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临权是海上执法和海洋维权的一项重要权力。但我国的登临权立法笼统,登临主体、对象、原因、理由、程序、武器和警械的使用、责任等都没有规定,实务上难操作,不利于海上巡航执法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考虑到登临、紧追、监视、跟踪、驱逐等战术是海上执法和维权的重要手段,立法时应统筹考虑,细化其权力主体、对象、程序、手段、责任等,并实现综合立法。  相似文献   

2.
了解和研究海洋国土, 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国际法上领土的各个方面, 而这点在我国海洋法学界尤其是海洋管理部门还较为薄弱。众所周知,领土的诸多问题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权益, 如边界划定、海域和岛屿争议的解决等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宣传和普及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是很重要的。从本期开始本刊就《国际法上的领土》这一专题开办讲座, 内容共分4讲, 将分4期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3.
了解和研究海洋国土,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国际法上领土的各个方面,而这点在我国海洋法学界尤其是海洋管理部门还较为薄弱。众所周知,领土的诸多问题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权益,如边界划定、海域和岛屿争议的解决等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宣传和普及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是很重要的。从本期开始本刊就《国际法上的领土》这一专题开办讲座,内容共分4讲,将分4期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4.
了解和研究海洋国土,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国际法上领土的各个方面,而这点在我国海洋法学界尤其是海洋管理部门还较为薄弱。众所周知,领土的诸多问题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权益,如边界划定、海域和岛屿争议的解决等等问题。本期为第二讲《国际法上的领土》。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通过“发现”和“有效占有”取得了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具有无可辩驳的充分根据。一、国际法上的发现和有效占有在国际法上,发现和有效占有是先占制度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先占是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的一种古老方式,其含义是一个国家通过占有取得无主土地的主权,而无主土地是指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土地。在古代和中世纪,国家领土被视为君主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5月“春晓事件”发生以来,日本方面以所谓国际法依据和“吸管效应”指责中方侵害其海洋权益,导致中日东海划界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东海划界问题上,日方主张所谓“中间线”方案,并以所谓“中间线原则是强制性原则”和“专属经济区制度已取代大陆架制度”的论点作为支持其方案的重要国际法依据。文章从国际法的两个渊源——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入手,推翻了日方的这两个依据。  相似文献   

7.
你能想得到吗?军舰在国际法上享有着很多特权,这在军队众多武器装备中,属于“特权阶层”。国际法对军舰的含义作了极其严格的规定:属于一国武装部队并正在服现役;具有辨别国籍的外部标志;有国家政府正式委任的军官指挥;舰员受到正规武装部队纪律的约束。必须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舰船才能确认为法律意义上的军舰,并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因此,新造舰艇只要其未投入现役,严格地说就不能认为它是国际法中所说的军舰;已经退役的军舰,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海上平台登临方式,并设计了一种新型海上无人平台登临装置。这一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系统可靠等优点,本文详细描述了该装置的登临和离开工作流程及控制模式,并针对不同作业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控制模式,通过设计安全性仿真实验及实验参数,确保在6级风况下,装置臂展长度需大于1.42 m,以保障人员的安全。同时,本文探讨了该装置的关键技术,如人员姿态识别、船舶运动检测与预测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未来,新型海上无人平台登临装置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并实现远程操控和设备维护。这一新型智能装备将具备识别、感知和实时监测功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海上工作环境,同时注重信息反馈,以支持后勤维修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1日,正值“中美撞机事件”三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个曾经影响到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事件,其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仍值得讨论。尤其是当时中美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美国在专属经济区进行的情报搜集的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要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必须从所谓“国际法”入手。目前的国际法来源主要有四个:“①无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②国际习惯,作为能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③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④在《联合国法院规约》第…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地球工程因被认为是减缓甚至扭转气候变化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而备受关注。为推动地球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国际法的完善,文章分析海洋施肥、人工上升流、人工海洋碱化、海洋云增白和海底造墙5种海洋地球工程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对现行国际法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处于理论模拟阶段还是处于实验阶段,上述海洋地球工程技术都显示其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对海洋环境和人类生活的潜在风险;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国际法的模糊性,各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与国际法的冲突或适用问题,但目前从科研实践角度分析具体技术涉及的相关国际法问题的研究较少;虽然应在国际法框架下进行探索性研究,然而目前有关地球工程技术的国际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仍存在很多争议。因此,必须加强对地球工程技术的研究,将技术风险降到最低,并在科学探索中做好环境基线研究,完善技术探索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随着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小规模地球工程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更应明确地球工程技术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建立合理的法律框架,推进国际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