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东山湾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0,9(3):206-211
本文根据1988年5,8,11月和1989年2月在福建东山湾潮下带调查中获得的底栖生物多毛类定量样品,分析了该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特点,探讨了多毛类分布与底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渤海是我国主要的海洋渔场之一,许多重要的鱼、虾类,如对虾等在此产卵、育幼、索饵。因此,研究作为饵料基础的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渤海水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动物的增、养殖都是有益的,并能为海洋环境硏究提供科学依据。关于渤海多毛类,前人已有很多报道。Fauvel(1933)报道了52种采自天津附近的多毛类,高哲生等(1959)也报道了渤海的一些多毛类,特别是吴宝铃和乌沙科夫(1963a,1963b)对渤海和黄海的多毛类进行过许多研究。最近,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也报道了渤海的58种多毛类,但上述研究多限于区系分类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根据1982年6月至1983年11月作者对渤海101个站(图1)底栖动物调查所获得的多毛类资料,对渤海多毛类的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林俊辉  郑凤武 《台湾海峡》2007,26(2):281-288
本文用2001-2002年泉州湾及其附近海域综合调查中获得的底栖多毛类资料,探讨该海域多毛类的组成、数量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该海域多毛类68种,多数属亚热带海区常见种,其中双鳃内卷齿蚕为主要的优势种.多毛类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6个/m^2和1.11 g/m^2,数量分布不均匀,下洋附近海域为主要的高栖息密度和高生物量区.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多毛类的数量分布,而底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早在30年代,张玺教授就领导采集团对胶州湾的海产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査。全国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吴宝铃教授发现了多毛类的许多新种和新记录。作者自1980年以来在胶州湾进行了连续三年的逐月底栖生物调査,又发现了许多过去未曾记录的多毛类,基本掌握了胶州湾多毛类的全貌。本文根据现有资料,报道胶州湾多毛类46科213种,其中前人已记录的有132种,作者补充了81种(名录中带*号者),有2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本文对新记录的种类作简单描述,并在后列出胶州湾多毛类名录。  相似文献   

7.
厦门地区软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琳 《台湾海峡》1996,15(3):286-292
根据厦门地区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调查软相潮间带所获资料,研究了该区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多毛类种类丰富,共鉴定出118种,隶属于37科83属。其中,高潮区40种,中潮区90种,低潮区83种。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87个/m^3,平均生物量3.33g/m^2。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的多毛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岩  严文侠 《海洋通报》1995,14(6):40-45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多毛类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多毛类种类共48种,隶属于17科36属,其中管栖多毛类11种,主要种类及华美盘管虫,内齿盘管虫,三崎旋鳃虫;游走多毛类37种,主要种类是多齿沙蚕,多齿全齿沙蚕、多疣拟海鳞虫。还讨论了污损生物多毛类的分布与污损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及11月三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栖动物样品中的多毛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多毛类不仅种数多,出现频率高,而且在数量分布上有其特点。本文就124°E以西20个站以箱式取样器采得的垂直分层和定量样品(经0.5mm孔目过筛)中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首次发现的内寄生多毛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寄生多毛类大都属矶沙蚕目Eunicida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迄今全世界只报道了5属10种,其寄主绝大部分是多毛类(裂虫科Syllidae、矶沙蚕科Eunicidae、欧努菲虫科Onuphidae、海稚虫科Spionidae和蛰龙介科Terebellidae),只有一种寄生在螠虫类Echiu-roidea体内。内寄生多毛类大多数只有一个寄主,少数可寄生在2种或5种以上的多毛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岩礁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现状和功能,于2012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在保护区内进行了4次底栖生物调查,对采集的多毛类样品进行鉴定,并依此计算丰度、生物量和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四季共采集到多毛类85种,春季多毛类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92个/m2和39.50 g/m2,夏季为895个/m2和20.95 g/m2,秋季为639个/m2和16.51 g/m2,冬季为511个/m2和9.04 g/m2。各断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950~4.864,均匀度指数为0.922~0.990,种类丰富度指数为2.486~7.087。最后通过分析发现,潮汐、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多毛类在岩相潮间带的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主要海水珍珠养殖海域7个养殖场的11个养殖群体马氏珠母贝 (Pictadamartensii)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发现 ,多毛类寄生虫病是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普遍存在的病害 ,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病害。广西防城港市江山镇 ,北海市营盘镇 ,深圳市大鹏镇和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的珍珠养殖场感染尤为严重 ,感染率在76 %以上 ,而广东省雷州市谭斗镇 ,徐闻县大井镇和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的养殖场感染程度相对较低 ,感染率在40%以下。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在高感染群体中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仅单壳 (左壳或右壳 )的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多毛类寄生虫病严重的养殖场 ,中贝与成贝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程度与贝龄无关 ;在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中等程度的养殖场 ,马氏珠母贝感染程度与贝龄有关 ,即在多毛类寄生虫病严重的养殖场 ,低龄贝受到的危害同样很严重。多毛类寄生虫病发生与养殖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北部)多毛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根据我们于1983年5月—1984年5月在台湾海峡(北起闽江口,南至金门岛,东到121°E)底栖生物调查的资料,对该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我们共鉴定43科201种多毛类,对其中的132种在我国不同海域的分布进行了比较;全年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2.1g/m~2和38个/m~2。闽江入海径流对本海域的多毛类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岩礁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现状和功能,于2012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在保护区内进行了四次底栖生物调查,对采集的多毛类样品进行鉴定,并依此计算丰度、生物量和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四季共采集到多毛类85种,春季多毛类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92 ind/m2和39.50 g/m2,夏季为895 ind/m2和20.95 g/m2,秋季为639 ind/m2和16.51 g/m2,冬季为511 ind/m2和9.04 g/m2。各断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950-4.864,均匀度指数为0.922-0.990,种类丰富度指数为2.486-7.087。最后通过分析发现,潮汐、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多毛类在岩相潮间带的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立哲  李复雪 《台湾海峡》1995,14(2):144-149
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获得83种多毛类,隶属于35科67属。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锥唇吻沙蚕(Glycera o-nomichiensis)、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和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等出现频率较高。马氏独毛虫(Tharyx marioni)、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多齿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multignatha)和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密集地分布于局部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13g/m^2,年平均密度为25个/m^2,均低于台湾海峡北部、东山湾湖下带和大亚湾等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表现为低多样性特征。这些分布特征取决于底质类型,该海区沉积颗粒较粗,不利于多毛类繁衍。海流和水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软质海底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泉 《台湾海峡》1993,12(4):324-334
本文根据1984-1985年4航次底栖生物调查资料,首次全面地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多毛类404种,习见种191种,区系属亚热带性质;平均生物量4.33g/m^2,平均栖息密度68个/m^2;有沿岸性和外洋性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态类型,前者位于沿岸水系常年控制海域,种类多,数量较大,后者位于南部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种类较少;多毛类高数量区与  相似文献   

17.
环节动物多毛纲是大型底栖生物重要类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区系分类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之前我国底栖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海等局部海域。现系统整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包含三沙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名录,并计算了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东海最高,达93.23;渤海最低,为90.56。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渤海最高,达277.83;东海最低,仅210.45。科级和种级的相似性系数表明,科级水平上4个海域间的相似性均较高,种级水平上渤海和黄海的相似性最高,达0.486;渤海和南海的相似性最低,仅0.128,表明4个海域的底栖多毛类有明显的区系分类差异。通过分析底栖多毛类生物在中国近海的分类多样性差异,初步探讨中国海底栖多毛类的动物区系,以期加深对我国底栖多毛类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海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毛类是某些海洋经济鱼类和虾、蟹类的重要饵料,也是从事海洋钓鱼业农牧化的优质活饵,有些种类又是贝类养殖的敌害。此外,多毛类中的一些种还可作为评价海域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因此,系统而深入地进行多毛类生态的调查研究,对人类开发海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地理分布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阔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统称为南海诸岛。我国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大洋性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勤劳勇敢渔民的重要渔捞基地。为了建设我国神圣领土南海诸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多次科学考查,采集的浮游多毛类,经过我们初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种的组成与底栖多毛类迥不相同(底栖多毛类几乎由全部与珊瑚礁相联系的典型热带种组成),有很显明的地  相似文献   

20.
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包括渤海,以下同此)采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由作者及B. B. 赫列勃维奇研究。1957年的标本主要采自潮间带(100个以上的采集点),部分是在青岛,烟台和天津塘沽的潮下带(53个站)采到的,其中一部分是定量取样,因此,对有些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可以进行一些讨论。我们研究的标本除了上述所采的以外,还有1957一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北部采集的标本(大约在140个站中都采到多毛类环节动物);和自1950年以来在黄海沿岸采到的标本(主要是在潮间带);以及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莫基叶弗斯基等共同在青岛和大连潮间带所收集的标本。作者研究了上述大量标本,不仅初步阐明了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种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同时对生态学也进行了一些描述。 作者在此瑾向所有参加采集调查工作的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研究工作是在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的。沙蚕科是由B. B. 赫列勃维奇和吴宝玲鉴定,其他均由乌沙科夫和吴宝玲鉴定。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我们一共报告了种和亚种112个,其中12个是新种。种的描述见作者等发表的和尚待发表的论文。本文所报告的仅是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布的一般特征及简要叙述动物地理组成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