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取得相对人土地权利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世界各国的土地征用制度无一例外的规定了土地征用的先行前提是公共利益的潜在需要,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福利的增长,但“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本身是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主体所处的利益立场不同,对其  相似文献   

2.
浅谈美国土地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有效使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征用在美国法学上被称为“最高土地权”的行使,在英国被称为“强制收买”,在法国、德国被称为“土地征收”,在日本被称为“土地利用”或“土地收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被称为“官地回收”。土地征用制度的基础是对私人财产权的正当剥夺。在现代社会,国家因公共利益在宪法授权的范围内不论个人是否同意,  相似文献   

3.
宪法修正案将征地制度区分为土地征用和土地征收,但是,没有对土地征用的适用情况和程序做出规定,使其缺乏可操作性,故需要重新构建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用的情况应该有两种:一是公共利益的需要,二是紧急状态。只要具备其中一种情况,就可适用土地征用。另外,这两种情况应该适用两种不同的征用程序。  相似文献   

4.
答疑解惑     
<正>读者询问:如何区分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二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咨询台为您答复: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依据公共利益的理由强制取得民事主体财产使用权的行为;土地征收指国家依据公共利益的理由,强制取得民事主体所有权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地征用机制缺陷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新波 《国土资源》2003,(12):34-37
农地征用制度改革是当前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热点,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清和补偿机制不完善又是其核心问题。笔者将从理论上就这两个问题对现行土地征用机制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完善当前的农地征用制度。 “公共利益”界定与“非公共 利益”对农地发展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收补偿原则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征收内涵的重新界定: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颁布之前.在涉及土地征收时,不论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也不论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立法上和学界的论述上一概以土地征用来称之,对土地征用、土地征收并不作区分:修正案颁布之后,我国宪法正式对土地的征收、征用做出了区分。该修正案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之名,行谋取商业利益之实,滥用土地征收征用权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中"公共利益"概念不准确,缺乏权威界定造成的。因此,大力推进"公共利益"的立法界定不乏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中第十条第三款从原来的“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由此可见,国家征地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共利益”一  相似文献   

9.
征地机构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是依据《土地管理法》“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而建立的,是代表政府进行统一征用土地的职能部门。土地征用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强制性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并给予合理补偿安置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4日公布施行并生效的<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配套的土地法规也应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改.  相似文献   

11.
2004年3月14日公布实施的《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直接导致了相应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亟须修改,并将对完善我国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一、“征收”和“征用”集体土地的含义我国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从形式上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单一的“征用”阶段到“征收”与“征用”并用阶段。在以往的法律法规中,一般均将“征地”统称为“征用”。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共利益"是政府征地合法性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公共利益"是多元主体的价值判断,主体利益立场的不同,对其内涵和外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界定,从而引发征地各方的矛盾。我国的征地制度显得较为粗略和原则化,特别是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面,规定得不甚明确,严重损害了原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利益,滋生了行政腐败,破坏了社会秩序。而借着这个法律漏洞,以"公共利益"之名违法开发利用土地的案件也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中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青 《国土资源》2004,(1):50-5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逐渐紧张,土地利用中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日益增多,同时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当公共利益需要利用特定土地时,这种无弹性需求往往无法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实现,唯有通过强制措施使这类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建立了土地征用制度。现在世界各国(地区)都在其相关法律中制定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已摆上国土资源部门的议事日程。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和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同志就“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这个话题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沿用“上地征用” 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土地征购”的概念,认为国家对公益性非盈利类项目建设需要使用集体上地时应采用上地征用方式取得,而对公益性经营用地和非公益性经营用地则应采用土地征购的方式取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不管是出于限制征地权范围目的;还是解决农民在土地征用中得到的补偿偏低问题,在沿用“土地征用” 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各国关于土地征用的普遍规定是,在政府因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征地的情况下,产权人必须为大局作出让步,但是政府必须提出需要征地的足够理由及给予不低于市场价格的足够补偿。  相似文献   

17.
收购储备土地的抵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收购储备是指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促进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城市的均衡发展、调控土地市场的平稳运行,政府授权或委托专门机构,依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特定范围内的土地,依法通过土地征用、土地使用权收回、土地购买等方式强制取得并对相关土地权利人进行公平补偿后,对取得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开发、整理和储备,以便由政府划拨给公益事业单位使用或予以集中出让的行政行为。土地收  相似文献   

18.
征地补偿标准一直是行政主管部门、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都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都没有明确补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从土地权利变迁谈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权利的变迁涉及太多人的利益,土地征用制度的合理安排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地发展权作为一种具有物权性质的财产权的创设,对合理用地和解决征地进程中引发的纠纷,会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地城市流转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和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现阶段城市增量土地的唯一来源,是在城乡接合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向城市建设用地的流转。土地的供给是一切国计民生的基础。为了保障经济建设必要的土地增量供给,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中有明确的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