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卫 《地理教学》2013,(21):62-63
在“西亚”一节教学时,我碰到这样的情形:我刚说出课题,学生便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先学习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我哭笑不得,因为学生一语中的,本课的学习我就打算从确定位置入手,学生波澜不惊地根据我的提示去读图、读书、交流、归纳出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讲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抛出一串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或为了自然地引出话题,或为了有力地阐明观点,或为了出奇制胜驳倒谬误。这种遵循一定思路的一串提问,称为“套路提问”。我在分析“四季更替”的原因时,提问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王海斌 《地理教学》2006,(1):8-10,7
人们一般要利用参照物来确定地理位置,例如:天安门的位置可以用“长安街的北侧,中山公园的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西侧”来描述。但是,在茫茫大海或无人沙漠中,想确定一艘船或一辆车的位置,怎么找到参照物呢?为此,人类发明了经纬度的概念,以确定地球上任一点的水平位置。但是,不管是航行在大海中的船,还是奔驰在公路上的车,  相似文献   

5.
提问是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理由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因此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人教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巧妙而合理地运用这种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问”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曹广文 《地理教学》2011,(17):61-61
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位置)、地形及洋流等”这一原理后,清学生提问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由教师运用原理回答该地的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相似文献   

9.
臧凤平 《地理教学》2006,(11):28-2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以来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中转站”的角色,“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任务,提供提问技巧和进行提问训练是关键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问题意识,是由学会提问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同时还需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严共明 《中国地名》2013,(10):62-6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于紫荆关与易水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每每提到紫荆关,便不禁让人想到荆珂,想到悲歌。紫荆关的出现,按分析当在战国时期,“据县志考证。紫荆关建于战国时期,燕昭王20年,为燕赵分界”。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试图溯源已经相当困难。但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紫荆关作为一方险胜,又与燕长城位置相近,其出现于燕赵之际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1.
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的位置,为了证学生充分认识到德国发达的水陆交通,可以采用让学生边看图边提问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提问学生必须首先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例如“太阳系按距日远近依次有哪九大行星?小行星带位于哪两个行星轨道之间?”这个问题具体明确,“依次”、“哪两个”等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若提出的问题为“太阳系有哪九大行星?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位置?”问题在空间上和顺序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其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精心设计,使题目具有“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和“探索”的位置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肖明 《地理教学》2011,(9):21-2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课堂提问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呢?地理上讲到节水技术时有一种叫“滴灌”技术,其实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借鉴“滴灌”的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中,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上“极地地区”这节内容时,我与众不同,准备了一张南极洲地图,并将它倒挂在黑板上,哪知学生们一片惊讶声:“老师,地图挂倒了!”而我全然不顾,让学生先看,然后提问:“你们怎么知道挂倒了?”  相似文献   

15.
李刚 《地理教学》1995,(4):37-38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如何提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很值得研究。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根据问题本身特点进行提问设计。  相似文献   

16.
“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内容中,关键是讲明白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我主要采用启发提问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讲授。边讲述“开普勒定律”,边在黑板上速绘“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并说明“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就位于—个焦点上”。启发提问: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8.
论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地表事物对外在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地理位置具有下列特征:一,综合性,综合地反映各种条件的影响;二,确定性,包括方位和距离两要素的确定性;三,层次性,从不同尺度分析有地址、小位置、大位置的区别;四,历史性,交通网的兴建,城市的转移和蠕移都反映了位置的历史性.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的发展,经济中心的转移,城市的繁荣,自然资源的开发,工农业的布局,都有重大影响.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是城市诞生、成长、兴盛最理想的地方.地理位置是构成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环境具有区域差异性,包括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的差异,以及高山地区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决定了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影响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决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地理位置的判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追问,即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二次提问,三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追问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