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2.
海底地震观测是观测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近三十年来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阐述了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类型,沉浮式海底地震仪、海底井下地震仪、海底电缆式地震仪的基本结构、性能,及其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介绍建设完成后的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的整体功能,以及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在全疆的分布情况,给出了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整体结构,数字地震观测仪器的基本信息、前兆观测数据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贾正大  李军  金星  林彬华 《中国地震》2022,38(3):486-493
海底地震仪是海上观测天然地震的主要手段,仪器所记录到的噪声分为环境噪声和仪器噪声。本文利用2018年9月3日—2019年7月1日期间浯屿岛海底地震观测台所采集到的数据,对海洋环境下的强震型海底地震采集站和宽频带海底地震采集站进行仪器自噪声分析,利用两道互相关模型,采用加窗平均周期图法计算功率谱,通过1/3倍频程积分作平滑处理,得到仪器自噪声功率谱密度图。对比分析相同型号仪器的自噪声功率谱,发现相同仪器的自噪声变化趋势一致,但自噪声大小有差异,且这种差异对于不同仪器、相同仪器的不同分量也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 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渤海强震和海啸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航海的影响问题。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渤海地区开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探讨了在渤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观测的某些仪器和技术问题。天津市地震局曾在渤海地区石油平台的油井中作过初步地震观测试验。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发展的海底地震观测中有关降低噪声与信号传输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经验可用于渤海地区的海底地震观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渤海地震观测的初步设想。指出渤海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应从观测和研究渤海海底海洋噪声谱开始。为了研究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的噪声,本文完成了一项新的模拟试验工作。分别对海面源及海内源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本文所得的初步结果,对发展渤海及邻近地区海底地震观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7.
郝天珧  游庆瑜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3352-3361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OBS)及由其组成的海底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在油气探测、科学研究、防灾减灾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是地球物理仪器与探测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增长点.本文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宽频带、7通道海底地震仪((I-7C) ...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型观测平台——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网),是一种基于海底光电复合缆的光电传输技术,将传统的陆地地震观测台站向海区延伸、弥补海区地震观测台站的不足,实现实时、长期连续观测地球内部过程的新技术,目前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平台,相关的技术方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2018年,我国研发建设的"福建近海海底地震观测台",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网)关键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备进入地震行业网的能力.经过超过三个月的试运行检验,证实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建浯屿岛海底地震台(网)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建设流程、关键技术环节相关规范和检测结果.地震采集数据结果表明,浯屿岛海底地震观测台实现了数据实时流服务,并可接入中国地震局JOPENS系统,数据实时传输正常,并自动存储实时波形数据;试运行期间以实际99%以上的高运行率,达到了国家测震台网管理规定的优秀标准.研发结果可为我国今后的海底地震观测台(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指标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OHP计划研制了几种类型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本文将介绍这些观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是使这个宽频带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并且轻便、稳定和耐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大同中心地震台18套地震前兆观测设备和3套测震仪器,计算信号防雷器安装前后2个月内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地震观测设备指标均符合学科规范要求,信号防雷器对观测数据无影响,防雷改造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蔡作馨  杨鼎鸿  程庆斌  邓宁  林昊  邓聪 《地震》2006,26(4):9-14
在宁德地震台进行的地下水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实验中, 采用“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 配套相应的技术系统, 实现了对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连续综合观测, 而且记录到两者具有与固体潮相对应的同步性半日波微动态。 分析认为, 这一方面为地下水有关测项预报地震力学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事实; 另一方面, 为试图通过综合观测以期有利于识别干扰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思路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彭朝勇  杨建思  薛兵  陈阳  朱小毅  李江  林湛 《地震》2011,31(4):140-148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都是基于IPv4协议开发的, 由于IPv4地址的匮乏, 无法对各个台站直接进行数据访问, 只能进行台网级数据访问; 另外,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只是简单的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而且传输时没有对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加密, 安全性低。 通过研制基于IPv6协议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开发出了新型的IPv6环境下地震观测系统组网协议, 实现了台站级数据共享的目标; 使用各种类型实时数据加密方法,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建立了新型的证书管理和认证机制; 在实验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现有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系统向IPv6的过渡技术, 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实验中,常使用一个或者多个频率激励的变频法测量电阻率,存在观测效率低、可用信息少、抗干扰能力弱等实际问题.本文将变频法改进为伪随机电流信号法进行观测,提出激励场源使用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电流信号的观测方法,推导出抑制工频干扰的参数选取条件,进而针对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实验中激励场源的特殊要求,详细分析了观测系统中信号产生与接收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采用高驱动能力设计及阻抗匹配技术解决岩矿石标本电阻率分布跨度大(n×10n×106Ωm)导致的发送端驱动能力不足以及接收端阻抗不匹配等问题;采用系统频率响应校正技术修正系统存在的观测误差;采用高频微弱信号产生与拾取的相关技术,保证电流密度处于岩矿石标本的线性响应区间,避免非线性效应,实现宽频率分布范围观测(10-3~104kHz).采用所研发的可编码、高精度、小电流(10-6A)、连续可调输出的精密电流源,使用阻容模型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在10-3~104Hz频带内产生90个有效测量频点,可满足频带宽、频点密、压制工频干扰的观测要求;(2)实验中恒流源输出稳定,不同负载下直流输出稳定性误差小于0.5%,精度满足实验中对输出电流的要求;(3)标定后测量误差小于0.5%,系统具有较高的观测精度与抗干扰能力;(4)与变频法相比观测效率提高2.3倍.通过该方法开发的观测装置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抗干扰能力,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适用于各种类型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永清地震观测井水温仪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为例,通过同层水温仪对比观测,断电实验以及注水实验等现场核实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水温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流体观测井异常核实工作的一般流程与解决办法,为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异常的现场核实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方法,并找到产生异常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下流体汞观测仪的主动采样、脱气方式,设计了满足主动脱气条件的储气装置。以储气装置气囊内气压稳定性为指标,开展储气装置匹配ATG-6138M型痕量汞在线分析仪和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的气汞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储气装置能保证被测气体及时置换,维持整套气汞观测系统动态稳定,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兆观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流体前兆观测在水资源过度开采的形势下,发展断层土壤气观测成为必然趋势。但地下流体观测技术规范未给出断层土壤气观测的集气-采气装置及采气条件的具体参数,而这些参数正是影响观测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断层土壤气气氡观测的采气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当日采气量一定时,集气室体积的大小对观测结果有较大影响。运用"采气率"这个概念来定量衡量断层土壤气观测装置系统的实用效果。集气室有效体积的大小应根据日采气量的多少来确定,采气量越大,集气室有效体积应越大,结合地震前兆观测实际,采气率应接近于1。本文实验研究结果对规范断层土壤气气氡观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供其它气体观测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地震观测系统--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DAS,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可以实现低成本高密度观测,有望提高浅层结构成像的精度以及分辨率.最近国内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AS设备,为验证国产设备在浅层结构研究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2018年7月我们开展了一次DAS观测实验.实验采集了50kg落锤震源激发的地震信号,并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提取了8~20Hz频段的主动源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得到了实验区浅层30m的S波速度结构.获得的主动源面波频散曲线与共址检波器的结果吻合,也与背景噪声提取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国产设备的可靠性和DAS在浅层结构主动源面波成像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省宝鸡台地电阻率测区内进行了短期的人工抽水和灌溉实验,并对测区内大面积、长期抽水和灌溉活动对该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局部范围的抽水活动对地电阻率观测没有明显影响;而持续性的大量抽水、灌溉活动明显影响了地电阻率观测结果。讨论了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此结果为地震监测、预报中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Due to the high cost of ocean observation system,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observation network becomes much important. The current network of the high frequency radar system in the Gulf of Thailand has been studi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coastal ocean model. At first, the observations from current radars have been assimilated into this coastal model and the forecast results have improved due to the data assimilation. But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observing network is necessary. And the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high frequency ground wave radar surface current observation system. The simulated surface current data in three regions were assimilated sequentially using an efficient ensemble Kalman filter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astal surface current observation syste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urr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ithout assimilation, the simulation precis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current had been improved after assimilated the surface currents observed at current networks.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for three observing regions was quite different and current observing network in the Gulf of Thailand is not effective and a further optimization is required. Based on these evaluations, a manual scheme has been designed by discarding the redundant and inefficient locations and adding new stations where the performance after data assimilation is still low. For comparison, an objective scheme based on the idea of data assimilation has been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wo schemes of observing network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network and optimal scheme-based data assimilation is much superior to the manual scheme tha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original observing network in the Gulf of Thail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optimal network of radars could be a useful guidance for future design of observing system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20.
2019年2月5日以来,河北涉县地震台CNEM08-Ⅰ型数字电扰动仪NS、EW测道观测数据与正常日变形态不同,出现了整体下移且幅度增大的异常变化,该异常集中出现在每日的5—10时、15—23时2个时间段,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测区环境调查、观测系统检测、空间环境分析、与周边台站观测对比、现场实验及以往震例分析等研判认为,此次异常是由台站电锅炉漏电引起的,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