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倩  高英 《海洋学报》2018,40(8):165-166
正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环境问题,极大推动了化学海洋学向综合交叉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揭示全球变化至关重要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近年,人们对生源要素、微/痕量元素、同位素等化学要素与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的认识获得了重大进展,为了系统总结该领域的前沿信息和研究成果,本刊副主编宋金明研究员策划和组织了"化学要素与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专辑,该专辑即将在《海洋学报》  相似文献   

2.
书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员完成88万字的我国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专著———《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日前已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由曾呈奎院士、秦蕴珊院士、袁业立院士分别作序,山东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全球变化研究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又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区域性响应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迅速发展,海洋学研究实现了空前的学科交叉,海洋学过程研究获得了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青岛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及海平面升高问题已成为当前海洋学与气侯学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海平面升高的总趋势下,青岛地区海平面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本文根据青岛近百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青岛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由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国际科联发起的全球历史海洋资料抢救计划第二次会议,于1994年3月8~11日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召开。 全球历史海洋资料抢救计划,旨在抢救濒危损失的历史海洋资料,使其能够在全球变化气候研究以及世界海洋研究和管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会议的联合主席分别由全球历史海洋资料抢救计划国际计划主席Sydney Levitus先生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侯文峰研究员担任。会议期间,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秦蕴珊研究员与副研究员苍树溪提出的古气候、古海洋一湖泊学研究计划,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5月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在青岛与美国科学家共同讨论了这一计划,中美两国科学家决定以这一计划为基础合作开展旨在全球的对比研究。 这一计划的负责人秦蕴珊研究员是我国海洋沉积学奠基人之一,早年曾组织领导过多次大规模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并主编了一批区域海洋地质学专著,近年来致力于古海洋学研究,为我国古海洋学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古气候、古海洋-湖泊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学科,从创立到现在仅有十余年历史,代表着当代地质科学发展的方向。 上述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古海洋学的研究,与古湖泊学的研究联系起来,将多学  相似文献   

6.
T.帕森兹教授任职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大学,又是我国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T.帕森兹教授撰写的专著《生物海洋学过程》对生物海洋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是T.帕森兹教授专为本刊撰写的。文中对水产科学吸收海洋学知识,海洋学应用于水产科学,从而达到发展水产业,保护海洋资源的目的,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发展,大气二氧化碳大量增加,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普遍增高,两极海冰过多溶化,造成世界海平面上升。当然,地壳缓慢变化也是海平面升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人民的生存和沿海经济发展构成很大威胁。因此,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是当今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各沿海国家普遍重视。我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为庆祝本刊主要主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建所60周年,《应用海洋学学报》编辑部在本期特设所庆专栏,特别邀请蔡锋、陈彬、陈立奇、杨丰、邵宗泽和蔡榕硕6名二级研究员和第五届编委会副主编、厦门大学黄邦钦教授一共撰写了7篇综述论文,反映当前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以雍读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南海在全球海洋和海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 南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新发现、新认识,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 对全球海洋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了南海次表层存在以海水亚硝酸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参数极值现象, 不同参数水层深度范围不同, 由此形成的跃层生态系统有着与其他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的特点。从系统研究获知, 南海碳循环过程十分复杂, 生物作用下的生物泵过程以及碳源汇区域和季节变化巨大, 南海碳源汇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的性质和强度迥异, 全年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源。南海北部的珠江口邻近海域和深海盆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化学物质循环和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密切相关, 但又与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显著不同, 表现为珠江口底层存在缺氧现象, 珠江口海域是一个以缺氧为特征的生态脆弱区。在系统认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快速、生物过程控制着化学物质的垂直转移的基础上, 提出了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高生产力的新机制——“拟流网理论”。对南海沉积物化学的系统研究认识到, 沉积物-水体化学物质循环有密切的耦合关系, 南海珊瑚礁或沉积岩心化学物质分布变化可反演其历史变化, 如南海冰期表层海水古生产力为间冰期的1.6倍; 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了一次“生物勃发事件”, 其生产力主要受季风和陆源营养物质输入量影响; 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在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不同等。40年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这些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系统揭示南海的海洋学过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未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也必将为南海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
重建古生产力变化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以往南海晚第四纪古生产力的研究成果,浅析了南海生产力变化的控制因素。南海北部和南部的古生产力变化模式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南海北部具有冰期生产力高、间冰期生产力低的特点,而南海南部具有冰期生产力低、间冰期生产力高的特点。造成南海北部和南部生产力变化空间差异的原因尚待查明,本文提出河流、风尘、南海大洋环流等都是造成南海生产力区域差异的潜在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Argo-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 全球海洋观测网 (Argo)为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洋学界正在做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 ,即设计并部署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以便对海洋从季节到十年间的变化作前所未有的长期跟踪观测。这项计划的实施 ,将使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预测向前迈出一大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现场支柱就是 Argo剖面浮标网 ,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球海洋次表层数据库。Argo剖面浮标观测网将由 3 0 0 0个自动仪器组成 (图 1 ) ,每个浮标每隔 1 0天发送一组取自 2 0 0 0 m到海面的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 (图 2、3 )。在全球大洋内每隔大约 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 ,其数据通…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孕育了大河口、上升流和黑潮三个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其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围绕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一主线,重点总结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东海区域海洋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呈现新的变化格局;长江径流输入、黑潮北上及其入侵陆架是东海三大生态系统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除主要的环流结构外,穿刺锋面和跨陆架海流是连接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水体的主要动力过程,并促进了碳等重要生源物质的跨陆架输送。相关研究在海洋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数据不足、研究领域不够广泛等挑战。东海海洋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均较大,且存在近岸富营养化、大河口低氧现象等主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军事海洋学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茂常  朱海 《海洋科学》2000,24(9):23-25
1军事海洋学的概念与意义军事海洋学是研究海洋自然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海上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作用与影响的学科 ,是军事学与海洋学的交叉科学。它涉及海洋学范畴内的海洋气象学、海洋水文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水声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诸多学科 ;同时 ,它也与海军战略学、海军战役学、海军战术学、海军装备发展理论等有着必然的联系 ,并对这些军事学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海战史雄辩地证明 ,人类对海洋环境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海上军事活动的范围、规模与成败 ,甚至相应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三…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第四纪沉积物中碎屑成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V.P.Nechaev等北太平洋,特别是它的西北部地区,是根据第四纪沉积研究气候和大洋环流全球变化的最好的地区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1)沉积物常含有大量的适合古生物研究和进行氧、碳同位素分析的微体...  相似文献   

15.
地球生态系统的气温和水温补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气温和水温补充机制,并用框图模型说明了补充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的每个流程,阐明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生态环境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以及地球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解释了气温和水温的补充起因。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是引起环境变化的起源以及其变化后的结果又作用于人类,即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引起气温和水温的上升,地球生态系统又借助其补充机制使得气温和水温下降恢复到正常的动态平衡。尽管这个补充机制带来了沙尘暴、洪水和风暴潮,但由人类引起水温和气温上升造成的灾害要比自然界中这3种灾害要深重得多。自然界的这3种灾害是局部的、短期的,而人类引起水温和气温上升的灾害却是全球的、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或淡水环境中的一些藻类生物量暴发性增长会形成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s,HAB),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近50年来,近海有害藻华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一类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计划(GEOHAB)"和"全球变化下有害藻华研究计划(GlobalHAB)"支持下,有害藻华研究不断深入,在"有害藻华原因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分布特征与适应策略"、"典型有害藻华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对有害藻华的影响"、"藻毒素与人类健康"、"有害藻华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害藻华是我国近海最突出的生态灾害之一,自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大规模有害藻华不断出现,藻华原因种表现出多样化、小型化和有害化的演变趋势,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本文从有害藻华原因种基础生物学研究、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研究、有害藻华监测与治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对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综合国内外有害藻华现状和相关研究进展,建议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近海有害藻华形成及演变机理的研究,高度关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影响,推动有害藻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持续提高对藻华灾害的防控能力,积极参与有害藻华领域国际合作,更好地应对有害藻华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云涛  黄幻清  柴扉  陈勇 《海洋学报》2018,40(6):131-133
正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柴扉研究员和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渔业海洋学研讨会,于2017年6月19日至20日在杭州召开,这是继上海海洋大学举办2016年渔业海洋学国际研讨会后的第二次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18.
军事海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人类认识海洋开始,就利用海洋的自然规律来为军事服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世界各海洋国家的普遍重视,在一些重要的百科著作中,都有军事海洋学这一条目。但是由于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军事海洋学的专门  相似文献   

19.
趁联合国“世界环境日”25周年之际,再写有关船舶污染海洋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提醒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船舶污染给海洋带来的严重后果。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自然基础,海洋的生态环境平衡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今,在人类科技迅猛发展时期,人类的开发从陆地延伸于海洋。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海洋正逐步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个事实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是陆源污染物排放,海洋资源开发勘探污染排放,船舶污染物排放及船舶事故造成污染。这些污染源直接或间接的排入海洋,己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全球超标超量排放的大量CO_2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致使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地破坏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威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