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李炜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9,30(6):635-639
3种常见的海洋浮游藻类--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方法设计实验条件,研究盐度、和光强的变化对藻类细胞内二甲基硫丙酸(DM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藻类细胞DMSP含量相差很大。扁藻DMSP含量最高,其次为杜氏藻,牟氏角刺藻呈最低,种间差别的影响明显高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藻DMSP含量的影响。3种环境因陬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效果不同,盐度变化引起藻细胞DMSP含量的变  相似文献   

2.
特提斯陆架南部(埃及)古新世末期底栖有孔虫灭绝事件纪录B。Schmitz等过去90Ma深海底栖有孔虫群的最急剧变化出现在古新世末期。对南极毛德海隆的ODP690B孔详尽的研究表明,底栖有孔虫灭绝事件发生在短暂(<100ha)的异常深海环流出现之始。在...  相似文献   

3.
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5月和11月对浙江省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底栖硅藻与水温、营养盐、潮汐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硅藻33属124种.硅藻数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细胞丰度高于秋季.主要优势种为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 stylorum),春、秋季平均占总细胞数的25.8%.种类的季节变化反应硅藻对水温的适应性,潮汐、盐度、pH值对底栖硅藻组成影响并不明显.秋季营养元素含量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厦门筼筜湖潟湖表层沉积物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和光合色素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岩藻黄素、别藻黄素、玉米黄素、叶绿素b四种光合色素,对应的微藻类群包括硅藻、隐藻、蓝藻和绿藻.底层(表层沉积物)与水层(水体)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底层-水层对应的光合色素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暗示底层光合色素主要是底栖微藻的贡献,而非来自水层浮游微藻的沉降.底栖微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夏季(6~8月)较低(1.30 mg/m2),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较高(86.16 mg/m2).各测站底栖微藻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随湖区的水深增加而降低,与沉积物表层光辐照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岩藻黄素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别藻黄素与水体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黄素分布主要受温度影响,除玉米黄素外,其他光合色素含量与光辐照度呈正相关.初步估算表明,底栖微藻占该浅水潟湖生态系统水层-底层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和固碳量的27.64%和12.56%.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群落中底栖动物群落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崇明东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Loisel)群落中底栖动物群落的跟踪调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在互花米草群落中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整个互花米草区域一年中共出现底栖动物16种,以软体动物占优势。互花米草群落中心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各项结构指标平均值都比边缘要低,包括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说明互花米草密集的地上部分枝干及发达的地下根系严重抑制底栖动物的栖息和生长;随土层垂直变化,各项指标平均值基本上都呈现上层>中层>下层的规律。随季节变化,中心区域底栖动物的种类变化趋势表现为夏=秋>春>冬,最高的夏、秋有6种,最低的冬季为4种;中心区域密度的变化规律是秋>夏>冬>春,最高的秋季为553个/m2,最低的冬季为286个/m2。中心区域底栖动物不同层的各指标所占的比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褐藻胶是组成褐藻胶细胞壁的一种重要成分。虽然它在藻体内的存在形式至今尚不很清楚,但由藻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大部分褐藻胶是与钙离子粘合成水不溶性盐类,或者在生长的藻体中与钙、铁的股体化合物桔合着,而不是以游离的褐藻酸状态存在。 褐藻胶的含量随着藻体的生长季节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异,一般说来,在春季快速生长期间褐藻胶积累量较多;但这些报导中都没谈到揭藻胶在质上(即粘度)的变化。而关于马尾藻类在不同季节中的褐藻胶质与量的同时比较研究的文献,至今我们还未见到。 1953年以来,我俩在进行海蒿子褐藻胶提取方法的实验过程中,察觉到海蒿子所含褐藻胶的质和量都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了给我国褐藻胶工业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本资料, 1954年起我们连续地每月测定了海蒿子中褐藻胶的含量和粘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类型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底栖微藻对氮素的吸收存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于 2017 年 3 月(枯水期) 和 8月 (丰水期) 分别采集大亚湾光滩湿地 (T1)、河口湿地 (T2) 和红树林湿地 (T3) 表层沉积物底栖微藻样品,并进行了反复冻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微藻丰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温度、营养盐和沉积物粒径可能是影响底栖微藻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不同季节比较发现,底栖微藻的氮累积存储能力表现为枯水期强于丰水期,主要由于丰水期较高温度和强光照引起的过度干燥和光刺激,限制了底栖微藻的生长繁殖。河口湿地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促进底栖微藻的生长繁殖,致使在淡澳河河口湿地叶绿素含量最高,底栖微藻丰度也最大。底栖微藻胞内溶解无机氮 (DIN) 含量表现为T2(河口湿地) >T1(光滩湿地) >T3(红树林湿地) 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与其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相一致 (P<0.01),并且底栖微藻对氨氮 (NH4-N) 有较强的累积存储能力,胞内氨氮 (IC-NH4) 在胞内无机氮 (IC-DIN) 高达90.8%。底栖微藻 IC-DIN 占整个沉积物氮库的 24.2%,其中约 20.0% 的 NH4-N、17.6% 的 NO3-N 和 16.0% 的NO2-N被吸收累积在底栖微藻细胞内。整体上,大亚湾湿地沉积物底栖微藻的氮素累积能力受营养负荷的影响,且NH4-N负荷越高,底栖微藻对氮的吸收存储能力越强,能有效降低近岸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象山港、三门湾软底相潮间带中7个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根据断面的位置及其群落的变化特点,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开敞性程度高的湾口群落和屏蔽性程度高的湾底群落。湾口群落不稳定、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较大,湾底群落则相反,并且形成代表群落的特征种。从湾底到湾口,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和Pielou均匀度J均增加,而Margalef种类丰度d和McNauhon优势度D均减少。对环境诸因子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上与相似性群落数量的聚类分析结果相同,表明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库里泡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在暴雨期前后的变化特征,深入分析底栖硅藻群落对连续强降雨的响应模式,本研究于2019年夏季暴雨前(7月27日)和暴雨后(8月11日)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阐述暴雨期前后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对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环境过滤作用。研究期间共鉴定底栖硅藻71种,隶属于2纲6目10科30属。其中,暴雨期前共记录24属55种;暴雨期后共记录26属58种。底栖硅藻丰度、优势种丰富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上呈现出暴雨期前高于暴雨期后的规律。单因素交叉相似性分析(One-way crossed ANOSIM)指出,暴雨期前后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R=0.279,P=0.001)。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指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系带舟形藻(Navicula cincta)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是暴雨期前后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运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库里泡水体由暴雨期前的中度富营养状态转变为中营养状态。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pH和总氮(TN)是影响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P0.01),此外浊度(Tur.)以及水温(WT)也是底栖硅藻群落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P0.05)。  相似文献   

10.
采用PAM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13年5月在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对不同底质类型(泥质、泥砂质和砂质)底栖微藻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微藻的光合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底栖微藻叶绿素a含量亦呈上述变化趋势.不同温度(15-35℃)和不同光照透射率(0-100%)的短期(0.5-2.0 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环境温度,体现了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进而限制其生长;此外,光照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来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estimate the fishery potentials of the EEZ of India on the basis of data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 The total colum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zooplankton production have been calculated to be 265·9 and 9 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per year, respectively. From these values the fishery potential has been estimated as 2·5 million tonnes per year. To this, if we add the estimated demersal fish catch, being 1·2 million tonnes per year, the total potential yield comes to 3·7 million tonnes per year. Since the present average total catch is about 1·6 million tonnes in a year, the fish catch could be doubled.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海鸟系列温盐深测量仪(CTD)原始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步骤,解释各个过程中的原理,根据规范和工作实际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资料的标准化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乐清湾水域纳潮量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5年以来的不同时期水深地形数据和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乐清湾岸线和不同特征值水深所围水域面积的历史变化进行研究,根据GIS技术计算乐清湾近50年的不同水域面积的演变特征。利用实测地形资料和水文数据建立乐清湾海域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分析乐清湾水域纳潮量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乐清湾海域纳潮量近50年减少3.16×10~8 m~3,2013年较1965年减少17.69%,年均递减速率由0.06×10~8 m~3/a增加至近年的1.96×10~8 m~3/a;(2)海湾不同区域围填海造成相应海区水域面积的缩减,但纳潮量对水域面积改变的响应程度有显著差别。内湾滩涂围垦对乐清湾不同湾区纳潮量影响十分有限,外湾围垦对纳潮量的影响由外湾向内湾明显递减。漩门湾二期工程显著改变乐清湾的潮流形态,造成各个湾区纳潮量均出现大幅度的调整。本研究可以为海湾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预测海湾的发展趋势提供量化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波浪场可视化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算法。文中针对表示波浪面的数据集的特性,采用了一种简单的节点法矢量算法。绘制结果表明,用这种简单算法取代二维和三维的数据场节点法矢量的常用算法,能够保持波浪场三维图形的光照效果。利用层次模型算法进行波浪的动态演示,比较了相同面积的波浪场在不同网格密度情况下图形的显示质量,提出波浪场图形质量有与特征波长相匹配的最佳经验网格密度。  相似文献   

15.
光辐射对海洋微藻脂肪酸含量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光辐射强度下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表明 ,光辐射对海洋微藻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影响很大。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照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本实验条件下 ,在较低光强 (0 .2 5× 10 3 L ux~ 1.7× 10 3 L ux)时 ,EPA、DHA、C18∶ 3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牡蛎肉提取物主要营养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荣忠  杨丰  王初升 《台湾海峡》1999,18(2):195-198
牡蛎肉中含有丰富的糖元、牛磺酸以及微量元素锌等。牡蛎肉提取物的氨基酸通过 HPLC分析,表明含有丰富的牛磺酸(7%);经 酮比色定糖法测定其糖元含量为 14.5%;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得其锌含量为 89. 5 × 10~-6(m/m)。牡蛎肉在保健补品方面能起到陆源食品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可以预言,牡蛎肉将作为开拓保健补品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mall meander of the Kuroshio south of Japan which occurs prior to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non-large meander path to the large meander path. The study proceeds numerically by using a two-layer, flat-bottom, quasi-geostrophic inflow-outflow model which takes account of the coastal geometries of Kyushu, Nansei Islands,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Izu Ridge. The model successfully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features of what is called "trigger meander" until it passes by Cape Shiono-misaki;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the bottom topograph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sent numerical model becomes questionable after the trigger meander passes by Cape Shiono-misaki. The generation of the trigger meander off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Kyushu is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supply of cyclonic vorticity by the enhanced current velocity in the upper layer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 of Kyushu where the no-slip boundary condition is employed. Thereafter, the trigger meander propagates eastward while inducing an anticyclone-cyclone-cyclone pair in the lower layer. The lower-layer cyclone induced in this way, in particula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ntensifying the trigger meander trough via cross-stream advection in the upper layer; the intensified trigger meander trough then further amplifies the lower-layer cyclone. This joint evolution of the upper-layer meander trough and the lower-layer cyclone indicates that baroclinic instability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trigger meander.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近年来蓝藻基因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聚胞藻PCC6803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成果,包括最佳分析软件的选择,所获得的基因组基本信息,以及后基因组研究的部分成果.蓝藻基因组间差异很大,文中介绍了其它蓝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和在各个藻种里的重要发现.文章最后探讨了蓝藻基因组的研究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深水油气田主动旋流分离器强制涡流前推段锥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应用RSM(reynolds stress model)湍流模型对主动旋流器内部强旋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在强制涡流前推段锥角变化时,合理预测并对比其内部轴向速度、切向速度、离心力以及分离效率的变化。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前推段锥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混合液在前推段内的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进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分离效率。当锥角达到15°时,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分离效果。此外,在不同深水环境下对该主动旋流分离器进行仿真计算表明,不同的环境压力对旋流器分离效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2200m的Alaminos Canyon645区块(AC645区)和水深540m的Green Canyon185区块(GC185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深水和浅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烷烃组成差别较大,下陆坡深水A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低,正构烷烃、萜烷、甾烷各组分的含量相对较高,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占绝对优势,并含有种类丰富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且以17a(H),21B(H)-藿烷为主峰碳,反映了深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细菌和低等藻类,有少量的深部油气藏有机质的渗漏输入,并受微弱的微生物作用改造。上陆坡浅水G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正构烷烃含量较低,并且以难以分开的复杂混合物(UCM)为主,同样含有种类丰富的以17α(H),21β(H)-降藿烷为主峰碳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油气藏渗漏的有机质,并遭受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冷泉碳酸盐岩中正构烷烃、萜烷、甾烷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有机质来源和冷泉渗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