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2.
总结章薇教授运用少阳筋结治疗郁病的经验。章教授认为郁病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少阳经气不通,结聚于足少阳经循行区域呈长条状或点状分布,按之有酸胀感,触之如琴弦,则为筋结。治疗采用火针为主的“温通”法以温通解结,并注重对患者情绪的疏导,揣穴治神,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口服免疫药物后中国对虾某些血淋巴因子的测定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于1991年4-9月,以海捕中国对虾亲虾及养殖中国对虾为材料,运用单向免疫扩散(SRID)方法测定对虾血淋巴免疫因子,并采用经改进后的Horowitz等人的方法测定对虾体内的酚氧化酶(PO)活性,目的在于运用该两种方法对口服不同免疫药物的养殖对虾的血淋巴免疫因子及PO活力进行测定。对亲虾和养殖对虾口服不同免疫药物前后的测定结果表明,几种情况下的对虾血淋巴中均存在类似IgM的因子,血细胞中存在酚氧化  相似文献   

4.
介绍朱佳教授运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经验。朱教授认为感染后咳嗽常因风邪恋肺,肺气不宣而致,以咳嗽、咽痒或咳少量黏痰为主症,其中有部分患者因素体肺气不足,致使风邪留恋不去,或因正气抗邪消耗过多致正虚而复感风邪,邪盛正衰,阴阳失衡,患者多表现为易复外感、咽干疼痛、咳嗽缠绵、疲乏少力等次症,因其反复难愈,将其归为“正虚邪恋证”,并以“平补阴阳,固护正气”为基本原则,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临证加减,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边天羽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边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因为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关键病机在于气血瘀滞;临床治以疏肝清热,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解;运用逍遥散化裁的疏肝活血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清·陆廷珍《六因条辨》之黄连温胆汤,虽成方较晚,因其所治病证切合痰湿郁热的病机特点,为现今临床常用方剂。本文通过追溯黄连温胆汤之源头,阐述《六因条辨》中陆氏对该方的运用,剖析其组方配伍特点,对临床广泛运用黄连温胆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6种不同种类或不同生长海域的马尾藻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然后与海带和紫菜比较,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马尾藻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褐藻淀粉、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优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合理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为80~88之间,远高于海带和紫菜,其余成分与海带、紫菜接近,可作为保健食品和药物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门诊医案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医案121则,提取其方药信息,并基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和IBM SPSS Statistic 22.0软件建立方-证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核心网络药物及药对,建立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数学模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199首,涉及中药76味,累计用药频数2677次。高频药物共26味,排前5位的是海螵蛸、砂仁、生姜、厚朴、白蔻仁;药物功效以化湿、理气、补虚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甘味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肺、胃经。聚类分析提取到2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味中药药对14对,3味中药药组3组,其中生姜、桂枝尖与其他药物关联性最高。结论:扶阳流派辨治脾胃虚寒型胃痛,临证常以扶正补虚为本,温通中上焦为要,如温阳佐以理气,或燥湿化痰以温阳行气,或理气和中以温阳止痛,或纳气补虚以温阳化阴。  相似文献   

9.
介绍周洁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周教授临床常运用僵蚕、蝉蜕、蜂房、地龙、全蝎等虫类药,认为其具有祛邪引经和活血通络的功能,能够破血消癥、祛毒散结,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虫类药善于攻伐走窜,药性峻猛深入,虽攻毒散结效果显著,但或有毒性、或损伤气血、或中伤胃气,故使用应更加谨慎。因此,周教授在运用虫类药的同时注重配伍调养气血、顾护脾胃之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孟河四家医集》中筛选费伯雄、费绳甫治疗慢性咳喘的医案,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进行药物关联分析,采用词频分析法对特色用药进行研究。结果:纳入54首处方,涉及121味中药,高频药物23味,药性以寒、温偏多,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以肺、胃、脾、肾经居多,治疗慢性咳喘的核心处方为苦杏仁、炙麻黄、浙贝母、黄芩、前胡、炙紫菀、紫苏子、莱菔子。词频分析显示,寒证在核心处方基础上加细辛、五味子等治疗,热证用桑白皮、天竺黄、鱼腥草等治疗,虚证根据不同脏腑之虚治疗,重视调理脾胃,瘀证用丹参、银杏叶、水红花子、矮地茶、川芎、地龙等治疗。结论: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以肺虚痰伏为基本病机,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治疗大法,注重寒、热、虚、瘀的不同,用药寒温并用、散中寓收,体现了其醇正和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青教授运用四法治疗火证的经验。李教授基于对病理之火的认识,根据病机不同,针对实火和虚火,具体提出苦寒直折、以水治火、以土治火、以火治火四大治法,或苦寒、或滋阴、或培土、或温肾,因势利导、相机行事,临证口糜、汗证、心悸、不寐、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等内生虚火者均可从之,有一定的临床借鉴价值。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膝痹用药的规律,分析其治疗膝痹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膝痹”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全区搜索,将所得82条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对所载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常用组合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结果:所载高频药物中以活血、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之品为主,主要集中在祛风湿、理气血及补虚类,其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肾三脏,性属温热药物(微温、温、热、大热)达62.5%,甘、辛、苦三味较高,药物配伍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类为主,兼有理气燥湿、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等药物的配伍,共奏邪去痹除之效。结论:依数据分析,中医药治疗膝痹病以理气血及补虚类药物为主,结合临床辨证辅以祛风除湿之品论治。  相似文献   

13.
介绍谈珍瑜教授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谈教授认为,产后身痛以气亏血虚为其本,且以血亏为主,气亏为次;瘀血阻滞、感受外邪为其标。治疗上常以扶正固本为主,重在治本,本固标去。以补益气血为大法,祛风通络、温经止痛,运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味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之,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4.
介绍邱明义教授运用仙鹤草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邱教授认为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其每于临证,衷中参西,重视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善用仙鹤草,以其味苦能泄痞,涩能敛肌,兼能补虚,于实证虚证皆宜。对于消化性溃疡、各种慢性胃肠炎及食管炎,提倡重用仙鹤草,一则收敛止血,促进溃疡面愈合;二则取其益气健脾之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或参辛开苦降之剂,或合甘温缓急之方,以散痞消满,解毒杀虫,标本同治。在肿瘤方面多用仙鹤草配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冬凌草、猫爪草,补虚扶正,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介绍尤昭玲教授应用象思维诊治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尤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属中医学“血瘕”范畴,运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从瘀、虚、毒3个方面辨治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其用药立足血瘕,运用嗜血通络之物以消癥。通过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取类比象,灵活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象思维。同时,用药时又注重与月经周期节律相结合,如月之盈亏,根据其阴阳消长转化治疗。当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合并不孕症时,尤教授将内膜接纳胚胎取类比象为土壤濡养种子、将排卵取类比象为花之绽放等,对疾病的理解及用药独具匠心,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理论发展、临床用药等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总结朱明双教授运用加味四妙散治疗痛风缓解期高尿酸血症的经验。朱教授认为,痛风缓解期高尿酸血症总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湿热痰瘀胶结、脉络瘀阻为标。其中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贯穿此期始终的病机关键,故主张在清热利湿基础上佐以山慈菇、海藻、威灵仙、水牛角等化痰散瘀之品,以及川乌、草乌、地龙、蜈蚣等祛风通络之药,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水产药物开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动物疾病发生日益严重,水产药物是随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同时得到开发的。现用水产药物基本上都是直接借用现成的兽药,而水产养殖动物是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与陆生动物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水产药物开发应针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特性,包括其使用方法进行研制,使其实用、普及。本文综述了水产药物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在水产药物开发时引起重视。一、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为使药物产生疗效,要求药物被养殖动物吸收后,能分布到预定的靶器官,或且在这些靶器官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水平,维持一定时间。这就需…  相似文献   

19.
总结彭力平教授论治骨痹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彭教授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是骨痹发病之本,风、寒、痰、湿、瘀闭阻经络是发病之标,多虚多瘀多郁为主要病机;临证重视奇经、络病辨证,以调补肝肾、通补奇经、畅达气血为治疗原则,内、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并重,广泛运用王旭高治肝理论及叶天士络病学说指导临床,形成了调补肝肾与通补奇经并举治本,辛润通络、风药祛邪开郁治标的用药特色,重视牛膝醇提物的基础研究与运用,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海洋天然产物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许多化学结构独特,生理活性特异的天然产物,它们可归为甾醇,萜类,皂甙,聚醚,大环内酯,脂肪酸,多糖等类型,其中不少海洋天然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艾滋病毒或抗衰老等活性,可望开发成新药或保健品,本文从海洋天然产物的主要化学类型及其各种生理活性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海洋药物的研究现状及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