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焦青  张鸿旭  宋光甫  荆燕  范国胜 《地震》2007,27(1):77-84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 震前新疆独山子台横向位移测量仪(GDW)记录到了较大变化。 根据独山子台记录到的断层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内其他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① 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现今活动是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 其断层垂直向活动速率为0.12 mm/a, 水平向活动速率为0.25 mm/a。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横向位移观测结果显示断层右旋滑动速率增强, 其日平均速率达1.79 mm/d, 是正常日平均活动速率的12.8倍。 ② 独山子台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 对独山子台300 km范围内的MS≥5.0地震, 震前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显示; 对1000 km范围内的MS≥7.5地震, 亦有孕震过程显示。 ③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后约15分钟, 独山子台的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测量仪先后记录到了同震变化, 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测量仪具有高精度、 宽量程、 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2018年鲜水河断裂基线、蠕变资料,将场地缩放到统一尺度,分析不同资料反映的断裂活动特征,探讨断层活动与周边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跨断层近场水平形变资料表明鲜水河断裂活动具有明显分段性,按照断层活动速率大致分为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与地质上分段方式有一定差异;(2)跨断层近场水平形变资料能不同程度显示出偏离正常背景的活动变化,捕捉到附近中强地震前兆信息和震后调整变化,为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重要参考;(3)基线和蠕变反映的断层活动存在差异,基线活动明显高于蠕变,基线走滑速率为0.30~2.05 mm/a,张压速率为0.47~1.21 mm/a,蠕变走滑速率为0.14~0.62 mm/a,张压速率为0.12~0.29 mm/a;(4)蠕变和基线均显示研究区内的鲜水河断裂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北西段和中段活动强于南东段,基线资料显示2017年芦山MS7.0地震后张压活动总体加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性.鲜水河断裂带分段活动现象显著,以道孚县为界,以北的炉霍、道孚断层走滑量相对较大且活动方式稳定,显示张性和左行走滑;以南的乾宁、折多塘断层活动微弱,走滑量小,且滑动状态复杂,其中,乾宁断层为压性和左行走滑,折多塘断层为微弱的右行走滑.这种分段活动特征可能与断层几何及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次级块体的差异运动有关.(2)不同时期断层走滑方式存在交替性.鲜水河断裂带虽以左行走滑为主,但在汶川地震前一些断层段出现过逆向走滑现象.汶川地震前2年,炉霍、道孚断层左行走滑减弱,乾宁、折多塘断层在2007年出现过逆向走滑,至2009年底,逆向走滑区域保持扩展态势.(3)不同测点间距得到的断层错动速率和变形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段落和跨距宽度的走滑速率有所不同:测点间距18.7~65.1 m的蠕滑速率为0.01~0.78 mm/a;测点间距72~288 m的短基线测量为0.02~2.46 mm/a,点距十几至几十公里的GPS观测为6~11 mm/a;地质滑动速率5~15 mm/a.随测点间距的增加,平行断层的位移速率按对数函数增长,视剪应变率按幂函数衰减.我们推测,大间距测点的数据中既包含了跨断层的错动,也包含了断层两侧块体的分布变形;现今的断层形变测量与地质调查之间的差异,说明断层错动速率在时间上不是常数.  相似文献   

4.
GPS揭示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及滑动亏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北地区2009—2014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深部滑动速率、断层闭锁程度分布、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分布及地震矩积累率,结合地表应变率分布,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深、浅部形变、应变特征以及华北地区的地壳形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中南段的北端主要为右旋走滑特性,南端则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拉张性运动,断层滑动速率在0.9mm·a~(-1)至1.2mm·a~(-1),且沿断层走向由北至南逐次增大.断层闭锁程度分布沿走向分布不均一,断层闭锁深度由最北端的27km增加到中段的32km,至最南端变为5km,断层闭锁最深处与1668年郯城MS8.5震中位置相对应.断层滑动亏损速率沿走向由0.9mm·a~(-1)增加到1.2mm·a~(-1),沿倾向由地表至深部逐渐减小为0mm·a~(-1).地震矩积累率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郯城附近较大,而地表对应区域为第二应不变分量的低值区.华北地区地壳变形以块体运动为主,块体内部应变及断层闭锁产生的负位错效应次之;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形变沿走向呈条带状分布,形变宽度单侧小于50km,形变量不超过1mm·a~(-1),且上盘形变略大于下盘.  相似文献   

5.
利用连续GNSS基线结果,通过计算断层位移的水平拉张运动和走滑运动速率,对博阿断裂东西两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博阿断裂西段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8 mm/a,聚合速率约为0.5mm/a;博阿断裂东段同样为压扭性活动断层,其右旋走滑速度约为1.1 mm/a,其水平聚合速率约为2.7 mm/a。  相似文献   

6.
独山子-安集海断裂单基线双分量斜跨断层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与断层走向斜交的、可以同时观测到垂直和水平距离变化的单基线跨断层观测仪器组对北天山地区的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合独山子—安集海断裂10多年来的观测数据,求取了该断裂在无震蠕滑状态下10a来的运动特征和滑动速率,得到: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的现今运动性质为逆冲左旋运动,断层垂直运动的速率为0.1056mm/a,水平左旋滑动速率为0.0123mm/a,断层以倾向运动为主,反映出该地区地壳变形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M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G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到龙门山断裂带沿大约N105°E方向的缩短速率约为11mm/yr,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为1.1mm/yr,断裂带处于强闭合状态.四川盆地沿大约N107°E方向有少量的压缩变形,而沿SW方向有少量的拉张变形.  相似文献   

8.
传统断层自主剖分技术进行地震断层滑动对地质形变的测绘研究时,未考虑走滑位移量、倾滑位移量和张开位移量对地质形变测绘研究的影响,无法对差异断层转动角下的地质形变情况实施有效测绘,提出基于矩形位错模型的地质形变的测绘研究方法,采用矩形断层位错模型通过点源位错公式,获取地震断层滑动时地质形变的走滑位移量、倾滑位移量和张开位移量;基于地震矩形断层三维滑动对地表产生的位移进行测绘时,获取各位移量同地面形成的三维位移场,采用二维高斯-勒让德求积计算断层三维位移场转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实现地质形变的测绘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对不同矩形断层转动角下的地质变形情况进行准确测绘,实际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首都圈跨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方式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建玲  张晶  王辉  方颖 《地震》2011,31(4):77-85
本文深入分析了首都圈10个跨断层形变场地的流动观测资料, 计算了断层水平滑动量。 结果表明, 首都圈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非常复杂。 其中: NW走向的施庄断裂左旋滑动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在观测期内左旋滑动速率约为0.08 mm/a; NW走向的墙子路断裂观测期内以左旋滑动为主, 但水平滑动量较施庄断裂小; NE走向的断层在观测期内的活动方式多以左旋滑动为主, 水平滑动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 在对断层活动观测结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平面弹性有限元模型对首都圈的断层活动进行了模拟研究, 认为该地区主要受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左旋剪切的控制, 且不同走向活动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实测工作基础上, 对香山北缘活动断裂带东段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活动强度分时、 分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断裂带东段自晚更新世以来, 总体水平活动强度不大: 晚更新世早—中期水平位移速率为1.44 mm/a, 晚期水平位移速率为0.53 mm/a, 全新世水平位移速率为1.01 mm/a. 该断裂带左旋走滑强度在走向上具有不均一性, 而且其活动强度的最大部位(活动中心)随时间向东发生迁移, 碱沟—刘岗井次级断层是现今活动强度最大的次级断层.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断层现今活动速率与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兆宏  范燕 《地震地质》1999,21(1):69-76
系统分析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平均速率,研究了断层活动年变率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断层活动水平较低,平均速率为0.17mm/a;山西—延怀地区断层活动水平高于华北地区平均水平;山西带及郯庐带北端活动速率呈上升趋势,这与现今及近期的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强烈地震发生前,存在大范围断层活动平均速率的增加;大范围断层活动方式的转折,可能是地震活动分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浅层人工地震和高密度电法两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结合探槽剖面结果对独山子—安集海断裂位于独山子区南侧的隐伏段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独山子—安集海断裂隐伏段总体走向近东西,它是由多条南倾和北倾的逆断层组成,断裂带宽度100~160m,错断了全新世砾石层。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analyze 3-dimension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risk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we inverted for dynamic fault locking and slip deficit rate of the fault using the GPS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1999-2007 and 2013-2017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calculated annual vertical change rate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using the cross-fault leveling data during 1980-2017 locating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The GPS invers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1999-2007,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is tightly locked, the middle segment is less locked, and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is basically in creeping state. In 2013-2017,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is obviously weekly locked, in which only a patch between Daofu-Bamei is locked, and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is still mostly in creeping state, in which only a patch at southeastern Luhuo is slightly locked from surface to 10km depth. The cross-fault leveling data show that annual vertical change rate of the Zhuwo, Gelou, Xuxu and Goupu sites on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is larger, which means vertical movement is relatively active, and annual vertical change rate of the Longdengba, Laoqianning, and Zheduotang sites on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is small, which means the fault is locked, and the vertical movement changes little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ombining with the 3-dimension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seismic activity and Coulomb stress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we consider the seismic risk of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is larger,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educed the far-field sinistral movement and the fault slip deficit rate, which may reduce the stress and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 and relieve the seismic risk of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TheShanxifaultzoneisoneofthemajorseismiczonesinNorthChinaandmanymoderateandsmallearthquakeshaveoccurredthere (WangXiuwen ,1995 ) .TheM6 1Datongearthquakewhichoccurredatthenorthernendofthefaultin 1989isoneofthem (YangGuohuaetal.,1994 ) .Inordertomakeearthquakepredictionsandtostud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eismicityandfaultactivityofthefault,theSeismologicalBureauofShanxiProvinceestablishedaGPSmonitoringnetworkalongthefaultfromthesouthtothenorthin 1995 .Now ,thereisalarge…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ince the1970s have shown that the sub_longitudinal Jinshajiang andHonghe(Red River)fault zones constitutethe western boundary of“Rhombic Sichuan_Yunnan Block”onthe Sichuan_Tibet border and display mainly dextral sh…  相似文献   

16.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杜雪松  万永魁 《地震》2019,39(1):39-47
唐山地震台多条短基线测线自2012年以来出现的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经核实,潜在干扰因素为观测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为定量分析建筑施工对趋势转折现象和年变消失现象的影响,本文基于多年跨断层数据,利用二维线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对断层运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会造成断层水平张性运动趋势的转缓,且在时间上与观测异常现象匹配,但不会导致由张性转为压性的运动;同时,建筑施工会造成跨断层基线年变振幅减小,但不会引起年变消失。唐山台基线的短期快速变化和年变消失的异常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应力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2017年GPS水平速度场和1990—2018年跨断层短水准资料, 分析西昌地区现今三维地壳活动及主要断裂的活动性。 结果表明: 在西昌地区, GPS水平运动场及应变场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 E向运动速率由北部的平均约8 mm/a减小到南部的平均约4 mm/a; S向运动以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为界, 西侧点位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东侧的点位。 相对华南地块的水平形变场也显示西昌地区水平运动的差异性。 主应变场在西昌地区以SW—NE向拉张和NW—SE向挤压为主。 大凉山次级块体东侧的张应变和压应变均大于西侧; 最大剪应变率在此次级块体以条带形式展布, 条带上的最大剪应变率大于东、 西两侧; GPS水平运动速率和变形宽度相比1999—2007年资料得到的结果大, 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处于剪切应变积累阶段, 闭锁程度有所提高。 跨断层水准资料显示, 该断裂存在新的活动迹象, 应力持续积累。 综合分析两种资料结果, 推测区域地震危险性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北段(甘肃境内)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断层特性、断层几何学、形变图象及一些特殊走滑运动地貌等问题。根据第四纪后期不同时代的地貌单元被水平左旋错移的幅度,结合C~(14)年代测定,求出5个不同时代至今的平均滑动速率,并分析了断层活动的一些时空特点。文章还探讨了古地震现象,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及地震危险性,较详细地研究了新发现的芦草沟古地震形变带。  相似文献   

19.
方颖  江在森  顾国华 《地震研究》2007,30(2):152-156
介绍了用GPS连续观测资料反演断层运动的方法——网络滤波方法。用此方法探讨了华北地块边界带运动特征,并与发生在边界带附近和地块内部的地震活动及周边强震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初步结论:郯庐大断裂和山西断陷盆地带的滑动量为1mm左右,整体活动水平有减弱的趋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滑动量为0.5mm左右,活动性逐渐增强;秦岭—大别山断裂内滑动量为0.5mm左右,活动性逐渐减弱。在2002年底至2003年底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华北地块边界带的滑动速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同时,各边界带(秦岭—大别山断裂除外)的地震活动水平在2003年底达到高峰,说明边界带滑动速率急剧变化的结果导致边界带附近地震活动水平的加剧。另外,边界带滑动的特点表明了华北地块构造运动的整体性,推断华北地块的地壳运动可能与来自地球深部的地幔对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