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刚  万幼川 《测绘通报》2015,(1):134-136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创新型实验课程建设是遥感系列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创新型实验教学将国际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与遥感实验教学相结合,合理选择遥感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项目内容"遥感专题信息提取"进行实验教学CDIO转化,给学生营造一种近似真实的项目环境,开展工程化、项目式教学改革。通过设置调研构思环节、自主设计环节、开发实现环节、运行应用环节,使学生能系统地经历一个完整项目的整体实践。通过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不仅使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建设对深化遥感系列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GIS课程是集计算机技术、测绘科学、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也是遥感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培养具有"3S"素质的创新型遥感应用人才是遥感专业建设的科学目标。CDIO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遥感专业学生处理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实验教学改革是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总结了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该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以下方面:首先,紧跟专业发展,凝练了实验教学理念,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其次,结合科技进展,建立了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多机制转化,实现了工程应用实验教学CDIO模式转化;最后,通过任务驱动式方法、问题启发式方法、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相结合的方法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推动了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CDIO理念下大地测量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IO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针对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结合大地测量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效果,提出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进行新工科的建设."测绘学概论"作为测绘工程人才的专业启蒙课,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从教学内容模块化、行业实例的加入、思政元素的融入、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引入、实践环节的加入、考核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着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专业概念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工科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以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结合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实践,提出了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通过重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筑牢"以本为本"防线等改革措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的"基础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对我国同类型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部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调查研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遥感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我校遥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多元立体化支持"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结合应用型高校遥感概论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及方法、拓宽教学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应用型高校“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下的农科教学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新农科建设和"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站在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提出的我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人才的重要部署.本文介绍了遥感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并与新农科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相对接,按新农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探索立德树人下的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思政"的遥感课建设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大国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利用国产遥感数据,通过参加ESRI、航天宏图等遥感平台大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全面提升立德树人,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遥感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王涛  于英  李磊  李力 《测绘通报》2022,(S1):116-118
针对新时期遥感图像判绘课程的教学要求,本文系统开展了教学体系设计与建设工作,在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设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了“七个一”工程的论证、设计与建设。教学实践表明,新教学体系可优化课程教学条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图像处理技巧是继2004年"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以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首批通识教育选修课之一。课程组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与改革,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优良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测绘学从早期专注于测量和制图,到当前已发展为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我国工程教育转向新工科建设阶段,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测绘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设计了面向测绘新工科人才培养,以传授客观知识为核心,重塑教师、学生、知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形成贯穿教师设计、学生体验、师生互动的5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笔者所在院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以概念型、规律型、关系型、综合应用型4类知识点开展教学实践。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与提升能力,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闫志刚  孙亚琴 《地理空间信息》2013,11(1):158-159,169,16
根据教学实际,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等方面对研究型教学进行了探索,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测绘工程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  李明峰  蒋辉 《现代测绘》2005,28(3):47-48
基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介绍测绘工程专业地图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赖旭东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4):168-169,174
《激光遥感》课程是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0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面向本科学生提供LiDAR技术的学习和实践。针对教学大纲和LiDAR技术特点,分析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重点,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是继2006年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之后,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面向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开设的首批通开课之一。课程组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与改革,其成果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优良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实训教学质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高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从营造实训环境、加强实训教学队伍建设、开创创新型实训项目、实施实训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高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实践,证明了该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龙其  郭云开  张云菲 《测绘通报》2022,(2):164-167+173
本文首先在当前GIS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学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市场需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等,重组了测绘工程专业的“GIS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应用“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发展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可以满足不同行业GIS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并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组合方式多等优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在巩固理论教学方面有显著优势,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为相关专业的GIS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化遥感产业发展背景下,遥感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以提高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模式识别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遥感专业应用导向的模式识别课程建设思路,从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设计了以提高遥感专业学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案。从教学反馈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模式识别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遥感信息解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