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刚  余钦范 《中国地震》1990,6(3):79-86
本文以航磁资料为基础,详细地探讨了南北地震带的磁性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指出在构造层次上浅部多为北西、北东向的构造网络复合,深部则呈南北向、东西向构造带相互正交迭加。其内的地震活动与构造环境之间关系密切,地震的活动范围和强度明显受其浅部、深部构造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59,自引:9,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 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年来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取得的丰富、完整、系统、可靠的地表活动构造定量化数据和测震学资料建立了本区新世活动构造的三维构造物理模型,定性或半定量地描述了该区活动的块的运动状态,解释了不同活动块体的运动性质及块体之间的运动转换关系,归纳总结了不同块体内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的运动及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讨论了构造块体在球面上运动的两种运动学模型。其一称之为“完全模型”,把构造块体视为刚体,把地球近似为圆球,则块体在地表的运动可用该模型完全描述。其二称之为“平移模型”,当构造块体上的观测点不足时,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可用该模型描述块体间的相对运动。阐述了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以及确定运动参数的方法,导出了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两个算例。  相似文献   

6.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各块(带)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相似文献   

7.
江南隆起位于扬子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汇聚带,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质单元.本文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U-Th-Sm)/He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主要研究了幕阜山岩体新生代的隆升与剥蚀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对其构造-热演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自晚白垩世持续隆升以来,幕阜山岩体经历的平均剥蚀厚度约4800 m.在不同岩体间,隆升过程及幅度存在差异,空间上具有非均匀性.热史结果显示幕阜山岩体经历了3期剥蚀, 其中两期快速剥蚀分别发生在晚白垩世-古近纪(80~50 Ma)和10 Ma以来,而这之间为一期缓慢剥蚀过程.研究区古近纪的快速剥蚀反映了中-下扬子喜山期大规模伸展断陷作用造成的肩部块体快速剥蚀事件; 约10 Ma以来的快速剥蚀是对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的响应.幕阜山岩体自燕山晚期以来的隆升剥蚀作用具有良好的盆地沉积响应, 三期隆升剥蚀事件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豫忠 《华南地震》1995,15(1):55-61
从大地构造、磁场和新构造分区特点等方面,对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该区处于基底构造交汇,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弱分区的过渡地带,新构造运动在中更新世之后趋于平稳;全新世为间歇性活动,强度较弱,基底由若干微块体组成,块体间为不稳定边界,舟山群岛及其海域深部以东西向、浅表部以北东和北东向构造为主,具有孕震和发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走滑活动为主的断裂在局部存在中心对称的倾向滑动分量。据矢量分析方法,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作为一个区域性构造系统,利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分析了构造带横向上的构造运动学转换关系和纵向上的变形分解作用,确定出贡嘎山隆起区存在6·2mm/a的具有透入分布式的垂直隆升速率、安宁河谷东侧台地内侧存在倾滑速率至少1·45mm/a、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断裂。定量地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转折带和东边界构造带的变形分解模式,进而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组成的区域性构造系统的定量运动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由GPS观测结果推断中国大陆活动构造边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1998年和2000年两期观测数据,得到分布在全国各构造块体上的79个GPS观测站速度场,对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活动构造块体的边界有较明显的相对运动,而东部运动不明显. 根据分析得到的活动边界,将中国大陆归并为11个活动块体,逐一计算了这些块体边界的活动量大小,确定了它们最新活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岩体破坏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和波动理论对地震作用下岩体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埋深在一定范围内,水平地震作用下岩体的内聚力c和正应力σn与振动速度和埋深呈线性关系。当埋深一定时,振动速度越大c值越小;在振动速度增大的过程中岩体的应力状态由压应力逐渐转变为拉应力,且拉应力随振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振动速度一定时,岩体埋深越大c值越小;埋深越浅,拉应力越大,当埋深达到一定值时岩体就只在其弹性极限内振动而不产生破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震产生的应力波在断续节理岩体中的传播规律和应力分布趋势,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应力波通过贯通节理的传播规律,并与已有理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分析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然后,对应力波在断续节理岩体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透射系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趋势以及不同节理连续性对波传播的影响,并结合波的衍射原理,给出定性的理论解释。结果表明:应力波通过断续节理时,节理的透射作用会使应力波振幅减小,引起波的衰减,岩桥的衍射作用则会使波阵面由平面变为曲面,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应力波振幅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发生变化;应力波通过断续节理的透射系数与岩桥尺寸Lr和衍射角μ相关,当衍射角比较小时,透射系数主要受岩桥尺寸Lr的影响,当衍射角较大时,岩桥尺寸Lr和衍射角μ共同影响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In identifying controls on rock slope form a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1) rock slopes with joints which dip steeply out of a cliff and hence are subject to mass failure of the rock mass above a critical joint; and (2) rock slopes with inclinations which are either in equilibrium with the mass strength of their rocks, or have profiles which will develop towards strength equilibrium as cross joints open. In the first class of slope, stability results not just from the basic frictional resistance of the rock but also from the frictional roughness along the critical joint and from the normal stress acting across that joint. Stability may be reduced by weathering and loss of strength of the joint wall rock. As a result of normal stress variations with depth, induced by overburdens, high cliffs which are not undercut have a concave profile. The second group of slopes includes those with inclinations controlled at the scale of individual joint blocks, buttressed slopes and those on unjointed rock masses. Buttressed and unjointed rock masses develop towards a condition of mass strength equilibrium as cross joints open. Strength equilibrium slopes may be recognized by application of a rock mass strength classification proposed for geomorphic purposes. Eleven propositions are formulated which identify controls on rock slope development and some consequences of these controls.  相似文献   

14.
The cover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rock fragment in hillslop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digital photographing and treating technique in a small catchment in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al cover of rock fragment was pre-sented at mid-position in steep hillslope. Rock fragment presented a general decreasing-trend along the hillslope in gentle hillslope. Rock fragment cover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gradient, rock fragment size decreased generally along the hillslope, and the size reduced with the gradient. The mean size of rock fragment was at a range of 6―20 mm in the steep hillslope, rock fragment size > 50 mm was rarely presented. The covers of rock fragment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ere markedly related to the quantities of rock fragment < 40 mm. The area of rock fragment of 2―50 mm accounted for 60% or more of the total area, domin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ock fragment in the hillslopes.  相似文献   

15.
岩石塑性变形条件下的Mohr-Coulomb屈服准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Mohr-Coulomb强度准则仅描述了峰值强度状态下正应力和剪应力之间的关系,作为岩石破坏的判据.本文拓展概念,提出Mohr-Coulomb屈服准则表述岩石发生塑性变形后不同应力状态下屈服面的应力应变关系.在总结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使用三轴压缩试验数据确定塑性参数c和φ随内变量κ变化的实验技术方法,给出了评价各向同性模型精度的参量表达以及某些测试结果.采用具有各向同性强(软)化规律的Mohr-Coulomb屈服准则,利用岩石的初始屈服、峰值屈服和残余屈服三组参数可以将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简化表征为四直线模型,它比三线性模型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本文的结果为工程地质数值模拟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In the Upper Silesian Coal Field the seismic hazard induced by mining operations in collier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ockburst hazard. A seismic method is used for premonitory recognition of the zones of seismic hazard. I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propagation of seismic waves and the state of stress existing in the rock. It consist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elocity field of artificially induced seismic waves in a studied fragment of the rock, and of locating the velocity anomaly. The position of the velocity anomaly zones and their intensity are the basis for estimating the seismic hazard in advance of mining works.  相似文献   

17.
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欧  高国宝 《地震地质》1993,15(2):139-147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鲜水河断裂带测区沿7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残余应力,绘成区域残余应力等值线图、主应力线图及其应变能密度等值线图,探讨了其对带内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壳岩石剪切失稳的应力与应变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岩石体膨胀起点与峰值点之间应力与应变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分别给出了其剪切失稳应力与应变准则.考虑到地壳岩石缓慢加载作用使其均匀性指标的减小效应,本文也分别给出了简化的适用于脆性破坏预测的应力与应变准则.实例表明该应变准则可用于崩塌与强震等脆性破坏问题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孔隙弹性理论,探讨了引潮力作用下饱和地质岩体的力学响应.首先通过引潮力作用下饱和岩体的自由能表达式,得到岩体孔压与应力、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引潮力作用下饱和岩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出发,结合流-固耦合理论,分析了饱水岩体应变与引潮位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饱和岩体的两大力学物理量--孔压和潮汐应力(平均应力)与引潮位之间的物理关系.模型表明:饱和岩体孔压与引潮位成反比,平均潮汐应力与引潮位成正比;比例系数不仅与岩体骨架的Lame系数有关,而且与Biot模量有关.将模型应用于会理川-18井水位变化分析,估计出水位响应系数D,并以此为基础,求得岩体孔压、潮汐应力与引潮位的相关系数(A和C)及Skempton系数B.最后对比分析了耦合条件下与不考虑耦合时得到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表明:对饱和地质岩体而言,应力、孔压对引潮力的响应是流-固耦合作用的产物;研究其力学响应时必须充分考虑耦合效应.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引潮力作用下井-承压含水层系统力学、水动力学、与地震有关的断层力学以及引潮力触发机制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对陇西地区黄土的强度特性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陇西地区Q_3和Q_4黄土在偏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上可用康德纳双曲线模式来表示。对大量的试验数据采用了最小二乘法计算了黄土的强度参数,结果表明其强度参数是比较低的。本文还对几十组黄土的强度参数与其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可以直接用于陇西地区黄土的强度和土坡稳定性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