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断斑石鲈体内的两种新吸虫,石鲈双巢吸虫及石鲈充尾吸虫,并分别与相近种作了比较,在新种后面均附有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第六届全国近海工程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海洋工程学会近海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造船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海洋石油学会联合组织,于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于桂林举行。  相似文献   

3.
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近海水域,生活着一种叫“叶海龙”(Phycoduruseques)的珍稀奇异鱼类。这种鱼的外形看起来既像海藻叶又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故称“叶海龙”。叶海龙属于海龙科(Syngnathidae),与海马和管  相似文献   

4.
三斑海马甲藻病的发现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5年,我们从广东汕头引进三斑海马,在山东日照养殖试验埸试养。 由于三斑海马是热带鱼类,在北方养殖时必须在室内进行越冬。根据日照县的气候情况,每年越冬时间大约有六个月左右。亲海马全年在室内水池中饲养,在试养的过程中,发现卵甲藻病严重地影响海马的繁殖,危及海马的生命。1976年,连云港养殖埸养殖的三斑海马由于甲藻病的危害,使得成体海马全部死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带鱼分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1992年,主要用生化遗传方法并辅之以形态学资料,共分析了中国近海的1 400余尾带鱼的样品.生化遗传资料分析了11种同工酶,共记录出24个基因座位,其中4种酶9个基因座位具有种的特异性.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带鱼存在3个种,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2230~0.3822之间.形态学资料与生化资料的结果是一致的,也表明中国近海带鱼存在3个种,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连续的差异.3种带鱼中有2个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带鱼Trichiurus nanhaiensis Wanget Xusp. nov.和短带鱼Trichiurus brevis Wanget You sp.nov.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分两个航次同时对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上空海洋气溶胶进行采集.对样品中的Na~+、K~+、Ca~(2+)、Mg~(2+)、Cl~-、NH~+_4、NO~-_3、SO~(2-)_4、甲基磺酸(MSA)等9种组分进行了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探究两个海域上空海洋气溶胶的来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海域气溶胶来源具有显著差异,西北太平洋海域气溶胶以海盐来源为主,中国东部近海海域则受陆源气溶胶影响较大,K~+、Ca~(2+)及二次气溶胶含量明显高于西北太平洋;此外,中国东部近海海域气溶胶中MSA含量平均值高于西北太平洋.本研究还估算了NH~+_4、NO~-_3、SO~(2-)_4在两个海域的干沉降通量,中国东部近海营养盐气溶胶干沉降通量远大于西北太平洋,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促进生物来源气溶胶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斑鰶卵子和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斑腮Clupanodon punctatus(T.& S.)是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内分布很广的一种中小型鱼类,通常生活于海湾和河口海区。在我国近海各地,斑腮均为近岸羣众渔业的捕捞对象之一;同时,在渤海沿岸,有利用其天然鱼苗进行港养。因此,有必要搞清这种鱼类早期阶段的形态特征,以便鉴别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马年话海马     
今年(公元2002年),农历是壬午年,为马年。陆地上有马,男女老少皆知;海里也有马,却鲜为人知。海马,顾名思义,似乎是生活在海里高大的马,非也。它是一种硬骨的小型鱼,身高6~20厘米,躯干垂直,腹部突出,尾细而卷曲,吻长呈管状,体无鳞,被棘状突起的环形骨质所包裹,头额高耸,形似马头而得名。海马是个大家族,全球都有分布,尤以热带居多。我国自南至北的近陆浅海,均有它的踪迹,常见的有斑海马、大海马、冠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克氏海马及海马等七种。世界上,最大的属太平洋海马,身高约30厘米,最小的属澳大利亚海马,身高不到3厘米。  相似文献   

9.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芋螺科研究增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芋螺科(Conidae)为暖水性较强、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作者曾报道过中国近海的芋螺科种类71种,近年来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和稀有种类,经过整理、研究,鉴定出10种,其中6种C. hypochlorous,C.vimineus,C.coelinae,C.striatellus,C.moreleti,C.sibogae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其余4种C.mustelinus,C. eugranmatus,C.balteatus,C.luteus分别由Kuroda(1941),Walls(1978)和台湾学者赖景阳(1987)报道,分布于中国近海和台湾。以上种类均产于南海,发现于北部湾(2种)、海南三亚(2种)、西沙和南沙群岛(分别为4种和2种)。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近海23个浮标对2015年一整年的ASCAT轨道风场和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进行质量评估,并对比了ERA-Interim和CFSV2两种再分析风场资料在中国近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ASCAT在中国近海与浮标风速的一致性优于ERA-Interim,而二者与浮标风向的一致性则相差不大。同时,对比CFSV2与ERA-Interim的误差统计结果发现,CFSV2的风速误差较ERAInterim略小,风向误差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2.
海马一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仅少数进入北半球;在太平洋、印度洋、红海、黑海等沿岸国家均有分布;在我国沿海,自南至北,据文献记载共有8种。本文所研究的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仅分布于东海与南海一带海域。 在欧美等国,海马被认为是一种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动物,所以对它研究甚少,仅Rauttor(1925), Linton & Soloff(1964)等曾先后对雄海马育儿袋的皮膜构造和生理学作过一些研究。在我国,海马则是一种贵重药材。早在明朝,伟大的本草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就已记载了海马的药性。二十多年前,我国南方曾开展海马养殖试验,累积了不少资料,但对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975年,我们从广东汕头运移一部分三斑海马到山东日照海水养殖试验场温室的水池中饲养。越冬措施是:第一年,特制八个容水量为0.7立方米的水泥池,并列二行,下设坑道,用火坑法保温;第二年,置玻璃房内,以锅炉保温。本文系根据此北方养殖情况进行的观察和研究。育儿袋皮膜构造,性腺和卵细胞的发育是通过活体解剖和切片染色观察的,用Bouin氏液或甲醛固定,铁矾苏木精和伊红复染。 文中所用资料除注明者外,大部分是1975-1976年间搜集的。  相似文献   

13.
报道寄生于斑点鸡笼鲳Drepanepunctata(Linnaeus)消化道的阿拉伯类腹盘吸虫Par adiscogasterarabi(Hafeezullah&Siddiqi,1970)Cribb,Anderson&Bray,1999和寄生于金钱鱼Scatophagusargus(Linnaeus)消化道的福氏类腹盘吸虫ParadiscogasterfarooqiiHafeezullah&Siddiqi,1970在中国属新发现,并将中国的标本同国外的标本进行比较。首次观察到Par adiscogasterarabi的排泄囊为"V"型;而Paradiscogasterfarooqii的排泄囊形状则与Nahhas,SeyandNishimoto(1998)和Cribb,Anderson&Bray(1999)所报道的不同。首次绘制出这二种吸虫卵巢复合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带蛤科(Mesodesmatidae)是蛤蜊总科(Mactracea)中种数较少的一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到一定数量的标本,经鉴定共5种(其中1新种),分隶于4个属,种名如下:(*为我国首次记录)。 1.环纹坚石蛤Atactodea striata (Gmelin) *2.扁平蛤Davila planum (Hanley) *3.反凸息蛤(新种) Anapella retroconvexa sp. nov. 4.中国朽叶蛤Coecella chinensis Deshayes 5.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 Deshayes 中国近海的中带蛤过去报道较少,Deshayes(1854)报道Coecella chinensis产于中国近海; Kuroda(1941)报道产于我国台湾省的C. chinensis, C. cf. turgida和Amphidesma(Atactodea) striatum等3种;张玺等(1960,1961)报道C. chinensis和Mesodesma striata等2种。  相似文献   

15.
李国刚  秦蕴珊 《海洋学报》1991,13(3):381-386
近年来的中国近海陆架沉积学研究中,方解石在粘土级(<2μm)沉积物中的存在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它已被用做指示黄河沉积物运移的标志性矿物。本文使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295个表层样品,并探索了方解石矿物的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中国近海沉积物中除少数样品外,几乎普遍存在方解石矿物;(2)黄河物质富含方解石,其输运与沉积基本上控制着渤海和南黄海的方解石分布;(3)东海和南海的方解石分布趋势呈沿岸低、向外海方向增高。与钙质超微浮游生物的总量分布一致;(4)黄河物质中的一万解石是法源的。而东海和南海远离海岸地区的大量的万解石则是现代海洋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5)由于方解石矿物在中国近海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两种成因类型。在中国近海陈架上使闺方解石矿物作为来源的标志应引起很大汪意。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陆源输入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的影响,于2007年春季和秋季对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进行气溶胶采集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水溶性离子中主要无机离子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其中二次离子(nss-SO2-4,NO-3,NH+4)浓度最高,占总测定离子浓度的80%以上.甲磺酸离子浓度春季明显高于秋季,分别为(0.041±0.022)和(0.012±0.003 1)μg·m-3,导致生源硫酸盐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1.5%;另一方面海盐源硫酸盐分别占总硫酸盐浓度的3.3%和3.9%,以上结果表明人为输入源占山东近海大气气溶胶中硫酸盐来源的主要部分.春季与秋季气溶胶中nss-SO2-4/NO-3值分别为1.43和1.34,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大气中SO2/NOx呈现出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来自陆源的人为活动输送导致山东南部近海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呈现出明显的陆源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囊双科Didymozoidae Poche,1907吸虫为鱼类专性寄生虫之一,其体形多变,寄生部位广泛,侵袭宿主体内与体外各种组织与器官,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不断有该科的研究报道。我国关于该科的研究,顾昌栋在1965,1983年曾有文章发表,但其中有关东海的种类不多。1975,1976,1979年作者在东海采集鱼类寄生虫,整理后共得囊双科吸虫11种。其中除双枝囊双吸虫Didymosoon biramous Ku et Shen,1965,大眼鲷囊双吸虫Didymozoon priacanthi Ku et Shen,1965;海南合体双吸虫Syncorpozoum hainanensis Ku et Shen,1965鲐囊双吸虫Didymozoon Pneumatophori Gu et Shen,1983和线形线双吸虫Nematobothrium filiforme Yamaguti,1934在我国已作报道外,共发现1新属3新种及3个新记录。本文为新种和新记录描述。测量一律用毫米,卵子用微米。模式(副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园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1986年进行长江ロ渔业资源生物本底调查,作者对渔业试捕中所获鱼类作复殖吸虫检查,先后共四次,解剖鲜鱼497尾,发现吸虫14种(含褶膜吸虫未定种和芽腺吸虫幼虫),其中有2个新种,均属半尾科 Lemuridae (Looss,1899)Luhe,190l。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本文虫体各部分测量一律为mm,卵子为μm。  相似文献   

19.
用几何水准法、水文法、重力—卫星测高法三种不同方法求得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给出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数学模型和中国近海海面地形图,探讨了中国近海海面地形形成机制,包括海洋水文因素、大气压力影响,以及太平洋北赤道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在大气中普遍存在的碳质气溶胶成分,黑碳因可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而备受关注。对海洋大气黑碳沉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海洋碳循环过程。目前对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沉降的研究工作少且零散,相关研究数据不足以探求其规律。对该区域近20年来已报道的大气黑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再分析,利用整合的数据集成估算沉降通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评述了目前黑碳的源解析方法并评估了该区域大气黑碳的来源,对未来近海大气黑碳研究作了展望。结果表明:(1)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陆域大气黑碳浓度平均值分别约为1.95±1.28和5.05±2.62μg·m–3,具有显著的人为污染特征,由北向南,海岸带陆域黑碳浓度近似呈“V”形分布,最低值位于南黄海沿岸,而近海区则大致呈递减趋势;(2)中国近海和沿海陆域大气黑碳的总沉降通量分别为413.2±137.1和1422.7±721.1 mg·m-2·a-1,以湿沉降为主,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受控于降水过程和陆源排放强度;我国近海黑碳大气沉降量可占全球海洋黑碳总沉降量的16%;(3)化石燃料源贡献了中国海岸带大气黑碳总排放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