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锦州大笔架山岛与大陆之间发育一条由砾石组成的天桥,是典型的连岛坝地质景观,本文采用综合法(筛析法+沉析法)对锦州大笔架山海域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发现连岛坝周边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砾石、粉砂-砂-砾石、砾石质砂,向两侧粒径逐渐变细,并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指示其沉积环境,结合相关性分析,分析海洋水动力条件。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取样分析,确定连岛坝轻矿物组合主要为长石-石英,重矿物组合为绿帘石-普通角闪石-褐铁矿,与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对比,结合周边海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动力环境确定大、小凌河输入物质、海底再悬浮物质以及大笔架山基岩风化侵蚀产物是连岛坝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动力条件改变的笔架山连岛坝侵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KE21软件的波浪谱模型及潮流模型对辽宁锦州大笔架山岛连岛坝海域的波浪、潮流等水动力条件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锦州港建设前后的动力条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锦州港的建设完全阻断了偏西向波浪对连岛坝的塑造作用,坝体的侵蚀确系单侧(偏东向)波浪作用的结果,坝体局部侵蚀严重区域形成四处明显的潮沟,潮沟处流速增大,加剧了对坝体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就渤海南部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与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沉积环境区,分别选择4个典型钻孔(ZK101,ZK228,C305,Y86)进行了对比研究。选用27个钻孔联成282km长的地层剖面,剖面明显反应出郯庐断裂带挽近的运动及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的均衡作用。同时,分析了本区全新世气候及海侵边界层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西部海域高分辨率声学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进行了声学地层划分。南黄海西部海域声学地层剖面可划分为5套地层Ⅰ、Ⅱ1、Ⅱ2、Ⅲ1、Ⅲ2,每套地层代表一次全球性(或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的海进一海退这样一个完整的旋回变化过程所形成的海侵或海退沉积层序。将典型声学地层剖面与区内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岩性单元对比研究,得到各声学反射层的时代、岩性及沉积环境。并发现依据浅地层进行的声学地层划分与钻孔岩心的地质地层划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区内钻孔岩心的分析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区的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连接南北长山岛的大坝一直被视为导致其西侧庙岛塘海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推断并没有得到证实。通过分析2007年9月和11月2次海水水质调查数据,比较了连岛坝两侧海域的水质环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岛坝西侧半封闭海域海水质量较东侧开放海域略差,但不同类的水质因子表现完全不同。研究认为,拆除南北长山岛间的连岛坝,促进连岛坝两侧海水交换,可降低西侧海域的部分海水水质因子的浓度,从而对改善其水质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单纯从水质的角度看,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日照近岸海域施工的地质钻孔和浅地层剖面测量资料,对比南黄海已有钻孔成果,系统地开展日照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演化重建。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沉积地层中见含有有孔虫化石的第二海相层,形成年代介于34.3~41.4 cal.ka B.P.,对应MIS3的暖湿阶段,该层位可能与古三角洲有关。沉积层从上往下分别为:滨海相细砂混杂泥质沉积层(命名为DU1沉积单元);河流-河口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粉砂层(DU2沉积单元);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层(DU3沉积单元);河流-湖泊相粗砂夹黏土层(DU4沉积单元)。晚更新世以来日照东部南黄海海域主要经历了2~3次显著的海侵和海退,各区域因条件不同表现有所差异:日照近岸浅水区主要表现为两次海侵和海退,东部深水区主要表现为三次海侵和海退,由于地势高低和侵蚀破坏等原因,总体表现为从离岸深水区域向近岸浅水区域海相地层厚度逐渐减少的趋势,部分地层出现尖灭消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渤海东部CD5孔岩性、生物以及年代学的地层分析,晚第四纪以来划分出2个陆相和2个海相层,两次海侵的时间段分别为39~22和9kaBP至今。CD5钻孔附近渤海潮流三角洲大约在3600~2400aBP以来开始快速沉积,形成了4·8m厚的潮流沙席,结合渤海中东部10多个钻孔资料,总结了潮流沙席的环境演变过程,自全新世海侵以来可以大致分为9~8、8~3·6~2·4、3·6~2·4kaBP以来3个阶段,而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开发水深条件较好,陆域开阔,交通、供水、供电条件优越的锦州大笔架山港已酝酿多年。经交通部和辽宁省交通厅批准,锦州大笔架山港已正式列入计划并决定开展港口及航道的可行性研究。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保所承担的水文泥沙,地貌和海流观测可行性研究,经过两个半月的工作,现已结束外业调查和室内计算,1985年6月中正式提交可行性研究成果报告。资料表明,从航道及港区的物质来源,底质组成,泥沙运动,潮汐和海流,波浪特性,断  相似文献   

9.
浙江沿岸晚第四纪地层中的有孔虫及海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浅水区5个钻孔岩芯的底栖有孔虫分析,并结合~(14)C、孢粉和浅地层等分析资料,主要讨论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40000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海侵层厚度和海面变化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顾效源  王伟 《海岸工程》2021,40(2):131-139
通过分析与研究烟台芝罘湾附近海域420 km浅地层剖面资料及6个钻孔岩心资料,划定了芝罘湾附近海底浅地层层序,并讨论了该研究区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及影响.运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的方法,结合钻孔信息对地层反射界面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浅地层可划分为5个海陆相交互地层单元,代表了本区浅地层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的3次海...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7—2008年汕尾港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和地累积指数两种评价方法,对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汕尾港附近海域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其中,除在品清湖J1站沉积物中Cu的含量为74.1 mg/kg,属Ⅱ类沉积物外,其他站位Cu的含量和Hg、Cd、Pb、Zn的含量均属Ⅰ类沉积物。结果还表明,汕尾港附近海域基本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5种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为:PbHgCdCuZn。  相似文献   

12.
翁毅  张伟强 《台湾海峡》2011,30(2):264-268
广州番禺东涌剖面样品的AMS(磁谱仪)年龄及红树林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存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红树林,红树林是海侵的标志之一.按照检出红树属花粉的9个剖面的分布以及5处埋藏红树林腐木的分布,可以描绘出全新世海侵的边界.根据东涌剖面的沉积旋回、样品年龄、红树林花粉含量曲线、半咸水-淡水硅藻及热性-温性硅藻含量曲线的综合分析,可将沉积环境的变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海侵有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二阶段不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四阶段的晚全新世,红树林的生长频繁,显示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厦门嵩屿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岸线变化及海域水深测量数据,采用水下实测地形比较方法,分析电厂营运初期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结果显示:海域淤积速度远远大于自然沉积环境下的淤积速度。进一步分析认为海岸线外移、码头及取水管等工程构筑物对海域流态影响、泥沙来源量增多、护岸滑坡及9914号强台风等因素是导致淤积加快的主要原因,并讨论了该海域减淤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埕岛及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埕岛海域DB9孔岩性、生物以及年代学的地层分析,将其自上而下划分成三个海相层(全新世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层、献县海侵海相层、浅海相层)和三个陆相层(平原河湖相层、平原河流相层、陆相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对比现代黄河三角洲近海各钻孔,总结出黄骅海侵以来的滨浅海—前三角洲—滨浅海—前三角洲等四元层序,从而全面地阐明了埕岛海域晚第四纪地质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水平,文章介绍无人机全景技术及其作业流程,并分析大笔架山海域无人机全景监视监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景图主要利用普通相机拍摄的照片经专业图像软件后期处理生成,在多个行业领域应用,结合无人机的利用可大大扩展视野,具有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和操作简便等优势,但在测量、自动化和视距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无人机全景图作业主要包括方案制订、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图像发布4个步骤;海域无人机全景监视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大笔架山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 GIs 技术对 1977—2017 年芝罘连岛沙坝的岸线变化和海湾冲淤动态进行分析, 发现了连岛沙坝的变化情 况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在此期间, 连岛沙坝东西两侧始终处于向海推进趋势;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导致沙坝附近的岸 线总体长度增加, 形状趋于复杂, 自然海岸消失, 人工海岸建设不断向海延伸; 通过等深线反映附近海域冲淤变化, 主要体 现在芝罘湾侧以人为干预为主, 近岸海域的港口 、码头等地侵蚀剧烈, 海湾中心呈严重片状淤积。本研究对明确人类活动、 流域水沙及水动力环境变化等对芝罘连岛坝地貌演变的影响, 以及本地区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苟淑名 《海洋科学》1981,5(2):27-32
本文就DC-1孔地质岩芯的孢粉组合特征并结合该孔有关分析资料,对东海南部海域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沉积物的地层划分、海面变化和古地理及沉积环境进行探讨。 一、钻孔剖面的岩性特征 东海DC-1孔位于浙江近岸浅海,水深28米。钻孔可供研究之连续岩芯自剖面6.8—24.6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对该区约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形成于120~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而晓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17~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110~60kaBP间,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但其中100~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60~22kaBP,沉积物经历粗—细—粗3个阶段,分别是60~40、40~34和34~22kaBP。其中第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而中东部地区60~2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且在43~40和34~22kaBP出现两次较高海面。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天津海域49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分析、重金属分析及对测试结果进行的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综合研究了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使用多元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天津海域的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天津海域的现代沉积环境和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1)粘土质粉砂是天津海域分布最广的沉积物类型,Hg 是天津海域的主要污染元素;(2)重金属元素富集区分别位于大沽排污河口地区和永定新河口至东疆港外侧的地区,这两个地区水动力较缓,沉积物粒度较细;(3)除 Hg 外,其他几种重金属元素与沉积物中砂、粉砂和粘土含量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