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隙衬里绿泥石发育的砂岩大多属于优质储层,前人将其归功于绿泥石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按照孔隙衬里绿泥石形成的铁质来源,可划分为同沉积黏土膜转化型、富铁镁物质溶蚀再结晶型和转化与直接结晶混合型3种类型。通过国内外富孔隙衬里绿泥石砂岩实例的对比研究表明,孔隙衬里绿泥石可以通过抑制自生石英生长、提高抗压实能力、指示早期碱性溶蚀发育程度和堵塞孔喉等4种方式影响储层性能,且不同成因的孔隙衬里绿泥石对储层性能影响方式不同,同一成因绿泥石在不同成岩阶段的影响方式也不同。中成岩A期以前,转化型孔隙衬里绿泥石通过占据孔喉和提高抗压能力影响储层,而溶蚀结晶型孔隙衬里绿泥石主要指示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的程度;只有砂岩成岩阶段达到中成岩B期以后,孔隙衬里绿泥石对石英生长的抑制作用才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铸体薄片、带有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测试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研究了其成因和成岩过程响应及对砂岩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膜具有里、外两层膜结构,外层膜的形貌和组成是对粒间孔隙及其流体的物质响应,而里层膜是对颗粒溶蚀小孔腔及其流体的成岩过程响应。外层膜生长在粒间孔隙中,绿泥石晶体大,晶形好,垂直颗粒表面聚集成膜;里层膜发育在碎屑颗粒溶蚀小孔腔中,空间狭窄,致使绿泥石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粒间孔隙连通性好,流体组成相近,形成的外层膜化学组成相似;在外层膜对流体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颗粒溶蚀物质难以移出,而粒间孔中富铁、镁质流体也难以进入,引起溶蚀小孔腔中的流体富颗粒特征组分而贫铁、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里层膜;外层膜阻碍长石溶解和里层膜消耗长石溶蚀产生的部分硅质流体,造成粒间孔隙中流体的硅质浓度不足以形成大量石英胶结物,从而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砂岩中自生绿泥有4种产状:颗粒包膜、孔隙衬里、孔隙充填和蜂窝状;3种成因类型:粘土矿物转化、物质的溶蚀结晶和富铁镁外来流体的渗入。时间形成顺序为:颗粒包膜绿泥石→孔隙衬里绿泥石→孔隙充填绿泥石;蜂窝状绿泥石的形成时间取决于外来流体的渗入时期。绿泥石的表面电荷特性受成岩流体pH的控制,并进而影响其产状。绿泥石的分布受铁镁物质的来源、孔隙流体性质、温度、砂岩的成分和结构控制,且不同产状的绿泥石具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颗粒包膜绿泥石主要由沉积环境控制,孔隙衬里绿泥石由砂岩中富含铁镁的岩屑和黑云母等的分布约束,孔隙充填绿泥石受砂岩结构影响;蜂窝状绿泥石取决于外来流体的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川西坳陷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储层样品的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分析,讨论了砂岩中绿泥石环边胶结物的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富SiO2的孔隙流体对初期形成的绿泥石环边胶结物产生溶蚀作用。如果孔隙流体性质呈现适合石英胶结物形成时,当流体渗透过绿泥石环边到达石英碎屑颗粒表面,由于对绿泥石环边的溶蚀作用使得流体中SiO2浓度降低,则不足以形成石英胶结物,从而保护了孔隙空间不被充填。在成岩过程中矿物蚀变成绿泥石发生的"成岩耗水"作用使得地层水减少,地层压力降低,与围岩形成压力差,有利于油气运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5.
在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整体低渗的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发育往往伴随绿泥石的富集。通过薄片观察、X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研究,认为研究区绿泥石呈黏土包膜、孔隙衬里和孔隙充填3种产出状态。黏土包膜为同沉积期铁镁物质絮凝吸附形成,成分复杂。孔隙衬里是绿泥石最主要的产出状态:Ⅰ类孔隙衬里绿泥石在早压实期前后由黏土包膜重结晶形成,单晶呈半自形片状,铁镁质量分数较低,排列杂乱;Ⅱ类孔隙衬里绿泥石在早压实期后由孔隙流体在洁净的颗粒表面结晶而成,单晶呈相对自形六方片状,铁镁质量分数较高,多垂直颗粒表面有序排列。孔隙充填绿泥石可细分为分散片状、书页状和绒球状,与溶蚀作用密切相关,单晶自形程度和铁镁质量分数均最高。黏土包膜绿泥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但有助于衬里绿泥石的形成;孔隙衬里绿泥石难以缓解压实作用,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压溶作用和有效地抑制早期石英加大,其中Ⅰ类孔隙衬里绿泥石由于连续性较好、排列杂乱、结晶较差和晶间孔复杂,对硅质胶结抑制作用明显,而Ⅱ类孔隙衬里绿泥石则相反,对硅质胶结的抑制作用有限;孔隙充填绿泥石仅充填较大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对渗透率影响较小,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孔隙度。现今储层物性更多受控于储层砂岩的原始沉积组构以及相应的压实和溶蚀强度的改造过程,绿泥石的富集对优质储层具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的碱性溶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与富铁绿泥石胶结的关系,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了砂岩的孔隙特征、岩石组分特征及孔隙与岩石组分的关系, 认为绿泥石包膜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有限, 火山物质(火山灰杂基和火山岩岩屑)的碱性溶蚀是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 通过定量计算绿泥石的铁质来源, 认为这种火山物质属于中-基性火山岩, 在早成岩阶段A期7%~11%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 产生了8%的碱性溶蚀粒间孔隙, 同时生成了3%的孔隙衬里绿泥石.绿泥石胶结物的广泛分布只是指示成岩早期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物质溶蚀并产生了可观的碱性溶蚀孔.   相似文献   

7.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深部优质储层孔隙保存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储层品质是其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探究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规律,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研究区优质储层黏土矿物以绿泥石为主,储层物性与绿泥石相对含量正相关性明显。绿泥石膜能够有效抑制石英次生加大,保护原生孔隙,也为次生溶蚀创造了必要的流体活动空间。研究区绿泥石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过渡带,富铁、弱碱性沉积水介质环境;深埋过程中随着半封闭流体体系的形成与超压流体的活动,使沉淀在碎屑颗粒表面富铁黏土质发生重结晶作用,在颗粒表面形成1~3期绿泥石环边,分别为分布于颗粒表面的薄膜绿泥石、垂直于绿泥石包膜生长的叶片状绿泥石以及充填于孔隙中的玫瑰花簇状绿泥石集合体。绿泥石垂向分带性明显,其顶界与超压流体顶界一致。绿泥石的分布与沉积相带、沉积水介质及超压流体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任颖  孙卫  明红霞  张茜  霍磊  曹雷  陈斌 《现代地质》2016,30(5):1124-1133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不同成岩相储层开展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类有效成岩相储层,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及高岭石胶结相,微观孔喉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喉道上;(2)从T2谱分析可知,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孔喉半径均匀,连通性好,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石溶蚀相次之,可动流体饱和度中等,高岭石胶结相孔隙类型单一且小,可动流体饱和度最低;(3)孔喉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及有效孔喉体积是引起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渗透率的大小是影响其饱和度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岭石和伊利石含量的增多对其可动流体赋存具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绿泥石包膜在国内外碎屑岩储集层中常有发现,其对石英次生加大的抑制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绿泥石包膜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其研究成果,包括微观赋存状态、形成时间和机理、控制因素、对石英次生加大的抑制和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等。结果表明:(1)储集层中绿泥石包膜主要偏富铁,具连续生长的双层结构,符合“Ostwald”熟化过程,始于早期富铁黏土包膜,早成岩期转化为平行或斜切颗粒表面的内层包膜,逐渐向外生长为垂直颗粒表面的孔隙衬里绿泥石,并可在埋藏成岩过程持续生长;(2)富含铁镁矿物的火山物质(火山岩岩屑和火山灰)及暗色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等)是形成绿泥石包膜的主要物质来源,并主要富集在三角洲入海(湖)的高能水动力相带,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中,烃类充注影响孔隙衬里绿泥石的生长形态;(3)中低温环境绿泥石包膜明显抑制石英次生加大的生长,高温环境抑制效果减弱;(4)绿泥石包膜的发育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护,但易降低孔隙喉道的连通性。最后指出了绿泥石包膜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绿泥石包膜在国内外碎屑岩储集层中常有发现,其对石英次生加大的抑制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绿泥石包膜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其研究成果,包括微观赋存状态、形成时间和机理、控制因素、对石英次生加大的抑制和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等。结果表明:(1)储集层中绿泥石包膜主要偏富铁,具连续生长的双层结构,符合"Ostwald"熟化过程,始于早期富铁黏土包膜,早成岩期转化为平行或斜切颗粒表面的内层包膜,逐渐向外生长为垂直颗粒表面的孔隙衬里绿泥石,并可在埋藏成岩过程持续生长;(2)富含铁镁矿物的火山物质(火山岩岩屑和火山灰)及暗色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等)是形成绿泥石包膜的主要物质来源,并主要富集在三角洲入海(湖)的高能水动力相带,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中,烃类充注影响孔隙衬里绿泥石的生长形态;(3)中低温环境绿泥石包膜明显抑制石英次生加大的生长,高温环境抑制效果减弱;(4)绿泥石包膜的发育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护,但易降低孔隙喉道的连通性。最后指出了绿泥石包膜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并进一步决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布。川西南上三叠统砂岩储层整体孔隙度小于6%,基质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属于典型致密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表明,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综合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确定各成岩事件和成岩矿物形成相对顺序:压实作用→第Ⅰ期裂缝→第Ⅰ期伊利石胶结→第Ⅰ期石英加大→第Ⅰ期方解石胶结→第Ⅱ期石英加大、硅质充填→长石、岩屑溶蚀→绿泥石胶结或者伊利石胶结→第Ⅱ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作用→第Ⅱ期破裂作用→第Ⅲ期石英加大、硅质充填→第Ⅲ期碳酸盐胶结→碳酸盐交代长石和石英→第Ⅲ期构造破碎→晚期方解石和石英胶结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及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砂岩储层目前已达到中成岩A2期至B期,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造成孔隙度损失约27.5%,硅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仅损失孔隙度约5.3%。  相似文献   

12.
在西湖凹陷花港组低渗储层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发育伴随绿泥石和硅质胶结的同时富集,这与绿泥石抑制硅质胶结的观点存在矛盾.综合利用X衍射、铸体薄片、包裹体测试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资料,以绿泥石分类及其成因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粒度储层绿泥石和硅质胶结分布规律,结合地层条件和储层质量演化,分析绿泥石对硅质胶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发育孔隙衬里和孔隙充填两种产状,孔隙衬里绿泥石由早期黏土薄膜重结晶或直接由孔隙流体结晶而成,孔隙充填绿泥石受控于火山碎屑和长石溶蚀;绿泥石和硅质胶结均在物性较好的粗粒储层中富集;浅埋低地温阶段,孔隙衬里绿泥石有效抑制硅质胶结,仅在绿泥石不连续或颗粒破裂处发育孤立柱状石英晶体,深埋高地温阶段,难以有效抑制硅质胶结,多发育石英加大边;粗粒储层比细粒和砂质砾岩及泥砾岩储层孔隙发育,为石英加大边提供必要的生长空间,导致绿泥石相对含量更高的粗粒储层中硅质胶结也更发育.   相似文献   

13.
使用西湖凹陷某构造的常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分析资料,利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研究了西湖凹陷某构造低渗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粒间溶蚀孔是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2)机械压实作用是储层低渗的主要因素,导致原始孔隙度损失达65%,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溶蚀孔隙一定程度上使储层物性变好。(3)研究区处于中成岩阶段A2期和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演化序列为: ①脆性颗粒破碎,塑性颗粒变形,局部绿泥石衬边胶结; ②部分长石及岩屑早期溶解,早期石英次生加大; ③碳酸盐胶结并交代石英、长石等,石英颗粒发生溶蚀作用; ④碳酸盐、长石、岩屑等矿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石英次生加大; ⑤晚期铁方解石少量胶结、交代。该研究成果可为西湖凹陷低渗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黄河口凹陷研究区玄武岩喷发对相关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从粘土矿物、沸石及微量元素分析入手,明确莱北斜坡带古近系不同层位孔隙流体性质变化,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受小规模玄武岩喷发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碱性水介质影响,砂岩中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岩胶结普遍,碎屑颗粒表面发育白云石膜,见石英溶蚀现象;东三段三角洲砂岩储层受沙一段暗色泥岩中析出的卤水及陆源淡水输入影响,叠加后期富铁镁质孔隙水混合影响,成岩作用以弱碱性水介质条件下沸石溶解、粘土矿物转化与钠长石化为主;东一段和东二段沉积时期玄武岩广泛发育,不稳定富铁镁矿物的强烈水解,导致孔隙流体富含铁镁质,以低硅沸石的沉淀与溶蚀为特色。与玄武岩喷发相关的局部沸石沉淀与溶解以及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工字型”构架对东营组砂岩孔隙的保存有利;而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碱性水介质下形成的栉壳状白云石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碱性水介质下的石英溶蚀现象普遍,有利于其砂岩孔隙的保存。  相似文献   

15.
碱性成岩作用是总体以碱性地层水的活动为背景所形成的、以石英溶解以及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的存在为主要特征的成岩作用类型。通过调研,归纳总结碱性流体产生的情况。通过对巴麦地区巴开8井东河砂岩成岩作用的分析,确定石英溶蚀作用在成岩序列中的发生顺序;通过包裹体分析确定其发生的深度,进行不同的砂岩样品的溶蚀试验分析,确定石英溶蚀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溶蚀率、离子变化以及溶蚀孔隙的变化规律。根据对研究样品成岩作用的分析以及胶结物产状和包裹体温度的分析,可以对其成岩序列进行确定,成岩序列为压实作用-粘土包壳-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胶结-石英溶蚀-方解石溶蚀-长石溶蚀。根据胶结物的产状分析,石英次生加大早于方解石胶结,表明酸性流体早于碱性流体对储层产生作用。根据两种胶结物中包裹体温度平均为93.6℃和106.9℃分析,石英次生加大在埋深2 450 m左右发生,而方解石胶结在埋深2 900 m时发育,表明地层流体已经转变为碱性。现今地层埋深4 900~5 000 m,在对其地层水分析中,地层水呈弱碱性的特征。地层水的样品分析中,主要的阳离子有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主要的阴离子是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PH值分别为7.5和8,为弱碱性。由此可以分析出,地层埋深在2 900~4 900 m时,该地区的流体环境至少曾经出现过一次碱性流体环境,石英颗粒的溶蚀则主要发生在碱性流体出现时期,即埋深在2 900~4 900 m。根据研究样品的地层水的离子组成,配成主要的石英溶蚀反应溶液,并根据其发生石英溶蚀的深度,设定了石英溶蚀模拟的条件,五个不同的温压条件分别是:110℃30 MPa、125℃35 MPa、140℃40 MPa、155℃45 MPa、170℃50 MPa。使用饱和的Na HCO3溶液进行溶蚀实验,每组样品进行120 h,溶蚀仪器为XYD-1型水-岩反应速度测定仪,溶蚀溶液的流速为2 mL/min。对样品的溶蚀前质量称重对比,其中细粒石英砂岩的溶蚀率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都比中粒石英砂岩和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的溶蚀率高:相同粒度的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的溶蚀率为110~155℃,均大于中粒石英砂岩,在170℃时则小于中粒岩屑石英上砂岩。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Si2+以及K+、Ca2+、Fe2+、Mg2+、Al3+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Si离子的变化最大,其单独的溶蚀量为其他离子溶蚀量总量的3~6倍。可见,其中主要为石英的溶蚀贡献的Si离子,样品分析中从大到小依次为细粒石英砂岩、中粒石英砂岩以及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孔隙呈蜂窝状和针孔状分布在石英颗粒的晶面上,溶蚀程度大的石英颗粒有的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但是方解石胶结物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仍然以胶结物的形态存在,同时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大,反应流体中方解石达到饱和会结晶析出方解石晶体。  相似文献   

16.
储层的成岩特征研究主要是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等进行刻画和研究,研究清楚储层的成岩演化程度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为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做准备。储层原始孔隙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受沉积因素控制,但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储层的储集空间受到成岩作用的改造。成岩作用既可促进次生孔隙的发育,又可破坏原生孔隙,使原生孔隙的结构和分布规律发生变化。胶结作用是指在温度和压力升高的条件下,孔隙水中过饱和的溶解组分发生沉淀,将碎屑沉积物胶结成岩。据薄片鉴定结果统计,研究区长8段胶结物主要有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少量的硅质胶结,其中自生黏土矿物胶结物主要有主要为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次之,伊蒙混层最少,黏土矿物胶结作用普遍存在。这些黏土矿物有的充填颗粒间或颗粒中的孔隙、甚至形成自形的晶体,有的形成颗粒的包膜、对砂岩的储集性能有很大的影响。1)绿泥石胶结:绿泥石是最常见的黏土胶结物,主要有非包膜状的孔隙充填物和绿泥石环边胶结(绿泥石包膜)两种形态。研究区内绿泥石胶结主要以绿泥石环边形式产出,体积分数一般为2%~5%。绿泥石在研究区普遍发育:在薄片下见呈纤维状垂直颗粒生长,形成颗粒包壳;在扫描电镜下多见以环边形式包裹在颗粒表面,呈叶片状垂直颗粒生长。从其产状来看,它形成时间较早,可能形成于早成岩A亚期;它在沉积物颗粒接触处消失,表明形成在沉积物被压实之后不久;同时见自生绿泥石产出于形成时间较晚的自生石英晶体上,说明研究区内绿泥石形成时限长,从成岩早期到成岩中晚期均有发育。在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砂岩中普遍可见绿泥石包膜的存在,包膜厚度较薄,为1~3μm,其形成与砂岩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中黑云母、岩浆岩岩屑较丰富有关,这些物质为绿泥石胶结物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非包膜状的孔隙充填绿泥石主要起填隙的作用,对孔隙起破坏性的作用,但这种类型的绿泥石在研究层段中较少出现。交代矿物或颗粒的绿泥石表现为交代黑云母和岩屑,对孔隙的影响较小。2)伊利石胶结:姬塬油田8油层组砂岩中填隙物伊利石主要以孔隙衬边和孔隙充填等多种形式出现。孔隙衬边伊利石垂直颗粒表面生长,主要以II型弯曲片状、鳞片状集合体出现,边缘多丝缕化,局部见少量纤维状或丝发状晶形,由早期蒙脱石经伊/蒙混层演变而来。伊利石晶间微孔隙发育良好,继续向孔隙空间的生长则形成搭桥式充填,这时虽然保持有良好的晶间孔隙,但孔隙间的连通性变差,砂岩渗透率降低。3)高岭石胶结: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砂岩中高岭石胶结物较少,主要以孔隙充填和孔隙衬边等形式出现。在普通薄片中高倍镜下,自生高岭石表现为雾状或树枝状的外形;在扫描电镜下,自生高岭石多呈书页状、蠕虫状集合体赋存在原生粒间孔或次生溶蚀孔中,造成孔隙堵塞。虽然其集合体中含大量的晶间微孔,但对砂岩孔渗的总体提高并未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曲希玉  刘珍  高媛  陈修  于强 《沉积学报》2015,33(4):786-794
以大牛地气田含绿泥石胶结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绿泥石包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大牛地气田的绿泥石包壳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厚10~20 μm,由原生粒间孔的边缘向中心晶形渐好,颗粒渐大.据铁质来源绿泥石包壳可分为原地和异地成因,原地成因由先体黏土矿物和岩屑溶解未排出的富铁流体生成,一般以混层黏土和晶体较小的包壳形式存在;异地成因是富铁矿物及岩屑溶蚀、溶解形成的富铁流体通过河流异地絮凝沉淀生成,结晶充分、晶形好.绿泥石包壳的储层保护机理为:①抑制石英次生加大;②增加矿物颗粒间抗压实强度,抑制压溶作用;③抑制碳酸盐胶结,促进溶蚀作用.大牛地气田的绿泥石包壳主要发育于盒一段(63%)和山二段,当其含量在15%以下时,孔隙度随绿泥石含量的增高呈线性递增.绿泥石包壳可作为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辫状河道)等强水动力条件的微观相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含油气砂岩中粒间孔隙是原生孔隙还是次生孔隙的认识仍不一致,而对星点状方解石胶结与溶解的识别能够有效地查明粒间孔隙的类型。文章通过铸体薄片细致地观察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中的微观现象,以成岩环境演化和成岩序列分析为主线,重视方解石胶结物的赋存状态与物质来源和溶蚀流体来源的配置关系,精细解剖微观现象,从而弄清楚星点状方解石的成因,进而查明砂岩的粒间孔隙类型和储集空间类型。结果表明,粒间孔隙中的星点状方解石是成岩早期浸染状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残余,溶蚀流体为成岩中期的有机酸流体,溶蚀类型为一致性溶解,形成的粒间孔隙为次生孔隙。鉴于此,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的储集空间由次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内孔隙(长石、岩屑、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孔隙)组成。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等多重手段,对阜东斜坡区齐古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赋存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油气藏寻找以及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齐古组储层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在镜下呈现3种赋存状态:衬垫式、薄膜式和充填式,以衬垫式为主,相对应的储层物性较好;自生绿泥石为富铁绿泥石,凝灰质岩屑以及长石类矿物的溶蚀、黏土矿物之间的转化以及河流溶解的Fe所形成的絮状沉淀都为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粒径大的砂岩储层中流体流动性相对较好,有利于形成绿泥石大量发育的碱性环境;齐古组绿泥石的赋存状态一致,其含量不同对储层储集性能及敏感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分析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双山地区太原组孔隙组合特征,结合其成岩作用特征划分成岩相类型,在单井单砂层内展开单点分析,再对其平面展布趋势进行宏观对比分析,进而对比不同类型成岩相在横向上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双山地区太原组成岩—孔隙组合类型主要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硅质胶结+溶蚀孔隙相、Ⅱ类混合胶结+溶蚀孔隙相和Ⅲ类混合胶结致密相;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成岩作用表现为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Ⅰ类成岩相的分布范围较为局限,Ⅱ类成岩相集中在地区中部,相对较差的Ⅲ类主要分布在地区周边分流间湾和河漫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