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的野外地质调查及精细观察,根据剖面中发育的岩石组合关系、沉积构造特征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对该区早古生代寒武纪—早奥陶世沉积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微地块处于火山岛弧弧后区域,柴北缘洋俯冲及陆陆碰撞控制了该时期的盆山格局与沉积充填演化。欧龙布鲁克微地块下古生界主要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仅在寒武系底部以及下奥陶统存在陆源碎屑沉积。从岩石组合来看,沉积相类型大致可划分为蒸发潮坪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复理石盆地沉积5大类及相应的亚类。研究区早古生代整体处于海侵状态,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寒武世经历蒸发潮坪沉积,中、晚寒武世海侵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区接受了一套以浅海碳酸盐岩建造为特点的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沉积。早奥陶世基本继承了寒武纪海侵范围,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沉积环境向台地边缘浅滩—前缘斜坡转变,直至早奥陶世晚期台地相向中南方向迁移而形成于高海平面下的台缘斜坡—欠补偿深水陆棚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大柴旦、石灰沟和欧龙布鲁克一带,断续有地台型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石灰沟地区的层序,穆恩之等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欧龙布鲁克统、上欧龙布鲁克统、多泉山组和石灰沟组,他们认为:下欧龙布鲁克统和上欧龙布鲁克统分别属中和上寒武统;多泉山组和石灰沟组分别属阿伦尼格期和兰维恩期;早寒武世和特马豆克期地层在该区缺失;而下欧龙布鲁克统与震旦系全吉群之间,上欧龙布鲁克统与多泉山组之间的关系是假整合接触。1976年  相似文献   

3.
奥陶纪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演化的重要时期,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碰撞起始时限以及欧龙布鲁克海盆盆地类型、构造-古地理格局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奥陶世碎屑岩沉积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测试了30个砂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石灰沟组碎屑岩建造具有快速堆积、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该套碎屑岩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弧后前陆盆地,碎屑物质来自南部由大陆上地壳与岛弧物质组成的上隆基底;早奥陶世(488~472 Ma)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陆-弧碰撞已经开始,但陆-弧碰撞起始时间不会早于493Ma。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地块处于滩间山岛弧北部,盆地沉降、沉积演化受柴达木盆地北缘洋盆俯冲及柴达木地块-滩间山岛弧碰撞控制,寒武纪发育弧后伸展盆地,奥陶纪初期转为弧后挤压前陆盆地,弧后伸展与弧后挤压、沉积体系转换发生在490~480Ma之间。该成果从沉积学角度为柴达木盆地北缘陆-弧碰撞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北峪白云岩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对其控矿地质条件和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系统的勘查工作,发现山东省蒙阴县北峪白云岩矿赋存于寒武系九龙群三山子组c段和奥陶系九龙群三山子组b段地层中,层状产出,按其层位自下而上划分为1号矿体(三山子组c段)和2号矿体(三山子组b段),二者呈上下整合接触。矿体的顶板岩石为下奥陶统三山子组a段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底板岩石为芙蓉统-下奥陶统炒米店组灰岩,矿体内部结构简单、厚度变化小,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为滨海相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奥陶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昭昌  李玉珍 《现代地质》1991,5(2):119-137
近年来,作者对贺兰山区奥陶系进行了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证该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对奥陶系进行了合理划分和时代厘定,初步建立了11个化石带或生物组合。该区是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发育最好、生物地层研究最清楚的地区。根据沉积物及生物特征,确认本区中奥陶统为大陆边缘斜坡相沉积,浊流特征颇为典型。是研究斜坡沉积作用及其相模式、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含矿性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6.
三丹地区下奥陶统发育良好,包括了不同的沉积类型和生物种类.本文根据区域岩石地层特征重新厘定了锅塘组的含义,新建了三合镇组,明确了三合镇组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跨纪沉积的岩石地层单位,并将锅塘组划分为四个互为相变的岩性段,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岩相及生物相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藏北申扎地区早奥陶世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北地区从未发现过有可靠化石依据的中奥陶世以前的沉积地层 ,是否存在寒武纪到早奥陶世间的沉积地层是目前诸多地质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申扎地区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 ,在原归属为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的一套浅变质岩中发现了世界性分布的下奥陶统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 Tetragraptusapproximatus,首次确定了藏北地区有早奥陶世沉积地层的存在。新建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他多组 ,完善了藏北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为研究青藏高原在古生代早期的构造活动、演化、古地理分布格局及古生物地理区划提供了资料 ,也为世界性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将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划分出8个超层序.其中寒武系包含3个超层序,奥陶系包含5个超层序,下奥陶统2个,中上奥陶统3个.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沉积相在纵向演化上,由下部的蒸发台地、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向上变为台地边缘相、浅水陆棚相、混积陆棚相及斜坡相,代表了海水向上持续增深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考察陕、豫、鄂地区和湖北三峡剖面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测制的南华系-寒武系主要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比,提出了本区应存在南华系莲沱组,寒武系被划分的上寒武统应恢复原来的组名,不用石瓮子组代表上寒武统蜈蚣丫组和下奥陶统水田河组较为合适。因柞水地区的石瓮子组是指碳硅质板岩之上不含生物化石的镁质碳酸岩。据所采集的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寒武系可以清楚的被划分为下、中、上统(含芙蓉统),并对各统之间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为区域地层划分、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东南古蔺曼岭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南古蔺曼岭剖面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和下奥陶统桐梓组,岩性都以白云岩为主,地层界线的识别和沉积环境的分析都比较困难。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通过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附近的岩石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认为界面上下白云岩沉积的氧化-还原条件差异较大;古盐度、古气候也有较大变化;与康滇古陆和黔中隆起的距离也明显缩短。在奥陶系桐梓组中部发现的指相化石腕足类舌形贝,暗示早奥陶世早期川东南古蔺曼岭海域为浅水近岸低盐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中生代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东海陆架盆地福州凹陷的中生代地层发育较全 ,分布较广泛 ,而且夹有滨海相地层 ,但曾解释为第三纪地层。根据岩性及孢粉 ( Cyathidites- K lukisporites- Dictyophyllidites,Classopollisannulatus- Schizaeoisporites- Exesipol-lenites tumulus)组合 ,介形类 ( Eucypris?sp.,Metacypris sp.)形态的分析对比 ,可与我国东部、尤其是浙闽等地的同年代地层相比拟。结合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数据、地震反射界面性质和倾角测井等项资料 ,自下而上建立福州组、渔山组和闽江组 ,依次划归下—中侏罗统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12.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Krol group varied temporally from subtidal in the Manora to intertidal in the Sleepy Hollow times. The conditions that succeeded were peritidal in the Ayarpatta and supratidal in the Narainnagar times. These conditions we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lgal stromatolites. The Manora formation, due to subtidal conditions, and the Sleepy Hollow formation, due to detrital influx, are almost devoid of stromatolites. The carbonates of the Ayarpatta formation representing a peritidal complex possess columnar and oncolitic stromatolites, while the sediments of the Narainnagar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supratidal features contain blistered, domal and crinkled-laminar forms. The types and sizes of stromatolites therefore are governed by 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相似文献   

13.
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涵义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金建华 《地层学杂志》1995,19(3):220-228
根据岩石及化石组合特征,对辽东太子河流域原本溪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层序自下而上为:1.木盂子组:代表本区早石炭世晚期地层;2.田师付组:代表本区中石炭世早期地层,3.狭义的本溪组:仅代表原本溪组的上部,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宗冠福 《地层学杂志》1995,19(3):237-240,F003
元谋盆地南部的甘棠村西剖面和沙沟村西剖面的岩性岩相及其所含生物化石性质,应属同时同相的地质体,沙沟组已具“甘棠组”的内涵,后者应予废除。北部的小河组与沙沟组,不仅是截然不同性质的两个地质体,其中含有的生物化石也不同,小河组的层位低于沙沟组,故把小河地区合古猿化石层(小河组)划归沙沟组不妥。  相似文献   

15.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 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 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 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洲际间对比。2001年笔者在蒙古南戈壁采集了158个样品, 经分析发现了大量牙形刺标本, 解决了很多蒙古的重大地层问题。Arynshand组应当归入下石炭统, 泥盆-石炭系界线在Arynshand组之下, 而不是在此组的内部。Mushgai地区Bayan-Khoshuu Ruins剖面的Mandalovoo组Gavuu 段的上部应属早泥盆世早期, 而不是以前所确定的早志留世, 称为奥咯诺伍德组(Olonovoot Formation);Gavuu段的下部仍归早志留世。Mandalovoo组应提升为Mandalovoo群;Gavuu段应提升为Gavuu组。南戈壁Shine Jinst地区Tsakhir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而不是中晚志留世,Ulaan-Shand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也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Chuluun组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Tsagaankhaalga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Indert组为早石炭世。蒙古古生代海相地层大部分是浅水相地层, 并可能存在5个间断:志留系的文洛克统和罗德洛统的下部,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一部分,中泥盆统艾菲尔阶上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蒙古国南部和中部很可能缺失上二叠统的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耿家街组是抚顺煤田下第三系最上部地层,这一组名正式见诸文献为1978年。因建组剖面不含化石,它的时代历来就有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争。本文证实它是西露天组的一部分,是西露天组上部地层的相变,其时代应和西露天组相同。由于其分布面积不到1km2,又隶属于西露天组上部。已动摇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组存在的意义。为慎重起见,建议对该组进一步研究后再决定取舍,并遵重这一组名的使用者──辽宁省和抚顺煤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大岭地区二叠系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制大岭农场14—12队剖面时,在覆于相当昌江鸡实含Pseudouralinia带岩关阶地层之上的千枚岩中,首次发现菊石Altudocerassp.、Agathicerascf.vulgatum;河叉岭剖面首次发现牙形刺Neogondolela?sp.;在邦溪农场八队绢云母千枚岩中,第一次分析出以三缝孢子占优势的孢粉组合。据此,笔者认为大岭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除有下石炭统岩关阶地层外,还有二叠纪地层,并可与邻区二叠纪地层对比,并探讨了该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京西坳陷青白口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等研究,结合其岩性特征及沉积结构,细致划分了青白口系沉积相,建立了符合其沉积演化的沉积相模式。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包括下马岭组、龙山组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为陆源碎屑浅海沉积体系,主要为较深水的陆棚相沉积,并且发育了砂质碎屑流;龙山组为陆源碎屑滨岸沉积体系,发育了大套的临滨及前滨砂体,主要受控于波浪和沿岸流的改造;景儿峪组为典型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潮坪,由于古纬度相对变化,沉积环境相对干旱局限且低能,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紫红色泥岩沉积,中部发育大套厚层的碳酸盐岩。由龙山组陆源输入的碎屑物质沉积为主过渡到景儿峪组的内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环境,代表其构造条件和古地理环境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固阳县以东下湿壕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 ,首次在前人划分的下白垩统固阳组 采到瓣腮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植物等大量化石。结合地层沉积组合特征 ,将原固阳组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李三沟组。这一地层层位的厘定和古生物化石的发现 ,对进一步探讨固阳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煤规律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云南麻栗坡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及与之匹配的“越北古陆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研究”中,经实测剖面和填图扫面,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图”的要义比照,测区晚寒武世及相涉延及早奥陶世早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序列宜为:唐家坝组\“大老堡组”\博菜田组。其中,“大老堡组”为新拟建增设单位,也导致相关临叠地层单位现在定义和分割界面的更新。介绍唐家坝组\“大老堡组”界线层型及其层型界面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转换面属性,上、下邻叠岩层联合构成的标志层组合,是融地层学、沉积学为一体“’的优化挟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