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叶藻碎屑作为刺参食物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与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碎屑之间的营养关系, 将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按照一定的配比作为饵料投喂刺参, 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排粪率。按照添加大叶藻碎屑比例的不同, 实验分为5 个处理组, 分别为ES0、ES10、ES20、ES40 和ES100, 大叶藻碎屑含量分别为0%, 10%, 20%, 40%和100%。结果表明, 饵料组成显著影响刺参的生长, 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混合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为17%~20%, 水温为13~17℃, 刺参的生长效果较好, 最大特定生长率为1.54%/d, 最大排粪率为1.31g/(个· d)。海草床为刺参提供栖息地的同时, 大叶藻脱落腐败后的有机碎屑可以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对于刺参的资源恢复和营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带和孔石莼组、海带和龙须菜组、孔石莼和龙须菜组,编号分别为S、U、G、SU、SG、UG,其中S为对照组,混合组饵料中2种饵料投喂比例均为1∶1,养殖周期为12周。研究表明:(1)S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1.18%±0.11%)显著高于其他几组(P0.05),其次是S组(0.96%±0.09%)和G组(0.94%±0.05%),U组的SGR(0.66%±0.08%)最低(P0.05)。(2)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的排粪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并且粪便中的有机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说明皱纹盘鲍对孔石莼的消化率较低。(3)S组与SG组的皱纹盘鲍对C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SG组对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S组(P0.05);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对C、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都较差。U组、SU组和UG组排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盐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龙须菜搭配海带作为饵料,可显著提高皱纹盘鲍N的吸收效率。因此,龙须菜搭配海带投喂皱纹盘鲍,不仅可以提高皱纹盘鲍的养殖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效益,值得在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鲍藻混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莆田市平海湾海区,利用现有海藻(海带)养殖设施,进行海藻与皱纹盘鲍和黑鲍混养。经150 d试验,皱纹盘鲍和黑鲍生长率分别为221.02%和187.70%,成活率都为94.00%,与室内单养、海区筏式单养无显著差异(P<0.05)。而3种模式鲍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4,1∶2.92,1∶1.41,即每万粒鲍鱼养殖可节约成本近万元。同时,鲍和海藻处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互利共生,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产地浒苔型饵料对幼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本实验将青岛浒苔与宁波浒苔的干粉与海泥分别按一定质量比例混合,开展刺参饲喂实验,并与刺参天然饵料马尾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青岛浒苔饵料和马尾藻饵料喂养的刺参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4.31%±0.10%和15.43%±1.41%,显著高于宁波浒苔饵料(11.17%±0.63%),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青岛浒苔组、宁波浒苔组和马尾藻组的增重率分别为22.65%±5.68%、3.03%±1.17%和20.47%±2.01%,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44±0.33)、(0.21±0.08)、(1.33±0.12)%/d,青岛浒苔组和马尾藻组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宁波浒苔组;青岛浒苔组、宁波浒苔组和马尾藻组刺参肠道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无显著差异;马尾藻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活力为(17.57±4.56)金氏单位/100mL,显著高于青岛浒苔组[(5.56±1.32)金氏单位/100mL]和宁波浒苔组[(2.83±0.75)金氏单位/100mL],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绿潮暴发时,通过打捞浒苔用以配制刺参饵料,既有助于缓解绿潮的生态灾害,又能够补充刺参饵料来源,具有广阔的生态效益和市场前景,但是其营养成分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配制饵料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品种、采集时间和生长地点的差异,并通过一些前处理手段充分发挥浒苔的饵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饵料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与文蛤(Meretrix meretrix)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实验选用紫菜(Pyropi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人工配合饲料5种饵料,采用单一饵料投喂方式进行饲养.结果表明:小球藻组中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饲料转换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显著低于紫菜组、海带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人工配合饲料组中青蛤与文蛤的特定生长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与各饵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文蛤的增质量率显著高于紫菜组、浒苔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3组大型藻中,海带组中青蛤的特定生长率为0.07%,增质量率为4.59%,饵料转换率为7.09%,存活率为74%;文蛤的特定生长率0.13%,增质量率为8.36%,饵料转换率为1.41%,存活率为55.6%.综上,小球藻和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青蛤和文蛤的生长,在3组大型藻中,投喂海带有利于文蛤和青蛤的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6.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5年8月和11月的调查资料,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海区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瞬时生长率(k)分别为0.9~1.32/d和1.81~3.30/d,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则为0.85~1.79/d和1.29~2.57/d。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是,夏季为57.26%~83.30%和78.13%~140.38%,秋季为72.47%~92.35%和86.65%~97.90%。秋季微型浮游动物以微型浮游植物为其主要食物来源,其摄食率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最高,平均分别为1.09/d和107.98%;微型浮游植物的瞬时生长率也是最高的,平均为0.94/d,为浮游植物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三亚湾夏秋两季可把微型浮游动物作为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同时与秋季相比,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3年6月,利用模拟现场流水系统采用生物沉积法对胶州湾养殖的菲律宾蛤仔的清滤率、摄食率、吸收效率及其与蛤仔规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清滤率在0.18—0.40L/h范围内,平均为0.31L/h(SD=0.068),个体清滤率和摄食率随壳长增加而增加,但吸收效率与个体大小无关。蛤仔对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叶绿素的吸收效率不同,对叶绿素的吸收效率最高,平均为(81.8±7.9)%,对POM、POC和PON的吸收效率分别平均为(64.2±10.7)%(、55.7±9.8)%和(53.9±9.6)%。结合胶州湾蛤仔的生物量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春季养殖蛤仔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的摄食压力及可能对整个湾的物质循环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结果估算,菲律宾蛤仔对本实验海区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560%和90%。养殖的蛤仔通过滤食已经能够影响甚至控制养殖区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或初级生产力,甚至与整个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吻合,因为胶州湾叶绿素浓度冬、夏季高,春、秋季节低,而蛤仔的生长旺季刚好在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9.
在封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1 kg/m2±0.51 kg/m2), 设置4 个流速梯度(200, 400,600, 800 L/h,分别以A~D 组表示), 挑选相近体质量(200.3g±7.6 g)的大菱鲆进行42 d 养殖试验, 每个梯度设置3 个重复, 每个重复55 尾鱼, 研究流速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生长、摄食以及水质氮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 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特定生长率、增质量率、摄食量随流速增大先快速上升后缓升趋稳, 饲料系数则相反。B、C、D 3 组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分别显著高于A 组30.77%~52.31%、17.30%~22.05%; 饲料系数则显著低于A 组13.83%~22.34%; (2) 养殖水体中总氨氮、非离子氨及亚硝酸氮浓度随流速的增大先快速下降后缓降趋稳。B、C、D 3 组水质总氨氮氨浓度均显著低于A 组53.70%~79.07%; (3) 根据流速对特定生长率、水体总氨氮二者的影响, 得出养殖的生态适宜流速为625 L/h。再结合流速对水循环动力的影响, 得出养殖的生态经济适宜流速为480 L/h。  相似文献   

10.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蛋白水平,测定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刺参对不同食物组分的吸收效率。实验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和20%(F组)。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初始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采集刺参样品,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稳定同位素13 C/12 C、15 N/14 N值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F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鱼粉对刺参的食物贡献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为C组最高,且在饲养过程中,蛋白酶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是先下降后上升。从刺参生长、鱼粉食物贡献率和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鱼粉添加量在5%~10%最利于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夏季藻华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处于藻华的消退期.8月1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和丰度分别为2.04μg/dm3和2.99×105个/dm3,主要优势种为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8月6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分别减为0.37μg/dm3和1.54×104个/dm3;而蓝藻和甲藻的丰度和比例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占的比重分别从1日的0.04%和0.85%增加到6日的9.59%和41.97%.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异养甲藻等类群组成,总丰度于8月2日达到最大值,为3640个/dm3,之后逐渐减少,6日时,仅为436个/dm3.观测期间,小型浮游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虽一直以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主,但在具体的类群结构上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30μm以下的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红色中缢虫、砂壳纤毛虫和大于50μm的无壳纤毛虫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观测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40~0.91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6~1.34d-1,摄食率和生长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叶绿素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对各光合色素类群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7.97%~82.24%和70.71%~281.33%),是藻华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型浮游动物对甲藻和蓝藻的避食行为,可能是观测期间由“硅藻”水华向“硅藻-甲藻”水华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盐度对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缢蛏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光滑河蓝蛤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河蚬组设6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并测定了此3种滤食性贝类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同化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加,当上升到一定盐度时达到峰值,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20时,缢蛏滤水率、摄食率和同化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57L/h、5.38mg POM/h和0.72%。盐度10时,光滑河蓝蛤滤水率和同化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46L/h和0.53%,摄食率在盐度15时达到峰值3.80mg POM/h。盐度5时河蚬滤水率和摄食率都达到峰值,分别为0.39 L/h和2.48 mg POM/h,同化率在盐度0时已达到峰值0.51%,并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盐度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3个摄食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耐干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作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通过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成体、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的时间短,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D形幼虫>稚贝>幼贝。本实验为海湾扇贝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以及成贝低温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source and significance of two nutrients,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modified dilution method performed on seawater samples from the Jiaozhou Bay, in autumn 2004. This modified dilution method accounted for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mortality r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nutrient pools, as well as nutrient supplied through remineralization by microzooplankt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ytoplankton net growth rate increased in turn from inside the bay, to outside the bay, to in the Xiaogang Harbor. The phytoplankton maximum growth rates and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mortality rates were 1.14 and 0.92 d-1 outside the bay, 0.42 and 0.32 d-1 inside the bay and 0.98 and 0.62 d-1 in the harbor respectively. Outside the bay, the remineralized nitrogen (Kr=24.49) had heavy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the phytoplankton. Inside the bay, the remineralized phosphorus(Kr=3.49) strongly affected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harbor, the remineralized phosphorus (Kr=3.73) was in larger demand by phytoplankton growth.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fferent nutrients pools supplied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were grea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mortality rat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t is revealed that nutrient remineralization is much more important for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Jiaozhou Bay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相似文献   

15.
三株海洋酵母投喂海湾扇贝幼贝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球等边金藻组成的日饵为对照组,用MY3德巴利酵母、MY32克鲁维酵母、MY33虫道酵母分别以比例25%,50%,75%,100%替代金藻组成日饵投喂海湾扇贝幼贝30d.结果显示投喂MY3比例为25%,50%2组的日均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6%,89%;投喂MY32比例为25%,50%2组的日均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8%,91%;投喂MY33比例为25%,50%2组的日均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02%,98%.3株海洋酵母比例为25%,50%,75%的各组存活率都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pH6.32~9.76和盐度16.7~40.9共8个梯度的海水进行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 Lamarck)卵囊的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卵囊孵化最适pH范围在8.23~9.35之间,孵化率均在80%以上,pH8.81时高达93.7%;卵囊孵化适宜盐度范围为30.3~37.0,盐度40.9时仍有67.0%的孵化率,表现出耐高盐的特性,盐度低于27.6,孵化率明显下降。幼虫在15d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结果显示投喂单胞藻比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酵母效果好,单独投喂扁藻(Platymonas subcondiformis (Wille)Hazen)幼虫生长发育最快,体长增长倍数达1.90倍;投喂扁藻、小球藻(Chdorella spp.)、扁藻 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lbana)、扁藻 小球藻幼虫的成活率相差不明显,分别为58.5%、54.3%、63.3%和50.3%,而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虾片、螺旋藻粉幼虫成活率则较低,只有3.6%和12.8%,投喂酵母第9天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在不同温度、光照、pH 值、饵料密度以及单性条件下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F)和滤食率(G),及其对3种常见饵料微藻(盐生杜氏藻、球等边金藻和海水小球藻)摄食的选择性,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高效可控培养提供实验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20,25和30℃),短角异剑水蚤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和滤食率差异不显著,其中25℃时 F和 G 较高,分别为(0.049±0.014)mL/(个?h)和(1.393±0.369)×104个/(个?h);滤水率和滤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为9800 lx 时 F 和 G 最高,分别为(0.053±0.012)mL/(个?h)和(1.295±0.303)×104个/(个?h); pH 值为9.0时,滤水率和滤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7.0、8.0、10.0);滤水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滤食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滤水率和滤食率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 F 和 G 均比雄性约高16%.实验的3种微藻中,球等鞭金藻的选择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防波堤工程保险的保费进行厘定是国内外保险业和工程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利用蒙特卡罗技术建立模拟防波堤工程建设期间风险损失的模型,计算斜坡堤工程实例在建设期间的风险损失期望值,由此得到相应的纯保费率和商业保费率。  相似文献   

19.
报道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石油烃降解 细菌对柴油的正烷烃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明显高于单菌株的降解率;在20℃的条件下,经过21d后,绝大部分的正 烷烃被降解。总的降解率为94.93%, 其中细菌的降解率为75.67%, 理化因子降解率为19.26% ;温度对正烷烃的降解率有明显的影响,在10℃时,其降解速度较慢,20℃降解加快,35℃ 温度使正烷烃的降解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20.
污损生物是影响贝类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污损生物不仅附着在养殖网笼上,而且也大量附着在养殖生物的贝壳上。大部分污损生物是滤食性捕食者,这些污损生物与养殖生物竞争食物,氧气与空间导致贝类生长速度减慢,死亡率提高。本实验以大亚湾养殖网笼里的珍珠贝及附着的污损生物为对象,研究有污损生物附着的珍珠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珍珠贝在滤食,耗氧及排泄上的差异,同时对网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优势种的滤食,呼吸及排泄也进行了测定,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滤食,耗氧和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污损附着的珍珠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珍珠贝在滤食率,耗氧率和氮磷排泄率上存在明显差异,有污损附着的珍珠贝的滤食率,NH4-N和PO4-P的排泄率要高于没有污损附着的珍珠贝。同时在网笼上附着的优势污损生物的滤食,耗氧和排泄也不容忽视,他们对食物的滤食,溶氧的消耗及氮磷排泄的贡献也很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还是附着在网笼上的污损生物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及氧气的竞争,污损生物对水中氮、磷浓度的提高贡献也很大,因此在养殖中,污损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