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次由回波合并形成的超级单体雹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85年7月13日在甘肃省东乡县由强回波中心完全合并形成的一次超级单体雹暴的回波演变和结构特征,並结合兰州、西宁等四个高空站和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地面站的加密观测资料,诊断分析了该雹暴形成的局地环境条件和中尺度触发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湖北北部春季两次雹暴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流层低层干暖盖(即干暖中心)的水平阻挡作用对雹暴过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与武汉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步叠加,对2010年4月12日湖北省东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两个致灾雹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生消的不同阶段,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数及在雷达回波中的分布呈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地闪频次和地闪在雷达回波中位置的变化可以识别雹暴生命史演变的不同阶段。雹暴Ⅰ产生小冰雹,是一个普通对流单体,闪电以负地闪为主,闪电频率最大为15次·(6 min)-1;正地闪落在风暴发展和消亡阶段,负地闪主要落在35—55 dBz强回波边缘,零星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周围层状云中,雹暴移动路径前侧的负地闪对雹暴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雹暴Ⅱ是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直径超过3 cm的大冰雹,闪电频率最大为44次·(6 min)-1,风暴成熟阶段正地闪活跃,16—17时正地闪频繁出现时间与大冰雹持续时间一致;负地闪与25—55 dBz强回波区域吻合较好,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30—55 dBz中心及层状云边缘。对比地闪频数和雹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可以发现,降雹均出现在风暴的成熟阶段,小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小,大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大,且正地闪比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王树芬  童仙娥 《气象》1986,12(8):6-8
本文用动力学方法计算了1985年7月2日保定地区强雹暴天气前后的物理量场,分析计算发现,雹暴天气前、后期的物理量场有显著差异,各有许多特点。这就提供了一些定量了解强雹暴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的线索,也为今后强雹暴的预报,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动站、FY-2E卫星、地闪及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对春季两次南支槽影响下云南飑线雹暴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的高低空偏西急流不仅为强对流雹暴提供水汽条件,而且相互耦合加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雹暴提供动量条件,雹暴发生在500 h Pa和700 h Pa南支槽前的偏西急流耦合区内;高空深厚强急流带和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高层强斜压性加大而加强上升运动促使雹暴发展,且中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影响雹暴的组织和发展,雹暴发生在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大于等于3×10~(-3)s~(-1)的区域;青藏高原500 h Pa低槽东南移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中层冷空气入侵和低层暖脊控制的上冷下暖大气强烈不稳定,为强对流雹暴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的对流不稳定条件,雹暴发生在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T_((850-500))≥27 K的强烈不稳定区域内;上冷下暖的强烈不稳定和强烈垂直风切变导致南支槽对流积状云形成,后侧中层冷平流侵入和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作用进一步发展形成逗点状对流云系和弓形飑线,而偏西急流强弱和强垂直风切变大小是导致两次飑线雹暴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区相继多次降雹的一次强雷暴的闪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东北冷涡和低层暖湿气流影响,2016年6月10日北京午后爆发了相继5次降冰雹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利用国家“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雷暴973)”2016年夏季协同观测期间获得的闪电全闪三维定位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雹暴的闪电活动和雷达回波特征。此次雹暴过程包括三个孤立的单体相继发展、并合,所分析的4次降雹过程中,总闪电频数在降雹期间都有明显增多,最高可达179 flashes min?1。云闪占全部闪电的80%以上,其中3次降雹前出现正地闪突增,其比例升高,占全部地闪的比例最高达58%。降雹时雷达回波>45 dBZ的面积增大,顶高超过13 km。整个雹暴过程,闪电辐射源主要分布在6~10 km的高度区域,与强回波具有一致性。所分析的4次降雹过程均出现明显的总闪频数跃增,并通过2σ阈值检验,其中3次提前时间为8~18 min,说明总闪频数对于降雹过程有一定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次由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树芬 《大气科学》1990,14(4):504-507
1986年8月2日午后天津市出现了一次由海风锋触发引起的强雹暴天气。本文分析了这次雹暴天气过程出现前的环流背景,指出海风锋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作用,并讨论了这次雹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及近地面风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145次大范围降雹的发生条件。结果发现,按雹暴发生前的中、低层温度条件,该地区存在着冷性雹暴和暖性雹暴。文中着重分析了暖性雹暴。暖性雹暴一般是强雹暴,根据其发生原因又可将暖性雹暴区分为热成雹暴和冷成雹暴。文中还给出了表示雹暴发生条件共性的概念模式,并探讨了各个条件的季节变化、地区差异以及对雹暴强度和所伴随的天气的影响。本文使用的资料是雹日早晨的常规资料,所得结果可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1989年5月8日下午到夜间,山东省自西北向东南遭受一次大范围雹暴袭击。这次雹暴过程的特点是:①影响范围大。波及九个地市的34个县、市、区,受灾乡镇达154个,影响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2)多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发生。过程中雹暴、雨暴和强风(平均风力7—9级,阵风10级)。三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发生。(3)时间短、强度大。影响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一般为3—5厘  相似文献   

10.
陕北地区雹暴与多单体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了Schmid,Houze,Schiesser与Fovell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的定义,利用2001—2002年延安、洛川711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天气、气候资料,对陕北地区雹暴特征进行了研究,陕北雹暴大多由多单体系列组成,新老单体不断再生消亡,向最适合新单体生成的方向传播移动。左移雹暴较右移雹暴尺度小,移动速度慢,降雹时段也明显不同。雹暴是在中低层有利的次天气尺度条件下形成并在中小尺度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强雹暴是在500hPa西北气流引导下传播的。  相似文献   

11.
陈晓燕  付琼  岑启林  张辉 《气象》2011,37(4):423-431
应用兴义多普勒雷达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14日傍晚发生在黔西南州安龙、兴义和兴仁的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详细分析了强雹暴发展过程的回波结构特征,以及在超级单体中观测到的中反气旋流场结构.雹暴发生在地面加热强烈,低层热低压发展,中层有小槽发展东移,高空有急流的背景下.小槽触发的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12.
张军 《气象》1986,12(8):9-10
一、雹景概况 1985年7月2日和8月8日,保定市遭受到两次强雹暴袭击。7月2日的雹暴从1时35分开始至18时50分,历时15分钟。最大雹粒直径达70mm,重14g。最大阵风速36m·s~(-1)。过程降水量69mm。8月8日的雹暴,从19时50分起至20时13分止,历时23分钟。最大雹粒直径48mm,重10g最大风速34m·s~(-1)。降水量48mm。两次强雹暴地面平均积雹约7cm,最厚处17cm。降雹后气温骤降,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 这两次强雹暴天气使保定市主要街道冰水没膝、交通中断,行人受阻。市内大部分地区停水、停电。房屋迎风面玻璃被砸碎。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左移强雹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崇典  戴彩悌 《气象科学》2004,24(3):361-366
本文采用了schmid,house,schiesser与fovell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的定义,对河套区左移强雹暴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得出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产生的有利天气尺度及中尺度主要特征。论述了左移和右移雹暴传播活动和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春季(3—5月)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为单极型分布,极涡较常年平均值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现为3波型。3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总体多而不强,对北方海域影响较大。4月,我国近海海域上空为经向型环流,有利于冷空气南下。5月,影响我国近海的冷空气较弱,以温带气旋影响为主。我国近海出现了13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5次,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4次。春季共有7次海雾过程,3月3次,4月1次,5月3次。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0次,大浪日数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个台风。我国近海的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北方海域升温幅度大于南方海域。  相似文献   

15.
强单体雹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昂生  徐乃璋 《大气科学》1985,9(3):260-267
若干强单体雹暴只在地面降下小而弱的雹块,这一事实已在中国发现.作者核实了发生于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地的23个强单体雹暴,其中也有类似事实.虽然这些雹暴具有典型的强单体风暴结构,即前悬回波、弱回波区和回波墙,但它们却没有造成严重的灾害.最后,我们给出了三类强单体雹暴,并讨论了这一新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飑线雹暴不同发展阶段的垂直流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雷达回波和地面、高空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张家口地区1980年7月20日出现的一次飑线雹暴天气过程。着重讨论了飑线雹暴各个发展阶段的垂直流场特征。给出了飑线雹暴形成发展阶段和稳定维持阶段中雹暴单体的流场图象,说明了飑线雹暴的不同发展阶段中雹暴单体的流场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雹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利用地闪资料与3组双雷达探测资料反演的风场,对包含3次降雹的一次雹暴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雹暴动力、微物理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主要结果为:(1)整个雹暴过程中发生了3次持续降雹事件,并伴随着3次地闪活动出现峰值,在降雹前地闪频次均有跃增现象。降雹开始后,地闪频次均迅速减少。(2)整个雹暴过程中对应地闪接地位置的0℃层、-20℃层高度的垂直速度范围分别集中在-2—2 m/s和-10-10 m/s。但3次降雹时段的地闪接地位置分别对应-20℃层高度的强下沉气流区附近、强上升与下沉气流区的交界区和弱的下沉气流区。(3)选取的雹暴内最大反射率(Zmax)、-20℃层高度最大反射率(Z_(max)_-20℃)、-20℃层高度大于40 dBz格点数(Sum_((Z_(-20℃)40dBz))3个雷达回波参量与地闪频次变化趋势一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4、0.76。选取的对应地闪接地位置-20℃层高度的最大垂直速度绝对值(|W|_(max-20℃))和-20℃层高度以上垂直速度绝对值大于5m/s的体积(|V_(5m/s↑-20℃))两个垂直速度参量与地闪频次成正比,且阶段最大值与地闪频次阶段最大值对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5。综合考虑动力和微物理影响的可降冰质量通量(F)与地闪频次的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达0.85。整个雹暴过程发展最旺盛的第2次降雹阶段的地闪频次较低,推测强动力过程作用下的电荷结构特征不利于地闪发生。但动力过程在整个雹暴过程中具有正向支配作用,上升气流变化超前于冰晶质量和闪电频次变化,影响着雷达回波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孙士型 《气象》1987,13(9):38-41
本文对1982年5月25日发生在鄂北豫南的强雹暴进行分析后得出:该强雹暴过程是由数个大体上自南向北移动的生消交替的Cb云系统组成的。和地面强南风风速轴相对应,江汉河谷平原有一个无对流活动带。准静止的低空偏南急流不断向北输送的暖湿空气,与下沉的干暖空气之间形成了露点锋。强雹暴就发生在的最大负值区,也就是700hPa和850hPa露点锋交叉汇合的位势不稳定区。从而为预报高后型强雹暴的发生时间和落区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李玉书 《气象》1982,8(5):7-8
雹暴和暴雨都是由于对流系统猛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许多研究指出,两者都须具备水汽、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大气层结等条件,雹暴还须有较大的风垂直切变。雹暴和暴雨的物理条件、环境背景的区别,这是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普查了1976—1980年6—8月109次雹暴过程233个雹区(点)和53次日雨量≥100毫米的暴雨过程(不包括东风带暴雨)。  相似文献   

20.
大气层结演变对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大气层结的演变来探讨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通过为期12年发生在甘肃、宁足和陕西省的六盘山区20多次较强的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层结的不稳定性、最大不稳定层次的高低及其湿度条件决定着这种特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兴衰。强、弱雹暴的差异性在300hPa的层结演变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