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蓥山地区的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沙溪庙组页岩中有一叶肢介化石富集层"叶肢介页岩"。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叶肢介化石形态功能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分析和华蓥山地区叶肢介埋藏情况的研究,对其在中侏罗统的古环境进行了重塑,该文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古环境变化对"叶肢介页岩"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各类生物化石丰富,并夹有火山岩,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和磁性年代地层综合研究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理想地区。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辽西义县—北票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土城子组和义县组。大店子组含有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Luanpingspora-Jugella组合;介形类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组合,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组合,Cypridea sulcata亚组合和叶肢介Eosestheria-Abrestheria组合等各类化石,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的对比,尤其是孢粉和介形类与英、法、德、俄和加拿大等地相关地层同类化石组合的对比,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辽宁西部义县组下部的孢粉、介形类和叶肢介与国内、外的对比,也得出与大店子组的时代大致相同的结论。大北沟组含孢粉Poceites-Podocarpid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介形类Luanpingella-Torinina-Eoparacypris组合以及叶肢介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等,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同类生物组合的对比,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晚期(Tithonian)。土城子组含有孢粉、介形类及叶肢介等6大门类化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因此,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划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生物地层的国际对比表明:此界线与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即Tithonian\Berriasian界线是一致的。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一系列同位素测年数据推断,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应接近130.7Ma。  相似文献   

5.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红山湾白垩纪单型盆地是张掖—民乐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缺乏可靠的生物地层和古生态与古环境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叶肢介化石,包括1个种和3个未定种:Eosestheria ovate、E.sp.。结合首次发现的大古植物化石Claophlebis、Podozamites、微古植物化石和前人同位素测年结果,认为地质公园红山湾一带成景地层属于Aptian阶,应为Aptian中晚期。通过对叶肢介个体8个特征参数进行测量,运用PAST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按照生态系统,结合发现的大古、微古植物化石,将早白垩世红山湾盆地划分为陆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对沉积盆地古生态与古环境进行了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王思恩  高林志  庞其清  宋彪  李亚 《地质学报》2015,89(8):1331-1351
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各类生物化石丰富,并夹有火山岩,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和磁性年代地层综合研究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理想地区。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辽西义县—北票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土城子组和义县组。大店子组含有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 Luanpingspora Jugella 组合;介形类Yanshanina Cypridea Rhinocypris组合,Cypridea Yanshanina Timiriasevia组合,Cypridea sulcata亚组合和叶肢介Eosestheria Abrestheria组合等各类化石,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的对比,尤其是孢粉和介形类与英、法、德、俄和加拿大等地相关地层同类化石组合的对比,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辽宁西部义县组下部的孢粉、介形类和叶肢介与国内、外的对比,也得出与大店子组的时代大致相同的结论。大北沟组含孢粉Poceites Podocarpidites Schizaeoisporites组合,介形类Luanpingella Torinina Eoparacypris组合以及叶肢介Nestoria Keratestheria组合等,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同类生物组合的对比,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晚期(Tithonian)。土城子组含有孢粉、介形类及叶肢介等6大门类化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因此,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划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生物地层的国际对比表明:此界线与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即Tithonian\\Berriasian界线是一致的。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一系列同位素测年数据推断,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应接近1307Ma 。  相似文献   

7.
新疆和田杜瓦二叠—三叠纪动物化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原定为侏罗系的剖面中发现丰富的叶肢介、介形虫及鱼化石,本文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了描述.其中叶肢介化石有7属18种(有8个新种).其时代为早三叠世,与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剖面的锅底坑组上部相当.介形虫化石有4属5种,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鱼化石为1新属种,其时代意见偏新,所以,产这些化石的地层不是侏罗纪,而应是二叠一三叠纪的.  相似文献   

8.
叶肢介化石在大别山东北麓毛坦厂组和黑石渡组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大别山东北麓毛坦厂组和黑石渡组是一套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富含叶肢介化石。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及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1970~1974年,安徽区调队在舒城、霍山一带测制地层剖面时,发现了大量化石,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初步鉴定有植物、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和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对这套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系的进一步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充分依据。嗣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安徽省313地质队和笔者,先后对这套地层做了许多工作,在舒城县晓天和霍山县西溪等地毛坦厂组、黑石渡组中,均获得丰富的叶肢介化石,本文着重分析叶肢介化石在毛坦厂组、黑石渡组的分布规律、动物群性质,同时讨论有关这两组地  相似文献   

9.
王思恩 《地质学报》1999,73(4):289-301,T003
冀北,辽西地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古叶肢介群落,通过叶肢介化石埋藏学,形态功能学和现代化叶肢介生活环境的研究,对古环境进行了重塑,文中讨论了古群落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群落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群落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陕西渭北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石川河剖面和后周公庙剖面的叶肢介化石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恢复了叶肢介化石的面貌和组合特征,从而利用叶肢介化石组合来进行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其中,石川河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4属8种,后周公庙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2属3种.据此,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叶肢介化石由老到新可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是晚二叠世晚期的Pseudestheria minuta-Pseudestheria xinjiangensis组合,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的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opsis vilujensis组合和早三叠世早期的Magniestheria subcircularis-Cornia germari组合,并且通过这些叶肢介化石组合可以大致建立不同沉积区之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另外,两条剖面上都存在叶肢介化石与海相化石同层产出的现象,认为通过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由于多期次海泛事件所导致的海、陆混合生物群,有望建立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与海相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牛绍武  辛后田 《地质通报》2017,36(6):909-912
滇中含中侏罗世海相化石地层之上连续沉积的麻地山组、安宁组和妥店组,时代应为晚侏罗世,产川街叶肢介、似东方叶肢介、云南雕饰叶肢介等化石,具有美丽的"滨生长线瘤"构造,形成特提斯区特有的叶肢介动物群。在冀北宣化堰家沟后城组首次发现特提斯区极为发育的川街叶肢介化石,进一步证明后城组完全可以与滇中地区上侏罗统麻地山组-安宁组-妥店组对比,后城组的时代应为晚侏罗世,可能更近于晚侏罗世早—中期。川街叶肢介化石在后城组的发现,为环太平洋带的纯陆相后城组与特提斯区由海相化石推定的上侏罗统对比提供了古生物化石的有力佐证,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白垩纪叶肢介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几毫米到两厘米之间,软体有点像虾,具有很多附肢,雌雄异体,外裹一对几丁质壳瓣,形似蚌壳,但不如后者的钙质壳那么厚实坚硬。叶肢介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中生代时其演化中心从欧洲迁移到了东亚,白垩纪它们的分异和演化达到顶峰,到了新生代则进入衰亡阶段。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大陆白垩系主要是陆相沉积,按古地理和生物地理区系,早白垩世可以划分为西南湖群和东北、东南、西北两个大区,前者出现的是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a)动物群,后者则是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和延吉叶肢介(Yanjiestheria)动物群;晚白垩世在西南湖群出现的是华美叶肢介(Aglestheria)动物群,在东北松花湖水系出现的是真瘤模叶肢介(Euestherites)动物群,在华中和东南沿海云梦泽水系出现的是薄壳叶肢介(Tenuestheria)动物群。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是联系它们相互对比的共同分子;晚白垩世早期的线叶肢介(Nemestheria)动物群则在上述3个区系都有分布,甚至在西北喀什地区的塞诺曼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同期海相地层的陆相夹层中都有发现的记录,它是将中国陆相白垩系与国际海相标准划分联系起来的重要证据。关于中国白垩纪的叶肢介动物群和有关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产东方叶肢介的义县组以前放在上侏罗统顶部或做为侏罗系-白垩系过渡层处理,这次按全国地层表将东方叶肢介群归入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3.
产于泰国半岛班关坤村附近的叶肢介化石原鉴定为 Pseudograpta cf.yuzhongensis Chen,P.jialingensisDuan,P.siamensis Duan,P.sp.,Paleoleptestheria chinensis Chen和 Palaeolmnadia?sp.等 5个属种或未定种 ,认为其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现经重新研究 ,发现这些叶肢介化石生长带上的网孔状装饰网壁相对较粗 ,网孔较深 ,孔径比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叶肢介群的分子要稍大一些 ,但远比 Pseudograpta或 N estoria叶肢介群的要小 ,基本上可以归入 Paleoleptestheria?chinensis叶肢介群 ,其生物地理区系属于古地中海水系 ,与中国西南湖群中侏罗世晚期的叶肢介动物群关系最为密切 ,其生存时代与北方地理区系的 Pseudograpta叶肢介动物群大致平行  相似文献   

14.
银额盆地西部蒙额地1井二叠纪叶肢介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银额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与突破,但对钻井地层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存在巨大争议,或认为产层为白垩系,或认为产层属二叠系。2017年实施的蒙额地1井钻井及取心工作,在930.5~958.0m井段的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层和1085.0~1095.5m井段的深灰色泥岩层中发现叶肢介化石。第一层段叶肢介为加氏圆通古斯卡叶肢介(比较种)Cyclotunguzites cf.gazimuri Novojilov,第二层段叶肢介为额济纳旗半圆李氏叶肢介(新种)Hemicycloleaia ejinaqiensis Niu(sp.nov.)和内蒙古点列叶肢介(新种)Polygrapta neimengguensis Niu(sp.nov.),均为晚二叠世代表性叶肢介。在此基础上,通过钻井地层对比,明确了银额盆地主要油气发现井的产层为二叠系。叶肢介具有重要的生物古地理指示意义,通过二叠纪叶肢介的区域分布与对比,结合银额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层序分析,进一步限定了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为前石炭纪。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中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沉积岩地层首次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鱼类化石为Le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中华狼鳍鱼);叶肢介化石为Yanjiestheria Chen(延吉叶肢介属),分为4个种。该鱼化石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和该叶肢介属在胶莱盆地中广泛分布,属于早白垩世陆相河湖动物群。两类化石同层保存,化石保存完整,属于原地埋藏,所以含这些化石的地层应属于陆相沉积,而与海相沉积关系不大。这套地层因岩性和沉积环境与胶莱盆地南部地区的莱阳群法家茔组(K_1f)非常接近,建议使用法家茔组之名,而不使用因被认为是海相浊流沉积而命名的"灵山岛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牛绍武 《地质通报》2008,27(3):326-344
滦平县火斗山乡张家沟榆树下村大北沟组(1棚剖面地层连续,顶底清楚,化石丰富,以沉积岩为主夹少量火山岩,可分为3个岩性段。1段含孢粉化石;2至3段化石极为丰富,有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双壳、腹足类、鲎虫、鱼、植物等化石。其中叶肢介化石自大北沟组近底部一直分布于顶部,可见至少25个化石层.计5科9属36种,统属于尼斯托叶肢介群(Nestoria Fauna)。自下而上又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叶肢介化石带。以最底部化石带中Mstoriapissovi,Jibeilimnadia ovata的首现为标志,即为大北沟阶的开始,榆树下剖面可作为大北沟阶理想的单位层型剖面。根据化石组合、地层层序、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年代资料,大北沟阶的时代应为晚侏罗世,可能更近于晚侏罗世晚期。文中描述了一些叶肢介属种。  相似文献   

18.
湖北长阳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叶肢介和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淑文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85,7(1):113-127
鄂西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剖面完好,化石丰富,是我国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阶建阶地区。 泥盆纪叶肢介化石在国外有少数报道,在我国除晚泥盆世晚期有报导外,晚泥盆世早期至今没有发现和报导。因此,鄂西地区上泥盆统下部黄家磴组叶肢介化石的首次发现,不仅对于研究叶肢介的演化。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丰富黄家磴组生物内容也是重要的。 黄家磴组化石孢子十分丰富,计30余属,70余种、由于篇幅所限,仅部分予以报道,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叶肢介化石同一标本所发现的孢子,对于沉积环境、动植物群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线索,并且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9.
自三叠纪以后,在我国广大区域内除了极少地区有海相沉积外,大部是陆相沉积,因此我国对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的研究和陆相地层的对比(尤其是白垩纪地层),确是一件极为繁重的工作。中生代地层中除了其他化石外,还大量地保存着叶肢介化石。近年来,由于国外对叶肢介化石研究的结果,证明这一类动物对陆相沉积地层的对此,就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笔者曾翻阅了最近一二十年来已出版的文献,知道我国至少有四十余处有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广布于各个地区,但是有过详细描述和记载的不多,特别是在第三纪  相似文献   

20.
香港地区地层的研究进程及划分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作明 《广东地质》1997,12(4):1-15
香港地区的地层研究,从1920年Heanley首次发现早侏罗世里亚斯斯菊石而揭开序幕,随着丰富的腕足,珊瑚,廷类,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鱼类,昆虫,植物和孢粉等化石的陆续发现,证明了在香港地区存在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从而逐步地个性了香港地区的地 展历史,也促进了地层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