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筱虹  朱志 《云南地质》1999,18(2):122-126
滇西三江地区第三系主要分布于走滑断裂两侧的构造盆地中,其变形主要是由走滑断裂活动引起的地层褶皱、挤压逆冲-推覆,同时发育张性断裂、层间滑动等伸展构造,这些均是新生代陆内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层经多年调查研究,已基本查明.主要包括古生代和部分中生代的大南澳片岩、中生代地层及古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以新生代地层发育最为广泛.地层展布与构造走向一致,主要成NS—NNE.除东部海岸山脉出露新第三系外,自中央山脉向西,依次出露了大南澳片岩(PZ—MZ)、中生界、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和第四系.  相似文献   

3.
一、区域地质特征与地貌条件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总面积约十余万平方公里。在大地构造上属同江内陆断陷,是一个中、新生代大面积沉陷的地区,经多次构造变动,基底十分复杂,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其下伏岩层主要为上侏罗系陆相煤系和白垩系中酸性火山岩系。第三系河湖一沼泽相含煤及砂泥岩系,第三纪末有玄武岩喷发,形成一些残丘。在此基础上,新构造运动继承老构造三江平原始终处于大面积以下沉为主的间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组上段、第四系以及现今河床出露的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与香山地区岩性相符合;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至2之间,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中砾和小砾类别;分选好至中等好。砾石粒径分布显示出向细粒成分偏的特征,主要呈尖峰正态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各层位砾石相似的搬运过程,为中距离山前河流冲积砾石。沉积分析表明该砾石与气候振荡无必然联系,为构造隆升的产物。砾石沉积年龄由邻区磁性地层定年结果来限定。砾石特征结合邻区沉积分析表明香山地区在寺口子组沉积时(始新世)沉积之前已具有相当大的高程;至清水营组沉积时(渐新世),该山体被剥蚀剥蚀夷平;到红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早、中期),香山经历了再次的隆升;至干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构造趋于稳定;到更新世时,再次出现隆升事件。始新世香山山体可能与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的构造事件有关,中新世的隆升时间可以作为印-藏碰撞效应到达香山地区的时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新生代的变形隆升时间较前人研究结果早,且存在多期隆升。  相似文献   

5.
正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陆缘,为北东向伸展的新生代陆缘张裂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盆地在构造演化上经历了特征显著不同的两个发育阶段: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断陷阶段和早中新世以来的拗陷阶段,这两个发育阶段使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构造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特征。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最大厚度12km,第四系和第三系上新统海相泥岩具有生物气形成的条件和良好的远景,第三系煤系地层普遍处于异常高压和高地温条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以下白垩统为主。乌尔逊-贝尔凹陷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构造特征十分复杂,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三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不仅影响了烃源岩的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而且影响了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7.
元氏北勘探区位于元氏县城以北10km。据地质报告载:区内第四系为一套松散沉积物,主要由灰黄、褐黄、灰绿色砂层、粘土、砾石层组成;第三系与上下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以一套杂色砾岩为主,夹薄层钙质泥岩、泥灰岩、灰质砾岩和半胶结的亚砂土、褐红紫色钙质粉砂岩等。由于缺乏化石,第三系未作进一步划分。 本文拟根据岩石特征将区内第三系划为2组4段。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时间的初步厘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认为生长地层的时代就是构造形成的时代(Suppe等,1992;Shaw 等,1994).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发育地表可见的三排构造带:以齐古-喀拉扎背斜-清水河构造为主的第一排构造、以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为主的第二排构造、以独山子-安集海背斜-呼图壁背斜为主的第三排构造,卷入三排构造的地层有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貌地形和地层分布,三排构造带的形成时间对油气评价和油气勘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技术对北美洲新生代地层的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不同区域新生代地层(第三系、第四系)的影像特征及其分布和变化,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在解剖佛罗里达地区沉积型磷矿床的基础上,分析其控矿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为今后开展境外相似地区地质调查及找寻同类矿床提供遥感技术支持,对减少境外矿产投资的盲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伊通地区白土山组地层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新民 《吉林地质》1990,9(1):69-73
伊通火山群周围分布的砂砾石层定为第四系早更新世白土山组,通过对大孤山、西尖山采用K—Ar稀释法测定,分别为8.70Ma、20.80Ma;该地层孢粉组合以栎、榆、桦属花粉占优势,松柏类花粉含量较高,为阔叶混交林带植被环境。故应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上第三系中新统水曲柳组。  相似文献   

11.
天山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欧亚大陆内重新复活的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其拓展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巨厚的砾岩层为构造变形和磁性地层研究带来了困难,限制了该地区新生代晚期造山带拓展过程的研究.本文选取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剖面,对新生代晚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地层进行详细的描述、测量,并对砾石出露点进行砾石统计.结果显示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地区新生代晚期阿图什组存在3期沉积旋回,第一旋回由冲积扇远端、河流相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二旋回沉积环境以较为平静的湖相及少许河流相开始,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环境.砾石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与第一旋回相似的变化特征,即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三旋回下部为冲积扇远端、冲积扇扇中环境,上部变为扇根环境.砾石统计显示该旋回下部至上部,火成岩和变质岩等不稳定成分增多,磨圆度则呈现棱角状砾石显著增多的趋势,砾石粒径也明显增大.西域组则延续第三旋回的趋势,表现为山前快速堆积砾石沉积,砾石磨圆、分选呈显著变差趋势,粒径持续变大.从阿图什组第一旋回至西域组,砾石的磨圆度呈现变差的趋势,而粒径则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这表明晚新生代(5.6Ma以来),褶皱冲断带不断向盆地拓展,物源区距离沉积区越来越近.这些结果表明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5.6Ma以来)存在3期构造活动,为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的多期拓展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依据这些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型式和构造线方向及构造样式,西秦岭及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层。三个构造层对应于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晚白垩世区域左旋走滑拉分构造和渐新世—上新世区域伸展泛盆地阶段。结合印支期多块体拼贴形成的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格局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分析,认为西秦岭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东亚区域性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则是白垩纪拉萨地块与羌塘—昌都地块汇聚碰撞背景下中国西北大陆区域性左旋走滑作用的结果;而渐新世—上新世的泛盆地阶段则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构造—地貌响应之前经历了漫长区域伸展均衡坳陷和侵蚀夷平期,这说明上新世,西秦岭尚未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构造响应起始于上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13.
湖南澧县伍家峪石膏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矿区地质简况矿区位于澧县城北25公里,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洞庭拗陷盆地的西部边缘。区内有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分布,伍家峪盆地内全被第四系掩盖。上第三系伍家峪组不整合于古生代地层和下第三系之上,形成了一个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伍家峪组的厚薄受盆地基底地形的控制,即凹陷深的地段伍家峪组  相似文献   

14.
盘锦地区位于辽河下游,为退海平原,沉积厚度大,上部为第四系地层,下部为第三系地层,第四系地层深度从北部200m向南逐步加深近500m,第四系地层为亚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含砾与细砂互层、砂砾石含细砂。第三系地层为半胶结泥岩与砂岩互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砾岩层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野外砾岩层和钻井岩屑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及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域上对各层系的砾岩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发育四大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砾石成分分区明显,砾石粒径随相带分异。库车坳陷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新生代构造变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竹新  李本亮  贾东  雷永良 《地质学报》2008,82(9):1178-1185
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和前缘盆地内沉积地层的磁组构研究表明前锋构造中发育两期构造挤压作用,即整体强烈的晚三叠世变形和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弱新生代构造变形。受这两期构造挤压作用的控制,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中发育上、下两套构造层,地表构造为晚三叠世时期形成,而深部隐伏构造则形成于新生代。北部的矿山梁和天井山构造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是新生代形成的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南部的青林口和中坝构造主体表现为叠瓦状逆冲,前锋构造是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新生代构造冲断位移量以及造成早期构造抬升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反映新生代变形强度由北向南的减弱。磁组构研究表明新生代变形从龙门山冲断带边缘到盆地内部,磁组构从铅笔状磁组构到初始变形磁组构并逐渐过渡到沉积磁组构。由南向北磁组构由初始变形磁组构转变为铅笔状磁组构,说明应变越来越强,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龙门山前锋新生代构造的弱变形作用和变形强度的北强南弱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沙海区礼乐盆地沉积地层与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地震剖面、钻井及拖网采样资料的分析,认为礼乐盆地发育有海相的中、新生代地层,存在晚白垩世与晚渐新世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将沉积层分为三套构造层:下构造层较厚,为中生代地层,表现为翘倾断块和宽缓背斜两种构造样式;中构造层较薄甚至局部缺失,为古新世-早渐新世充填的张裂期沉积,表现为半地堑构造样式;上构造层为晚渐新统至第四系沉积,充填区域沉降期海相地层,地层较为平稳。在中构造层沉积过程中发育多排NE向控洼断裂,断裂倾向NW,形成多个半地堑,控制了新生代早期的沉积充填,同时也表现出礼乐盆地在新生代早期受明显的张裂作用。通过对各构造层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认为礼乐盆地经历了挤压、拉张、漂移、区域沉降四个构造演化阶段,是一个以中生代地层为主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库车坳陷新近系一第四系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砾岩层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野外砾岩层和钻井岩屑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及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域上对各层系的砾岩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一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发育四大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砾石成分分区明显,砾石粒径随相带分异.库车坳陷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带的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排构造带的托斯台背斜自中新世褶皱作用明显;第Ⅱ排构造带吐谷鲁背斜于约6.0Ma开始生长,伴随发育同构造沉积即生长地层;第Ⅲ排构造带独山子背斜发育时间应晚于约2.6Ma.这一变形时间序列揭示天山北麓3排逆断裂-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向前陆盆地逐步扩展的特征,并伴随产生幅度不等的地壳缩短.天山北麓约8~15km的地壳缩短总量表明,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驱动沿约130km宽的山麓带是相对均一的.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新生代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厘定的山东省新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分5个群、36个组。划分如下:山地丘陵区下第三系官庄群下分5个组,五图群下分3个组。上第三系新建临朐群,下分3个组;保留巴漏河组和白彦组。鲁西平原区上第三系称黄骅群,下分2个组;下第三系称济阳群,下分3个组。第四系岩石地层单位采用了18个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