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闽南—台湾浅滩滩上升流区拮抗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拮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则点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拮抗菌的丰度大于其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拮抗菌中,有6株拮抗菌对多种试验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孤菌属、黄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作者讨论了海洋拮抗菌的时空分布与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九龙江口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林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两个红树林群落及其相应对照光滩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抗菌活性.对微生物类群的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土壤细菌中,芽孢杆菌(Bacillus)是最占优势的属;放线菌以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最具优势;其次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从秋茄林到白骨壤林,由于潮位降低,小单胞菌比例增加,而链霉菌比例下降;丝状真菌以半知菌占绝对优势,木霉(Trichoderma)、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um)是最常见的属;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的类群减少,但芽孢杆菌和小单胞菌的相对比例增加;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类群比对照光滩丰富,缘于林内土壤营养与微生物的栖息条件比光滩优越.对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土壤真菌的抗菌活性低,抗菌谱窄;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宽,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多为小单胞菌,小单胞菌是一类值得重视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5.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郑忠辉  陈连兴 《台湾海峡》1998,17(4):439-444
从厦门海区潮间带石纯、浒苔、江蓠、海兔、海葵及鲨鱼肠道分离得289株共附生微生物,以8种敏感菌为指示菌,从中获得拮抗活性的幼苗28株,放线菌17株,真菌8株。拮抗细菌以假单胞菌(39%)、弧菌(25%)和芽直菌(14%)为主,主要为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真菌的菌株比例较低。拮抗放线菌分属于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其抗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真菌的菌株比例分别为65%、47%和23%。拮抗真菌分青霉属和芽枝霉  相似文献   

6.
宋铁英  周莉娟 《台湾海峡》1998,17(A12):161-164
从福州市郊水沟污泥中分离到15株抗气单胞菌的拮抗菌,抗菌活性测定分为3种类型:分泌拮抗蛋白;分泌非蛋白拮抗物质;菌株生长3d后分泌拮抗物质。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分泌拮抗蛋白的菌株有4条相同的蛋白谱带。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海洋链霉菌的初步鉴定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从胶州湾沿海泥样和水样中分离、纯化的297株海洋链霉菌进行了初步的生理生化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检测了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re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八叠球菌(Sarcinasp.)、隐球菌(Crypto-coccal meningitis)、白色念球菌(Candida albicans)、毛霉(Mucor miehei)和链霉菌Tu57(Streptomyces vividochromosenes)8株受试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约有42.1%的菌株可抑制至少一种受试菌。结合16S rRNA鉴定,提示了部分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其中M165属于蓝色类群,M245属于白孢类群,M189属于青色类群,M239独立构成一个分支,有可能是新种。结果提示了胶州湾海洋链霉菌在抑菌活性物质研究开发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点种法并以副溶血弧菌(Vp1.2164)和溶藻弧菌(Va-Y)为弧菌指示菌,对从健康的大黄鱼肠道内分离的115株细菌进行体外拮抗试验。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抗菌谱测定,最后利用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到3株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编号分别为X1402-1、X1108和X3914,且菌株X1402-1的抗菌作用最强,抗菌谱最广,21株病原指示菌中,对16株均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Vp-1.2164的抑菌直径最大,达到28.5mm,对Va-Y的抑菌直径为8.7mm;其次为菌株X1108和X3914,对两种指示弧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0mm、9.0mm和0mm、7.2mm。经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3株拮抗菌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的相似性均为99%。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株拮抗菌分别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EU419918)、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 asputida(FJ440105)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Q988136)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100.0%、97.5%、99.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X1402-1、X1108和X3914分别被确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9.
于2003年7月—2004年5月间,4个航次测定了渤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中的可培养异养菌数、总菌数和活菌数,并分析了其与10项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异养菌数变化范围为(1.1~470.0)×103CFU/g湿泥;总菌数和活菌数分别为(2.6~25.0)×107/g湿泥和(1.6~14.6)×107/g湿泥。异养菌数的季节分布为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站位间分布为最高值基本在沿岸或排污口附近的站位,最小值基本在远岸或远排污口的站位。沉积物中总菌数和活菌数最高值均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但次高值有所不同;各站点间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此外,沉积物中仅异养菌数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和0.598(P0.05);活菌数与铅(Pb)浓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1(P0.05)。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厦门海区潮间带游动放线菌的分离效果和分析游动放线菌在不同材料中的种群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在孢囊脱水-复水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重铬酸钾-放每菌酮-热处理-延长样品风干时间的联合方法,对样品污染细菌和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海洋漂浮植物材料是游动放线菌的良好分离来源、数量超过10^2CFU/g干重;海洋潮间带植物材料的游动放线菌种属多样,但以链孢囊菌属为主,80%的分离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大黄鱼病原副溶血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点种法从大黄鱼肠道优势菌群中筛选出104株病原性副溶血弧菌的拮抗菌,进一步研究拮抗效果最好的11株拮抗菌的抗菌谱和生长曲线,其中NAC平板上筛选的4株拮抗菌的抗菌范围较广,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筛选的3株拮抗菌具有生长优势。用BIOLOG板测定了抗菌谱较广、有一定生长优势3株拮抗菌(R22,Y58和J312)的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的碳源谱都比较广,都能利用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而且与鱼类营养的竞争较小。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与R22,Y58,J312同源性达99%以上的菌株分别来自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进一步对R22,J312和Y58三株拮抗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R22为溶藻弧菌,J312为荧光假单胞菌,但Y58的种属未能得到确认。所得到的3株拮抗菌R22,Y58,J312在拮抗病原菌、抗菌谱、生长特性和营养利用等方面都初步满足益生菌的筛选条件,有待进一步检测其安全性和实用效果以便能够成为能实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2.
海洋放线菌XS904分类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的变种:经液体培养,XS904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78%;pH纸色谱和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类中等极性的碱性抗生素,易溶于三氯甲烷,对温度较敏感,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13.
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平板划线或点种法对 6 0 2株海洋细菌进行筛选 ,得到 4株对海水养殖动物 (鱼、虾、贝 )的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拮抗菌 QJ2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为 :QJ2有广泛的弧菌抗菌谱 ,对 37株弧菌的抗菌阳性率达到 89.2 % (33/ 37) ;用活菌平板计数法和 O.D.60 0 nm研究了QJ2培养物的去细胞上清液 (CFS)与病原菌 W- 1的作用动力学 ,15min时 W- 1的细菌数便开始减少 ,4 h时细菌数最少 ,6 h后开始增加 ,而对照组的细菌数呈逐渐上升趋势 ;QJ2对自身的拮抗物质不敏感 ;QJ2抗性物质的分子量不大于 80 0 0 Da;经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和 API- 2 0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 ,QJ2为气味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odoratum)。  相似文献   

14.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原位培养分离及其活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6株、10株、3株实验菌株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抑制作用;有55株、62株、24株、72株的实验菌株分别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胶原蛋白酶活性、酯酶活性。原位培养可以丰富对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认识,分离到了新种甚至可能是新属的放线菌,分离得到的部分放线菌菌株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6.
海洋链霉菌M506 的鉴定及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伟  李富超  秦松 《海洋科学》2012,36(12):45-49
自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出海洋链霉菌M506,根据其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基于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灰略红链霉菌.采用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进行小规模发酵,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四株细菌作为指示菌,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粗提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具有显著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海洋木栖真菌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福建厦门海沧、集美及漳州浮宫等地采集到的红树林等海洋潮间带的各种腐木样品中分离得到176株海洋木栖真菌,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其结果表明共有96株海洋木栖真菌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白色假丝酵母中的一种或多种拮抗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占供测菌株总数的54.5%.在这些活性菌株中,红树源菌株拮抗比例为30.2%,非红树源菌株拮抗比例为69.8%.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主要分布于15个属中,包括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ium、拟青霉Paecilomyces和一些不产孢的分类群.某些稀有真菌如盘多毛孢Pestalotia、茎点霉Phoma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病原性溶藻弧菌和9株拮抗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结果表明,10株细菌的粘附作用都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特征;R4、R13和R32等3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高于溶藻弧菌;9株拮抗菌的分离常数都高于溶藻弧菌;R32的亲和指数大于溶藻弧菌,其余8株拮抗菌的亲和指数都小于溶藻弧菌。测定了9株拮抗菌对病原性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结果显示:9株拮抗菌在竞争条件下都能极显著减少溶藻弧菌对表皮粘液粘附(P<0.01);在粘附排斥方面,R4、R13、J26、J28、J312、Y59等6株拮抗菌能显著排斥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P<0.05);在粘附置换方面,J26、J28等2株拮抗菌能极显著(P<0.01)降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量。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9株拮抗菌能够抑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其中竞争作用效果最好,排斥作用次之,置换作用的效果最差;拮抗菌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菌株的粘附动力学参数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 YH91,该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其进行包括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成分以及16S rDNA 序列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放线菌是链霉菌属淀粉酶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icus)的一株亚种  相似文献   

20.
福清湾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君卓 《台湾海峡》2008,27(1):58-63
本文分析了2005年10月和2006年5月在福清湾及其附近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果表明,福清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64种,10类浮游幼体.分为4个生态类群,包括河口低盐类群,近岸暖温类群,近岸暖水类群和广布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春季高于秋季.春季浮游动物总个体数均值为(161ind/m3)高于秋季的(83ind/m3),春季生物量均值为(67.7mg/m3)低于秋季的(87.7mg/m3);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平面分布,春季湾内西部水域最高,海坛海峡最少;秋季福清湾东部水域最高,湾内西部水域最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总个体数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另外还对浮游动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