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43条剖面和6个钻孔晚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有孔虫)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计26属70余种,有孔虫4属4种,其中介形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3)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4)Ilyocypris-Limnocythere flexa-Li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5)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组合带。按以上5个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第1组合带及所含地层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的时代为上新世;第2~4组合带及所含地层泥河湾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第5组合带为中-晚更新世,分布于虎头梁组和许家窑组,虎头梁组置中更新世为宜,许家窑组为晚更新世。根据5个介形类组合带和有孔虫的分布及介形类的始现、繁盛、兴衰的演替特征,对泥河湾古湖和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的起始,早更新世早期的扩展,中、晚期稳定、发展、湖面最大,中更新世向西部退缩和晚更新世消亡、桑干河水系形成五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鄂西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主要分布于香炉山背斜、长阳向斜及仁和坪向斜(图1)。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黄龙组中有孔虫组合的垂直分带性,以及黄龙组沉积之后遭受不同程度剥蚀的古岩溶面上残存的有孔虫组合(带),同下二叠统底部马鞍煤系的富煤带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于阐明该区自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之间沉积—剥蚀—再沉积三个地质历程的变化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鄂西二叠纪碳酸盐岩微相探讨有孔虫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西二叠纪的有孔虫类极为丰富,几乎产于各类碳酸盐岩中。其系统演化快,地理分布广,因此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于恢复古海域各种沉积环境,具有较大的意义。我国对二叠纪有孔虫的研究多则重于分类学和各地层单位中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方面,而对有孔虫生态还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傅瑜(1979)应用有孔虫和藻类分布特征探讨四川盆地阳新世沉积条件就是一种尝试。笔者拟从碳酸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化石岩石学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碳酸盐岩微相环境的分析,与碳酸盐岩中的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形态结合起来,探讨二叠纪有孔虫的生态环境。 鄂西二叠纪的有孔虫类极为丰富,几乎产于各类碳酸盐岩中。其系统演化快,地理分布广,因此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于恢复古海域各种沉积环境,具有较大的意义。我国对二叠纪有孔虫的研究多则重于分类学和各地层单位中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方面,而对有孔虫生态还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傅瑜(1979)应用有孔虫和藻类分布特征探讨四川盆地阳新世沉积条件就是一种尝试。笔者拟从碳酸盐岩岩石学、岩相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浮游有孔虫在确定地层时代和推断古沉积环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新生代浮游有孔虫数据库,对其中的属种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初步了解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整体特征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各地史时期中的面貌,使我们有可能建立一种以浮游有孔虫分类特征为基础的“模式”。这样,我们不仅把握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宏观特征,而且有可能找到一种只要对某些特征组合面貌进行判断即可大致确定地层时代的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地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11属2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有孔 虫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小有孔虫化石组合带:IBradyina-Plectogyra 组合与II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 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中华北其它地区的有孔虫进行对比,并结合前人对本区 类化石的研究结 果,确定了各组合带的地质时代: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第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晚石炭世,第I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早二 叠世,其层位相当于山东地区太原组 类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 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Ⅲ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Ⅰ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III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I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8.
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依布茶卡东、南及牛山剖面的龙格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在龙格组碳酸盐岩内发育丰富多样的小有孔虫化石计有16属45种,据其纵向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小有孔虫组合: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和Hemigordiopsis组合。小有孔虫化石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牛山剖面龙格组的归属争议,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期层位的小有孔虫对比,将龙格组的时代重新修订为中二叠世栖霞晚期—茅口期,并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南羌塘盆地中二叠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9.
实测描绘了安徽萧县白土镇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对剖面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磨片,并在偏光显微镜下对磨片进行了系统鉴定,共鉴定出9科16属34种,且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建立了有孔虫化石组合带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为晚石炭世晚期(C22)。将研究区内的有孔虫化石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有孔虫化石组合带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石炭纪—早二叠世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有孔虫化石对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认为有孔虫化石对于石炭—二叠纪的地层界线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江西中西部黄龙组底部发现了Pseudostaffella,由此涉及到了黄龙组底部的地层时代及对比问题。根据匕高石坎尾剖面上类化石的分布和动物群性质,江西黄龙组底部与Eostaffella、Schubertella共生的Pseudostaffella和贵州、湖南Pseudostaffella带组合面貌相差甚远。江西中西部至今不存在确切的Pseudostaffella带。  相似文献   

11.
莺歌海盆地DF1-1-11井有孔虫生物地层与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ODP184航次及2008年"国际地层表"等研究成果,对莺歌海盆地基准井DF1-1-11井岩屑地层(630~3508 m)的有孔虫定量分析资料进行研究,建立可靠的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格架,并通过对钻井中有孔虫丰度、分异度、浮游比例、组合特征及古水深估算分析,讨论了DF1-1一11井中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平胡组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相背景。本文侧重分析平湖组地层中出现的半碱水有孔虫群的若干特征,讨论了半厂水有孔虫群的生态环境。根据古生物组合的变化,提出了平湖组沉积环境演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有孔虫是典型的海洋生物,在河湖等淡水水域和与海洋毫无关系的咸水湖沼里,都没有有孔虫,因此,它是海相和海陆过渡相及残留海的指相化石之一。我国过去只在新疆、西藏、台湾三省发现过第三纪的有孔虫化石,其余广大地区均未见报导,并全都认为是陆相地层。1972年夏,在我国中部某盆地早第三纪末期荆河镇组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4.
黔北地区中石炭统灰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凯  肖光华 《贵州地质》1993,10(2):101-113
1986年以来我队在正安、道真、务川三县进行铝土矿远景调查时,在含铝岩组之下,志留系韩家店群页岩之上,发现有一层广泛分布的灰岩存在。1992年在灰岩中找到了有孔虫和(竹蜓)化石,该灰岩时代被确定为中石炭世,因其具有自身的岩石和生物组合特征,建议定名为“姚家林组”。这是贵州地层工作的一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桂中、湘南中泥盆世晚期有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我国泥盆纪的有孔虫还未有过报道。因此该时期有孔虫化石的发现,无论对有孔虫自身的演化及生态环境的研究、抑或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均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所研究的有孔虫化石,计有9个属、19个种,其中新种3个。系采自广西中部象州、永福一带的东岗岭组及湖南南部宁远地区的棋梓桥组,在时代上均属中泥盆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安徽南部贵池一东至地区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中首次发现丰富的有孔虫化石,经系统研究在上石炭统建立了两个组合,下二叠统建立了三个组合,并与国内相应地层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对比。从而填补了该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有孔虫生物群的空白,丰富了生物群的内容,并讨论了隆林阶在该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蒋汉朝  王明镇  张锡麒  李增学 《地层学杂志》2001,25(3):174-181,T001,T002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 (东区 )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 ,共鉴定出小有孔虫化石 2 8属 15 5种。根据小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 3个小有孔虫组合 : .Tetrataxis parviconi-ca- N odosaria longa- Geinitzina spandeli组合 , .Echinonodosaria echinata- Glomospira regularis组合 , .Bradyi-na sphaeroidea- Palaeotextularidae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对比 ,本区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 ,本区石炭系 -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华北地台河南鹤壁地区太原组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有孔虫化石18属33种,建立了一个区域性有孔虫动物组合带: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的属种类型、数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比例变化情况,并根据化石组合带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鹤壁剖面有孔虫动物群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归于晚石炭世晚期的早期(C2^2-),进而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进行探讨,界限应该放在第16层(泥岩)和第15层(灰岩)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武平宁洋下二叠统上部含(?)灰岩中,发现丰富的(?)类、腕足类、非(?)有孔虫等化石。本文论述(?)类动物群组合特征及其时代,确立了 Polydiexodina-Neomisella 组合,为本区早二叠世晚期的最高(?)类化石带。文章详细描述和讨论了Neomisellina wupi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0.
川东黄龙组天然气储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60余口钻井岩芯资料的研究,表明川东黄龙组为碳酸盐岩1类层序,由低水位,海侵和高水位早期沉积体系域组成,各体系域以不同性质的界面为边界,有不同的高频旋回组合特征。本文重点讨论了各类界面的识别标志,海平面升降变化与高频旋回的关系,以及由海平面变化,盆地沉积和沉降速率复合控制的3个沉积体系域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川东黄龙组为代表的内部克拉通盆地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