用矿物共生分析,一方面可以解决类似的结晶度研究的分歧,另一方面对于指导薄片观察以及X衍射物相分析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1.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是揭示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巨型造山带中各地质体之间构造关系及地质演化差异的关键地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I和II)及其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I以北、南两条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530~610℃、1.7~2.0GPa和460~560℃、1.3~1.9GPa。高压岩片II以桐柏杂岩中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其峰期变质条件推测在<700℃、>1.2GPa的榴辉岩相范围内,而退变质条件为660~700℃、0.80~1.03GPa。U-Pb、Lu-Hf、Rb-Sr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I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55Ma,冷却至白云母封闭温度的时代为238Ma;而高压岩片II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Ma,作为桐柏杂岩主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则侵位于140Ma。这说明,高压岩片I和II分属于两个时代不同的俯冲/折返岩片,当高压岩片II被俯冲到地壳深处并经受高压变质时,其上覆的高压岩片I已经折返到中上地壳的水平。这一结果验证了在西大别、东大别和苏鲁地区提出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穿时(或差异)俯冲/折返模型,同时说明华南大陆地壳最早的俯冲发生在晚二叠世,这也代表华北与华南陆块之间从洋壳俯冲转化为陆壳俯冲的时间。基于桐柏杂岩与北大别杂岩的可比性,认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相对低温低压的变质环境以及超高压岩石的缺乏缘于华南陆块的俯冲深度向西逐渐变浅,而早白垩世的构造挤出造成了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
多种地球动力学背景条件下甚低级变质作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甚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往往与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矿产和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产有密切关系。因此,此领域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近二、三十年来,甚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将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4项。而在我国,此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撰写此文,综述甚低级变质作用的类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成岩/变质界线、5种变质类型(即埋藏变质、洋底变质、水热变质、热变质和俯冲带低温高压变质)并强调伊利石“结晶度”与变质矿物组合相互配置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4个与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相关的内容:(1)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标志;(2)加强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3)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4)加强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需要考虑的4个方面,一是立项,二是稳定的经费支持,三是人才培养,四是先进仪器设备的配备。  相似文献   

14.
新疆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类型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代发生在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其间有3个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早期阶段以形成低温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主,构造片理(S1)与原岩沉积层理(S0)基本一致。中期阶段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并使早期构造片理(S1)发生紧闭褶皱,也是阿尔泰华力西期造山带变形变质的主期。晚期阶段为退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轻微,变形作用不明显。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变形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年来国际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综合运用了伊利石结晶度等各项指标 ,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为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 ,成岩带和近变质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成岩带、高级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和高级近变质带 ;研究了伸展背景、阿尔卑斯碰撞背景和增生背景下的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理解了矿物的转变过程 ,建立了变质泥质岩石的矿物反应系列。即变质泥质岩石的二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伊 /蒙混层 (I/S)—伊利石—白云母 ;对应变质镁铁质岩石的三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绿泥石 /蒙皂石混层 (C/S)—绿泥石。岩石微构造也发生同步变化 ;明确了广泛应用的伊利石结晶度的本质是雏晶大小的一种量度 ,也与晶格应变有关 ,主要受反应动力的控制 ;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技术方法 ,包括野外采样方法、室内X光衍射法 (XRD)、透射电镜法 (TEM )、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岩石学方法、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为总结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历史经验,回顾了我国从变质岩石学到变质地质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依据大量文献,分3个阶段和8个方面总结了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取得的进展.我国在超高压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变质作用年代学、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蓝片岩、变质流体和变质岩化学动力学方面与世界研究基本处于同步水平,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历史的回顾,表明变质岩的研究已经从变质岩石学转变为变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岩石学研究转变为以变质岩为基础,变质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构造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变质岩和变质地质领域我国有一些区位优势,但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各种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变质地质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很低级变质岩石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广泛。在成岩-低级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中,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油气、煤的演化阶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很低级变质作用与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矿产关系密切。本文系统总结了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的几个方面及其新进展,包括很低级变质带的划分、粘土矿物地质温压计、变质作用p_T_t轨迹及其在沉积盆地中的应用等等,并结合实例初步探讨了川西北若尔盖坳陷三叠系的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表明,对沉积盆地中很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对于划分成岩-变质界限,明确盆地的热成熟阶段,恢复盆地古地温、古构造史以及指导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毕先梅  莫宣学 《地学前缘》2004,11(1):287-294
介于成岩作用与低级变质作用之间的极低级变质作用是一个重要过程 ,对于全面认识地球浅层动力学与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文中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极低级变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带划分的改进方案 ,应用许多研究实例讨论了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研究在化石能源及固体矿产勘查、评价与成矿研究方面的意义 ,指出煤、石油、天然气形成于高级成岩—极低级变质条件 ,很多非金属矿产的成因及质量直接受到变质程度的控制 ,大量低温—低中温铜、铅、锌、金、银、锑、汞等金属矿床分布在高级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区中。为了获得准确的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数据 ,文中建议应保证所测粘土样品中自生K型伊利石的含量 >90 % ,并且不含钾长石 ,还要根据变质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分析样品的合适粒度。  相似文献   

19.
苏鲁高压-超高压带的结构、变形特征及形成背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由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变质岩石组合的构造岩片堆叠而成,自北向南可分别为9个构造岩片。这种复杂的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早期的变质变形作用控制,并被晚期构造作用改造。本文重点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变形进行了分析,自元古宙—中生代韧性改造事件可分为4期。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地质背景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两次高压-超高压变质事件存在的可能,而且其新元古代的构造事件可与全球Rodinian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相对比。  相似文献   

20.
川北阿坝地区三叠系粘土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川北阿坝地区三叠系泥质岩的岩石矿物组合、粘土矿物类型、伊利石结晶度和镜质体反射率特征,并以此划分成岩演化阶段及变质程度。以成岩作用—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方法,明确了阿坝地区成岩作用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上、下界限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唐克为中心的地区处于成岩作用晚期阶段,成岩作用温度200~212℃,伊利石结晶度IC≥0.42;周围地区处于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成岩作用温度212~222℃,伊利石结晶度IC<0.42。镜质体反射率(Ro)也具有同样的演化规律。对该地区域上成岩演化的差异及原因作如下解释:由于构造活动的远近程效应存在差异,该地区的周缘明显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因叠加动力变质而达到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唐克位于阿坝地块中心,受构造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处于成岩作用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