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地考察中国大陆地区强震之后的早期余震概率预测效能及制约因素,以期开展适合板内地震活跃地区的“可操作”强余震概率预测,服务震后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本文采用充分利用震后早期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的86个强震序列进行系统性的预测效能评估.通过连续分段滑动、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对地震序列的早期模型参数、余震预测限度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开展了分级分段分档预测结果的效能评估.通过对比1天和30天数据拟合参数的相关性发现,b、k、c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差别较小,而p值的相关性较弱,这或许和p值表示余震活动在长期内的衰减特性有关,Omi-R-J模型可在震后早期记录相对不完整的阶段更早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序列参数;利用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强震序列的预测结果显示,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早期的强余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总的预测有效率为81.16%,平均预测有效率为83.82%,预测过少的比例大于预测过多的比例,早期序列发育较差或监测能力有限的区域,其预测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地震序列参数k是影响地震数目的关键因素,而地震序列发育程度可能是影响震...  相似文献   

3.
陕西及周邻地区几个地震丛序列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赵韬  刘春 《高原地震》2015,27(1):1-7
选取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山西霍州、陕西宁强、宁夏银川及甘肃古浪地区附近发生4个中小地震丛集,采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地震丛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各序列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结果表明,山西霍州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表明霍州地区附近应力水平较高,后续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大。其余3个地区附近地震丛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表明这3个地区应力水平不高,后续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主震型与群震型地震序列的功率谱有着不同的衰减速率β,主震型序列的β值比群震型的低,并且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比群震型的衰减快,这表明了不同类型序列的动力学差异,根据β值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即1、3、7、30天内对地震序列类型及强余震的发生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5年7月3日皮山M_S6.5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震源区的5个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75.95bars,品质因子Q_0为186.33,η值为0.26,几何衰减分段点R_1为72.18km,R_2为139.70km;并由此计算得到的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进而得到地震动时程,建立了震源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由于缺乏强震记录,本文还收集了2008年10月5日乌恰M_S6.9地震、2008年10月6日阿克陶M_S6.2地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的强震数据,将计算结果与经验性衰减关系以及3次强震记录进行比较后发现,皮山地震、洛浦地震的强震数据普遍高于经验性衰减关系,乌恰地震的强震数据与俞言祥等文中的衰减关系吻合较好,在远场低于本文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前中、小地震表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这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一种曾对 1 997年新疆伽师的 2次 6级强震及 2 0 0 1年四川雅江 6 0级地震作出了较成功预报的思路为 :“两显著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夹角小于 4 5°,且震级呈上升趋势是判断后续强震的有效指标”。利用该方法对 1 960年以来宁夏及邻区的中强地震进行了预测检验 ,在宁夏的吴忠、灵武地区和内蒙古的巴音木仁发生的中强地震前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认为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地震前兆指标 ,用于中强地震的时间预测  相似文献   

8.
地震能量、振幅与周期的关系,由震源性质决定,因而其相关程度可作为强震类型划分的指标.初步将强震划分为主余震、双主震和强震群型3类.同类型强震在震源性质定量指标上有相似性,且有一定重复性.它们可为后续强震预测提供依据.从1988~1997 年50多例CDSN宽频带(BPZ波)强震记录中,分析得出的后续强震预测参考指标,对分型预测法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川滇地区,在大量搜集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地幔等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复调试,确定了其边界条件。然后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过程中,携带震源信息的一些中、小地震事件会随着区域应力场的不断增强,由随机无序分布到规则有序变化,可能成为地震预报中一种重要的中、短期地震前兆。目前震群与后续大震的相关性研究有2种,一种着重于单个震群序列,力求分析单个震群与强震孕育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另一种着重于从一定区域进行大范围尺度的众多震群总体特征出发,研究大震前震群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从总体上分析大震前震群的展布迁移特征,从而寻找其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考虑到震群活动与后续地震并非一一对应,这种对大面积震群活动时空变化的监测,有可能为中期尺度强震发生区域的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了汾河渭河地震带近一千五百年破坏性地震资料构成历史地震时间序列,用周期图方法对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强震活动高潮出现的时段。共作了12次预测检验,讨论了预测检验中地震资料的长短对周期图的影响。最后预测公元2043年前后该地震带将有一次地震活动高潮出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断层相互作用理论的强震成组孕育发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应力触发理论原理,基于断层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了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后续强震大多发生在前一地震所触发的应力增长区,这证明了强震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强震是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这对强震的地点预测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库仑应力的定义及其物理含义。阐述了库仑应力在强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强震对后续地震序列的触发、应力影区对地震的抑制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库仑应力在地震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蒋海昆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3,17(3):193-20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利用参数k判定序列性质及利用前期地震预测后续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参数k以0为界,不同的取值表征了不同的地震活动状态,这与地震趋势估计及后续地震预测密切相关.k<0表明地震间时间间隔逐渐增长,呈现一种类似余震序列逐渐衰减的活动特征;k=0意味着地震间时间间隔不变,地震活动表现为以T为周期的准周期性活动;k>0表明地震间时间间隔逐渐缩短,呈现一种类似前震序列或地震累积频次指数增长的异常活动特征.如果k值在正、负区间随机分布,则该组地震之间无相关性可言.利用1975年2月4日海城7.4级地震前、余震序列及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检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地质构造环境、深部物质结构条件、震前地震活动特点、地震序列及孕震构造类型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山西地震带有史料记载以来8次7级以上强震的共性特征。所得结论对山西地震带强震危险区的划分,中长期地震预报及震害预测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21年11月30日西藏双湖MS 5.8地震发生在多玛—尼玛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本文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及周边强震危险性进行分析总结。由余震活动特征和b值、h值等分析可知,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且余震衰减速度较快。通过对震前异常的梳理总结,发现在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区域存在地震发生率指数高值异常、调制比高值异常和Wq值高值异常。这些基于小震目录计算的多种地震学参数可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的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些依据。通过对双湖MS 5.8地震的总结,以期为西藏西部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中短期预报积累震例资料,并为今后西藏地区地震台网更好地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川滇地区,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两层)、上地幔等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确定了其边界条件,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 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国震后趋势判定与后续强震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在震后趋势判定与后续强震预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1)对近年发生的重大社会影响的一系列6级以上强震的震后趋势后判断迅速,正确,取得了突出的社会减灾实效;(2)对中强地震发生后后续强震的短临预报取得明显进展,曾较成功地预报1995年7月12日孟连西7.3级强震以及1997年4月伽师4次6级以上强震;(3)在国外大震现场的国际合作了开创了震后趋势判定的成功范例;(4)后续强震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