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震》2016,(2)
选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近震源Brune模式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年至今ML≥2.0地震的视应力值,探讨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最终选取2.0≤ML≤2.9地震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视应力的时空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前,多次地震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且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附近。同时与波速比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印证了异常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见,分析识别首都圈地区的应力状态可以为该地区中强震的危险性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据Wyss和Brune(1968),Wyss(1979)地震视应力定义及Aki(1969)地震矩理论,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将其分成中部(108°~114.8°E,38.5°~43°N),西部(106.2°~108.3°E,39.2°~41.2°N)两区域进行视应力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3.
江苏及邻近地区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计算了2000~2010年江苏及邻近地区561个ML≥1.5中小地震视应力值。结果显示,江苏及邻近地区的地震视应力平均值为0.91 MPa,与中国大陆的平均水平相当。视应力与震级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在震级相对较大时表现出一定的高震级对应高视应力的特点。视应力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中部至南黄海海域,次高值集中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苏鲁交界地区、安徽段固镇至定远附近地区和肥东、巢湖一带,反映了以上地区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及地壳应力状态。不同区域ML2震级档视应力的差异性基本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构造活动等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晓  闫俊岗  李艳娥  张双凤  谭青 《地震》2018,38(1):117-127
利用邯郸测震台网记录的2005—2016年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波形资料, 采用近震Brune模型, 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302次2.0≤ML<4.3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 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视应力取值范围为0.01~3.26 MPa, 平均为0.535 MPa, 讨论了震源参数之间的标度关系, 分区分析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时序变化特征和中强地震前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多地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 地震多发生于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及其附近地区, 通过分析具体震例发现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前均出现视应力高值异常,视应力高值异常对中强地震空间位置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可以作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泾阳5.2级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陕西西安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计算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震视应力的变化,得到了该地区的视应力平均值,并讨论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的演化特征及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东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鹏  郑建常 《地震》2014,34(4):70-77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山东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在去除地震序列的余震之后,采用Brune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225 次Mr≥2. 0地震的视应力,讨论了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分析研究了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来研究该区应力状态的特征。结果表明:鲁东地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范围在0.06~3.91 MPa,平均应力水平在0.31 MPa,可作为该区的背景应力水平;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随震级的增加而升高,利用稳态回归拟合初步得到适合于该区的定量统计关系;计算的视应力值减去由震级得到的理论视应力,去除震级的相关性干扰,得到差视应力,能更真实的反应该地区的应力变化特征;视应力的时间变化显示鲁东地区目前正处于应力的积累增强阶段,可能与近期鲁东地区震群频发有关;空间分布显示目前高视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安丘段附近和烟台附近地区,对于山东地区年度危险区的判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视应力和b值都可以反映地壳应力变化。当应力增加时,视应力会增加,而b值降低。因此,应力变化将导致视应力和b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根据视应力和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的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9年12月长宁MS6.0地震破裂区内3.0≤ML≤3.6地震的视应力和2.0≤ML≤4.3地震目录,研究了视应力和b值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013年2月—2017年3月间,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历时约4年,在震前两年时间内,视应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期间,b值则呈趋势下降变化。当视应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时,b值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即,长宁M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视应力增加,同时b值下降。这表明,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存在明显的构造应力增加过程,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震视应力在中国大陆西部强震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易志刚  宋茉  杨选辉  张彬 《地震》2007,27(4):110-120
以中国大陆西部(20°~50°N, 73°~105°E)为例,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月报目录为基础, 参照美国哈佛大学(CMT)逐个筛选出199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191个地震作为样本, 对用哈佛大学提供的地震矩和震级能量公式计算的视应力值σapp1与完全由震级经验公式估算出的地震矩和地震辐射能量计算出的视应力值σapp2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197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震例总结, 对地震视应力异常区与强震发生地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钻孔应力、 应变学科在年度预测中对中国大陆西部强震发生地区的预测情况进行了R值评分。 结果表明: ① 当震级上限固定时, σapp1σapp2的差值序列之方差, 表现出随着震级下限增大而增大的特征。 在3.5≤MS≤6.0区间内, σapp1σapp2拟合程度较好。 ② 地震视应力异常区的变化与迁移可能是构造大区应力、 应变场中显著应力变化区的变化与迁移的反映, 具有图像直观、 量化、 预测区间有限等优点, 可用于强震发生地区的预测, R值约为0.35。 并对强震发生地区趋势预测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选取晋冀蒙交界地区固定和临时测震台网记录的2014-2016年地震波形资料,采用近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298次ML ≥ 2.0中小地震视应力值,分析震源参数之间的标度关系,并按照震中分区,分析不同地区视应力时序变化特征及不同震级区间视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该区多处存在视应力高值现象,地震多发生于视应力高值异常及附近地区,与断裂带有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中陕南地区一些小地震震源参数和环境剪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2001年9月~2002年6月间发生在关中陕南地区42次小地震,利用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进行了波谱分析和震源参数的测定,并分析了环境剪应力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关中陕南地区环境剪应力处于较低水平,应力值3.3×105~32.2×105Pa之间,西部12×105~32×105Pa略高于东部8×105~17×105Pa,中部最低。西部有两个应力值较高区,一个是宝鸡、眉县、凤翔附近区域较高值区,应力值20×105~32×105Pa,另一个是留坝、凤县附近区域较高值区,应力值20×105~37×105Pa之间。东部的较高值区是高陵、耀县、三原附近地区,应力值在16×105~18×105Pa之间,该区域曾发生1998年1月5日泾阳MS4.8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地区场地响应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台站分布、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为基础,将内蒙古的大部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域分别进行了场地响应研究。对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L≥3.0级以上地震,共计39个台站记录到的124次地震事件的785条波形,根据S波的观测振幅谱,采用遗传算法分别反演了三个区域的介质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并对其进行了讨论。本文得到的介质衰减模型和台站场地响应,将对台网测定ML震级需要考虑的量规函数、台站校正值等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台站存在场地放大或缩小的响应外,绝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西部区域(除极个别台站外)对高频存在明显衰减;中东部区域对整个频段的反映都比较稳定;东部区域对整个频段存在明显放大,这与该区域覆盖层厚度大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马宝柱 《内陆地震》2008,22(4):298-305
对新疆测震台网数字化记录中的宁夏ML4.4爆破记录进行了分析,新疆台网大部分台站都能记录到上千公里ML4.0以上的工业爆破。又对新疆巴里坤地震台记录的约1200km的宁夏ML3.8、内蒙ML4.2地震和宁夏ML4.4的工业爆破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近距离爆破记录的特征大部分可以在远距离爆破中找到。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历史中强地震频发。2009年以来,该区域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特别是ML3.0级以上地震持续活跃,使该地区的震情空前紧张。本文基于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分析了2009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区域平均波速的下降异常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未来时段内的震情发展做出了初步预判。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十五”数字化之后34次 ML2.5~ML5.2级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 f)=469.5df0.3141;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出41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出仪器安置在山洞且地处外界干扰小的台站没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而其它台站尽管都是基岩台...  相似文献   

15.
A small-scale (<500 m length) transect-based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December 1998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ft-sediment communities and of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and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s in Brown Bay, adjacent to an abandoned waste dump, at Casey Station, Antarctica. Samples were taken along three transects at increasing distances (nine stations) from the shore-line waste dump. A gradient of contamination was detected, but concentrations of contaminants were very variable with "hotspots" or high levels of contaminants at some station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oft-sediment communities was distinc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inner, middle and outer stations. Abundances of most taxa were very variable with few patterns apparent, but some fauna displayed an abundance gradient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part of the bay. Many taxa had maximum abundances at outer stations and minimum at inner stations. Multivariate correl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soft-sediment communities indicated that combinations of some metals (Cd, Cu, Sn, Pb) and grain size (mainly finer fractions, fine sands and coarse silts) were the variables that best "matched" the community patterns within Brown Bay.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contamina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soft-sediment communities over very small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Increasing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candidate earthquake precursors seem to befocal mechanism dependent (Tsuruoka, et al, 1995; Reasenberg, 1999; Wan, et al, 2002). Test ofearthquake precursors with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earthquakes could be misleading (Wu, 1999,Nature debates, http://helix.nature.com/debate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reported earthquakeprecursors for some earthquakes in China (ZHANG, 1988; 1990a, b; 1999; 2000; CHEN, 2002a, b;2003) to…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测震台网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8—2019年9月内蒙古测震台网及周边台站记录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4410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研究表明,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后地震分布更集中,更符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定位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运用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计算获得山西及邻区区域地震台网44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及台网检测概率。发现,因台网布局等影响,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展布区域及两侧隆起区大部分地区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P≤1.5,山西西部边缘地区和最北端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交界地区震级达到1.5≤MP≤2.0,山西最南端的晋陕交界MP为3.0级左右。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高山西地区整体监测能力,在山西西部边缘地区、最北端和最南端可增设台站或引入更多邻省台站。  相似文献   

19.
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地区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武军  解滔  张尧 《中国地震》2019,35(1):134-143
为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地电阻率测项的震情保障能力,将对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8个台站在原有观测基础上增加具有全空间性质的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本文根据台站钻孔岩芯剖面和电测深数据反演测区水平层状电性结构,利用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系数方法,计算影响系数随极距和埋深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极距和埋深,使浅层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尽可能小,使目标层位对观测的贡献尽可能大,减少浅层介质对观测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各台站观测极距及埋深等装置系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个台站观测装置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