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灾害链角度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增建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394-1395,1481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震。在该年前期,冀、鲁、豫、晋、陕五省大旱。与大旱有关的副高,其边缘引张环作用于旱区西边,对海原大震有中短期促发作用。临震前有西伯利亚寒潮传出的脉动触发了该大震,待寒潮大风来到震区时已在震后一天。这对灾民也是一种附加灾害。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中逸出气氡的研究:水化地震前兆新项目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炜  史勇 《中国地震》1992,8(1):18-25
本文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氡和逸出氡的对比观测及其地震前兆的研究,阐明了地下水中逸出气氡对地壳岩石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逸出气氡能够反映地壳岩石的潮汐变化。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逸出气氡的变化突出、幅度大,表明它对地下应力微小变化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此,逸出气氡作为新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1研究背景汞是揭示构造活动及强震孕育机制的重要化学示踪元素,其分布特征受深部供给源、地壳结构与区域构造、地层和地—气交换等因素的影响,温度、季节和环境的短期变化也会影响气汞逸出(程鉴基等,1997;孟广魁等,1997)。在地震监测中,汞具有较好的映震效应,其动态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可通过观测汞的浓度变化获取地震孕育信息。但是,在地震断裂带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汞浓度变化的因素较多(张磊等,2015;陈华静等,1999)。日常监测表明,  相似文献   

4.
空间对地观测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新的观测技术和理论的快速发展,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在地震前兆信息分析中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在强震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基本理论、观测依据和物理解释等,同时也介绍了在地震前兆研究中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基本特点。研究认为,由于地面氡观测和卫星电离层观测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来研究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的耦合关系,可以全面提高对强震前兆异常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可靠性判定能力,对全面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朝明  朱方保 《地震》2000,20(1):86-102
通过研究管径和结构不同的井孔-含水气层物理模拟以及地下水、气补给量与逸出气动态的关系实验,得出地下水逸出气动态的最基本特征是突发、阵发,其形成机制的于逸出气运移、排放过程中存在积累-释放的往复过程。在地震等地质事件孕育、发生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可能引起的地下含水、气层的气体储存和多的场所空间及通道的变形、贯通或阻塞,地下水 流速、流量的增减及气体发生、补给量等的变化,都能在逸出气动态中  相似文献   

6.
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双向耦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双向地震作用下LRB基础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数值模型,对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隔震储罐的地震反应和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衡量双向耦合效应影响的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型场地上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双向耦合效应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双向耦合效应使支座滞回曲线变得不规则,呈现出粘滞特性。双向耦合效应不会引起隔震储罐基底剪力、弯矩、晃动波高的明显增大,但忽视双向耦合效应会严重低估支座位移,尤其是在II类和IV类场地上更为明显。因此在LRB隔震储罐双向地震反应分析时,不能简单选取两个单向地震作用下响应的组合值作为地震响应值,必须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逸出气动态特征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研究管径和结构不同的井孔-含水气层物理模拟实验以及地下水、气补给量与逸出气动态的关系实验,得出地下水逸出气动态的最基本特征是突发、阵发,其形成机制在于逸出气运移、排放过程中存在积累-释放的往复过程。在地震等地质事件孕育、发生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可能引起的地下含水、气层的气体储存和迁移的场所空间及通道的变形、贯通或阻塞,地下水流速、流量的增减及气体发生、补给量等的变化,都能在逸出气动态中以爆发式地显示出来。由气体的性质致使逸出气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更灵敏、更显著的异常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8.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6,10(1):56-60
通过对乌鲁木齐4号泉地下水逸出气与溶解气的对比观测,根据气体各组分的性质及在地下水溶解气和进出气中所表现的特征,认为逸出气较溶解气运移速度快且信息量大。因此,观测4号泉逸出气作为地震前兆较溶解气为宜。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后地下水气体逸出异常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作者为探讨地下水气体地球化学地震效应,选择汕头东山湖区高温热水和冷碳酸水各一个观测井,每月一次(第五天)采集地下水逸出气样,测定其气体化学组分。连续观测两年多,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太平庄井详细观察观测与研究了井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离子、溶解气与逸出气及井区土壤气与气象因素等37项地下流体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期动态。根据试验观察结果,本文初步解释出以地固体潮、大气大无畏民不动力条件的变动为共同基础的该井各测项短期-动态的内在联系,文中还对比分析了溶解气-逸出气-土壤气,水温-地温-气温等同类测项动态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月23日黄海发生了Ms5.3级地震,震中离青岛市118km。青岛市地阻率有三个分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用多元回归分析消除地下水位、温度、气压和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影响后,在这次地震前,三个分向都有明显变化,1992年1月11日三个分向同步下降。其中南北向和东西向自1991年12初开始,波动幅度较以前变大,并同时在1992年1月11日到19日形成一个下降的凹兜,所不同的是东西向下降的幅  相似文献   

12.
红河断裂带库仑应力演化及未来地震危险性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红河断裂带强震主要发生在断裂带的北段,中段长期存在地震空区.为了更好地理解红河断裂带不同段落地震活动性差异和评估未来潜在地震危险性,本研究基于分层半无限空间黏弹性地球模型计算了自1833年嵩明M8.0地震以来,红河断裂带上及其周边共25次强震由于同震应力阶变、震后黏滞松弛和震间构造应力加载的综合作用,红河断裂带上库仑应力变化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近180年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得到加载,中段始终位于应力影区,这可能部分解释红河断裂带南北段地震相对活跃、中段长期存在的地震平静现象.假设未来三十余年该地区不再发生大震,考虑震后和震间作用,红河断裂带中段应力影区仍然存在,但范围在缩小;洱源附近、大理至大斗门以北地区、元江以南地区应力增加超过0.1 MPa,可能仍是地震潜在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13.
中高频带地下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贵娟  黄辅琼 《地震》2010,30(2):80-88
我国前兆观测网络数字化改造的完成, 使得对地震地下水位观测的孕震信息提取和干扰因素排除的研究拓宽至更广的频率范围, 而对原有一些认识的重新考察也成为可能。 本文从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挑选出数据质量较好的10个台站, 分析各个台站2008年1月1日至5月11日的地下水位和气压资料及理论重力固体潮的频谱及其频域相关性特征, 并分析了地下水位对气压响应的时移。 结果表明, 中高频带地下水位对气压的响应没有低频带好, 两者相关性随周期的减小而减弱; 含水层岩性对中高频带地下水位的气压和固体潮响应特征有较大影响, 部分灰岩井在高频频段存在地下水位对气压响应异常的现象; 时移效应对水位的气压响应整体特征影响不大, 体现出两种信号自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The spatial and time dynamics are analyzed for the seasonal components of induced seismicity in the Koyna–Warna region of Western India.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variations in these components are compar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local tectonic regime inferred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data of the earthquakes. Based on this, the hypotheses about the probable nature of the dynamics in the seasonal components of seismicity are suggested. It is noted that the variations in the seasonal seismic activity 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Koyna reservoir in the north are caused by the spatial migration of the induced seismicity and activation of the normal faults in the south.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process of fracture migration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t this stage advanced the diffusion of the fluid from the Koyna reservoir, and as the water front reached the southern zone of normal faulting, this caused reactivation of the seasonal seismicity. An explanation is suggested for the stronger response of the seasonal activity in the region of Warna reservoir compared to the Koyna area: in contrast to Koyna, filling the Warna reservoir was geographically close to the area of activated seismicity. It is shown that the localization and sizes of the areas of the instantaneous and delayed components in the seasonal activity of the induced seismicity are determined by the localization and sizes of the areas of high stresses created by the increase in the pore pressure in highly permeable fault zones.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水井水位的固体潮效应和气压效应与承压含水层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含水层的固体骨架体积压缩系数和孔隙度越小,水井水位的固体潮系数则越大;含水层的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越小,孔隙度越大,則水井水位的气压效率越大。本文还把理论结果和固体潮及气压的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6.
龙泉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龙泉山断裂带东坡断裂和西坡断裂的地震活动性研究,表明该带是一条活断层。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今地震活动均呈现沿断裂带分布,地震活动呈现周期性和南北跳迁的特点,近10年来地震监测资料表明该带地震活动在增强。  相似文献   

17.
Toll NJ  Rasmussen TC 《Ground water》2007,45(1):101-105
The effects of barometric pressure and earth tide changes are often observed in ground water level measurements. These disturbances can make aquifer test interpretation difficult by masking the small changes induced by aquifer testing at late times and great distances. A computer utility is now available that automatically removes the effects of barometric pressure and earth tides from water level observations using regression deconvolution. This procedure has been shown to remove more noise then traditional constant barometric efficiency techniques in both confined and unconfined aquifers. Instead of a single, instantaneous barometric efficiency, the procedure more correctly accounts for the lagged responses caused by barometric pressure and earth tide changes.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water levels (or total heads) and nearby barometric pressures are required. As an additional option, the effects of earth tides can also be removed using theoretical earth tides. The program is demonstrated for two data sets collected at the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Carlsbad, New Mexico. The program is available free by request at http://www.hydrology.uga.edu/tools.html.  相似文献   

18.
南岛1605年曾发生过7 1/2级强震,是一个有研究意义的地震活动区。海南岛地震活动有三个较显著的特征:集中分布于南北二个狭窄区域、具南北迁移现象和存在一定的活动周期和平静期。其特征的形成与海南隆起受东亚大陆向南推压和南海扩张向北推压所引起的地壳不均衡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悦  姚会琴  张杰卿  邵永新 《地震》2015,35(1):131-139
2012年在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唐山4.8级, 宝坻4.0级和宝坻3.5级三次地震。 本文收集整理了天津地区固体潮反映较好的宝坻井、 王3井、 高村井以及张道口井2012年的水位观测数据和气压数据。 采用卷积回归和多项式拟合方法, 对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气压效应及趋势项的去除, 并对水位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处理, 增强水位固体潮信号。 在对数据进行以上有效预处理后, 采用类似于Nakai拟合模型, 以每两天数据为一组, 分别对不同窗口长度滤波处理后的水位数据进行体应变固体潮响应振幅因子比的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三次地震前比值均出现明显高值变化。 经比较当窗长选取96 h和120 h进行滤波时计算效果最为明显, 其异常成组出现, 并且变化幅度较大。 由以上这四口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振幅因子比在三次地震发生前后的变化分析, 地震前由于应力的积累, 比值会出现高值变化, 小震活动对应力的积累具有缓解释放作用, 并且结合地震活动以及震源机制解可以对应力的积累-释放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与印证。  相似文献   

20.
青藏块体近期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近期地震活动两个显著的现象;中强地震自印度板块北部由南向北的地震扩展迁移现象和中强震空间分布的北东向地震条带及其相关现象,探讨了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分析了它们的发展趋势,据此对本区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