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关岭生物群——世界上罕见的化石库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产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多门类脊柱动物、无脊柱动物共同繁盛,且夹带有少许古植物化石的关岭生物群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珍衡古生物组合。其化石保存之完美,类型之多样,数量之丰富,堪称世界上少有的晚三叠世“化石库”。在该“化石库”中,海生爬行动物主要有鱼龙类(ichthyosaurs):Qianichthyosaurus zhoui Li(1999),Cymbospondylus asiaticus Li et You(2002),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Chen et Cheng gen.et sp.nov.;海龙类(thalat-tosaurs):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Liu,1999),Xinpusaurus suni(Yin et al.,2000),X.banaolinensis Cheng et Liu sp.nov.Shun齿龙类(placodonts):Sinocymodus xinpuensis Li(2000)以及某些尚待研究的类型。在所储藏的海百合化石中,以重新厘定的许氏创口海百合Traumatocrinus hsui(Mu)[?=T.caudes(Dittmar,1866);?=T.guanlingensis Yu et al.]为主,新的发现说明,此类海百合营假浮游生活方式,它们通过其网状或铰接状根簇附着在漂浮树干上而广泛分布。共存的化石还有:新近发现和重厘定的Metapolygnathus nodosus带的牙形石,少量鱼类(Asialepidotus sp.nov.),大量软骨鱼类(elas-mobranch ichthyoliths)鳞片和牙齿化石的新类型,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s带的菊石,Halobia-“Daonella” bifurcata组合带的双壳类,以及腕足类:Koninckina guizhouensis,K.zhengfengensis等以及古植物化石:Equisetites arennaceus,Ctenozamites sarrani等。系统调查、科学发掘和对上述各门类化石时代综合分析后指,了这个珍稀生物群形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主要产在新铺乡黄土塘、小凹、毛凹、巴毛林和岗乌乡白岩一带小凹组下段,距5-11m的地层间隔中,其分布面积约200km^2。构造古地理及层序、生态、化学地层的综合研究说明,关岭生物群可能是伴随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的海侵在南盘江裂陷槽盆西北角活动外陆棚边缘所形成的“避难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海侵的扩大,海水的加深和有机质的过盛贮存所诱发的缺氧和海水的咸化事件,可能是导致该生物群的集群绝灭,并形成完好保存埋藏群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试论关岭动物群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在关岭县新铺乡黄土塘一带的晚三叠世瓦窑组中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包括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鱼类、菊石、双壳类和牙形石等。其中,海生爬行动物和海丰合数量这多、保存之完好和形态之精美乃国外同期地层所罕见,堪称世界一流。上述多门类化石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古海洋动物生态系统,是难得的珍稀化石的璀璨瑰宝。它对于研究晚三叠世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系、古地理学、埋藏学和地层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上三叠统瓦窑组海百合化石群中的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柏艳  白志强  郝维成  孙元林  江大勇 《现代地质》2002,16(3):231-236,T003,T004
在贵州省关岭地区上三叠统瓦窑组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海百合化石群。化石保存在瓦窑组近底部的深灰色—灰黑色泥质灰岩层面上 ,与海百合共生的有菊石、双壳类和牙形石等海洋生物。海百合化石数量丰富 ,保存完好 ,经鉴定分属于创孔海百合属 (Trauma tocrinusW hrmann ,1889emend .Mu ,194 9)的许氏创孔海百合 (Traumatocrinushs櫣iMu ,194 9) ,关岭创孔海百合 (TraumatocrinusguanlingensisYu ,2 0 0 0 )和新铺创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xinpuensissp .nov .)。其中 ,新铺创孔海百合 (Traumatocrinusxinpuensissp .nov .)为一新种 ,该种成年个体较大 ,茎板厚度分 5级 ,各级茎板排列顺序为 (1为一级茎板 ;2为二级茎板 ,以此类推 ) :1、 5、 4、 5、 3、 5、 4、 5、 2、 5、 4、 5、 3、 5、 4、 5、 2、5、 4、 5、 3、 5、 4、 5、 2、 5、 4、 5、 1,一级茎板数与二级茎板数之比为 1/ 3。第一个粗羽枝分出在三级腕的第 3块腕板上。据其骨骼排列的精密程度 ,推测该种海百合适合于水动力较弱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5.
粪化石是一类重要的遗迹化石,其内含物常保存被捕食生物的残余及一些微生物、软组织甚至古DNA信息,对解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湖泊生态信息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下部页岩的鱼粪石,其为略扁平的纺锤形化石,尖而薄,表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观察粪化石的内含物情况,发现其主要由未完全消化的动植物残体组成,包括鱼鳞、骨骼碎片,以及以含磷白云岩为生长基的大量矿物聚集体。鱼粪化石形成于开放型淡水湖泊中的半深湖—深湖区,大部分保存完好,属于典型的原地埋葬。该鱼粪的生物源为一种大型的、鱼肠内具有较多螺旋瓣的肉食性鱼类。晚三叠世湖泊中出现了复杂的多层营养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食物链较为复杂。该研究成果表明经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晚三叠世多层级营养湖泊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恢复。另外,微生物的参与及泥质含量较高的厌氧环境使得粪化石保存完好,可为恢复和重建晚三叠世卡尼期湖泊生态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岭生物群是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关岭地区瓦窑组中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群 ,其中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sarrani Zeiller。依据植物化石 C.sarrani常见于晚三叠世和 E.cf.arenaceus系似木贼属中较古老的类型 ,指出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系海相沉积 ,其中的植物化石无疑为异地埋藏 ,但从化石通常保存尚好来看 ,估计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 ,它们可能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被河流带到较平静的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此外 ,从该组植物茎干化石具清楚的年轮分析 ,推测卡尼期时 ,贵州关岭一带为非热带雨林地区 ,一年中气候不是四季如一 ,而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
藏南吉隆地区二叠系主要为一套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石英砂岩夹泥质岩岩性组合,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菊石及海百合茎、遗迹化石等多门类化石,包括5个腕足动物组合、1个菊石带、2个珊瑚组合、1个海百合化石层、1个遗迹化石层。根据岩性二叠系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基龙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萨克马尔期。曲布日嘎组时代以栖霞期—茅口期为主,顶部可能包括部分吴家坪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描述的化石,采于施甸县何元寨公社中泥盆统何元寨群的上部层位。这个标本,为一保存完好的海百合萼部。经笔者详细研究,认为是一海百合的新属,将其命名为拟杯形海百合(Parascyphocrinites)。拟杯海百合的萼杯较大,骨板及其排列特征都与杯形海百合(Scyphocrinites)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应属于杯形海百合科(Scyphorinitidae)。但是,拟杯形海百合的腕板、间辐板及其它许多部份与怀形海百合又有所不同;特别是杯形  相似文献   

9.
板海百合科(Platycrinidae)属于圆顶海百合亚纲(Camarata)、单环圆顶海百合目(Monobathrida)、雕海百合亚目(Glyptocrinina)、板海百合超科(P1atycrinitacea)中的一个科。本科的化石代表在志留纪末期(?)开始出现,早石炭世为其繁荣昌盛时期,晚二迭世即行绝灭。在北美和欧洲该段地史的地层中,特别是下石炭统,板海百合科的化石相当普遍,已经描述过的有七个属。在亚洲,这类化石就很少见到,只在蒂摩尔(Timor)地区的二迭纪地层中发现过;在我国,虽然早在1926年,田奇镌著《华北太  相似文献   

10.
文中报道了在武汉市铁箕山新发现的下志留统坟头组剖面.该剖面所在位置交通方便,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发现有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喙壳类、海百合、锥石、海星、鱼类及遗迹化石等,初步鉴定出13属17种.根据该剖面中的化石组合面貌及与邻区的对比认为,武汉地区坟头组的时代应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通过对...  相似文献   

11.
讨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和死亡埋葬特点,认为该生物群分布于裂谷地区;生物群的群体死亡并被迅速埋葬的原因是地震;贵州龙生物群与关岭生物群是同期生物群;"S形带"是一构造断陷带,在卡尼期早期是裂谷。  相似文献   

12.
贵州关岭生物群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新发掘的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海百合化石标本的再研究,肯定了Trauma-tocrinus的有效性。根据目前的材料,认为该属只有1个有效种,即Traumatocrinus hsui;而根据化石的埋藏学特征,认为幼年体Traumatocrinus hsui营假浮游生活,成年体是否能够适应底栖生活环境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贵州关岭新铺地区上三叠统下部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所产的腕足动物群及其古生态环境。该区目前共获得腕足类6个目,6个科,7个属,8个种(含4新种)和1个属种未定。根据这些腕足类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组合特征,可以从下到上将它们分为Pseudokoninekina,Laballa,Linguloid等3个群落。该3个群落的生态底域分别位于BA4至BA3外侧、BA2和BA1,表明本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的沉积环境是由较为深水逐步向较为浅水过渡,应为海退过程的沉积产物。同时,本文还论证了当时不可能存在为海百合类和双壳类提供假浮游的载体,它们应是底栖生物,并且指出那些被认为是假浮游的化石证据的分析与推断存在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贵州关岭创孔海百合新材料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采自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小凹组的2块海百合化石标本的研究,认为该标本与以前发现于该地区相同层位的Traumatocrinus hsui Mu在冠部和茎部结构特征均有较大差异,并据此建立新种Traumatocrinus strumiformis sp.nov.。  相似文献   

15.
Guanling Biota: A Rare Biota in Sea Early Late Triass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anling biota has been found at the bottom of Wayao Formation of Upper Triassic (Carnic stage) near Xinpu town, Guanl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re are a lot of crinoids and marine reptiles, whic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Guanling biota, including ammonites, bivalve, brachiopod, fish, conodont and plant. These fossils are featured not only with the large quantity, but also with their extraordinary perfect f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an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Guanling biota.  相似文献   

16.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发现完美的植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关岭生物群是指贵州关岭一带以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为特色的多门类化石群[1],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化石宝库之一,但以往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报道。近些年来,笔者等在该地产海生爬行动物的同一层位中首次发现较多的植物化石,经鉴定为CtenozamitessarraniZeiller和Equisetitesare-naceus(Jaeger)Bronn.。这些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增添了关岭生物群的组成内容,而且为海生爬行动物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植物化石产于关岭县新铺乡小凹组(原称“瓦窑组”)近底部。小凹组主要系一套海相不纯碳酸盐岩沉积,由灰、深灰、灰黑色…  相似文献   

17.
云南罗平岔江新江底村发现的十足目节肢动物化石产出于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是十足目化石在关岭生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此类化石在中国上三叠统中首次报道。此发现增加了关岭生物群的多样性,为今后在中国三叠纪其他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寻找更多的十足目节肢动物化石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和小凹组产较丰富的头足类化石,计有11科19届37种,其中Enoploceras,Alloceratites,Sibyllites等属以及Trachyceras aon种系国内首次报道。自下而上可识别出(1)Xenopratrachyceras primum带;(2)Protrachyceras deprati带;(3)Protrachyceras costulatum带;(4)Trachycems multituberculatum带;(5)Sirenites cf. senticosus带等5个菊石带。讨论了每个菊石带的特征,并与国外同期菊石带进行了对比,指出(1)带与欧洲拉丁期早期R.reitzi带相当,(2)和(3)带分别与拉丁期晚期E.curionii带和P.archelaus带相当,(4)和(5)带分别与欧洲早卡尼期早期T.aon带和北美的早卡尼期晚期Sirenites nanseni带对比。关岭生物群产出层位与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菊石带层位一致,时代应为早卡尼期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