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悼计晓清     
翁文灏 《地质论评》1942,7(6):337-338
学术钻研士,中坚赖巨魁。英年昭大绩,夭折是鸿灾。追溯幽燕日,群钦卓荦才。江甸驰骋广,知识古今该。时察珊瑚种,名传地质材。图书穷纪录,著作集琼瑰。既慰前修望,并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炭地质》2011,(9):81-81
吾,姓煤,名炭,字能源,子孙遍世界。因受中国先祖厚爱,起乳名有三:战国称石涅,先秦呼石墨,汉代曰石炭。因长相丑陋,黑甲黑脸。又有绰号煤黑子,到明代,才正名予俺。吾本植物,在地下经过数万年高温高压的修炼,终成正果。变了形,改了面,浑身会发光燃烧,能产生熊熊火焰。既可服务民生又能助力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甘肃地质》1985,(Z1):160
[1]国家地质总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等,1980,中国震旦亚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国家地质总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等,1979,蓟县震旦亚界叠层石研究。地质出版社。[3]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2)地层、古生物。1979,地质出版社。[4]成都地质学院,1980,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5]王鸿祯等,1980,中国晚元古代古构造与古地理。地质科学,第2期。  相似文献   

4.
五月石榴花     
那日闲来无事,去了附近的公园。正值多雨季节,灰蒙蒙的天空中飘着游丝似的细雨,星星点点。 老远,就看到绿色的园子深处,一株高大的石榴树花开得正艳。墨绿色的叶子油光发亮,经过雨水的冲洗,越发显得绿意盎然,一朵朵一簇簇,像一把把火炬,又如一盏盏红灯笼。花瓣娇艳欲滴,花蕾含羞娇媚。细雨蒙蒙中,园子升腾着袅袅雨雾,石榴树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宛如一位仙女在散花。  相似文献   

5.
吉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宋熙宁三年(1070)置镇溪砦(寨),为军事要地。元属卢溪县。明洪武初年,朝廷设巡检司,发黄册,苗民反抗。明洪武三十年(1397)设镇溪千户所,隶辰州卫,形成"里"的编制,"所里"之名源于此。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撤千户所为乾州厅,治乾州。民国二年(1913)置乾县,次年,因与陕西乾县重名,改为乾城县。由此可见,古代只有乾州,而无吉首之名。吉首在苗语中意为"养育苗家的乙方水土"。  相似文献   

6.
悼朱子元     
翁文灏 《地质论评》1942,7(6):251-252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非其人太可怜。五斗折腰古所耻,君负此名真歉然。真诚朴俭人皆晓,愿得一言明後先。斐声研学自中校,重大课程相授传。前後主持中大者,愿崇地学聘高贤。殷勤复向朱君说,旧地重游信约镌。树人讲学本君志,再  相似文献   

7.
编者言     
《地质论评》1945,10(Z3)
“地质论评”在中国地质学会困苦的支持下,八年来幸未间断。这是我们的领导当局之苦心,与工作同人之努力,所收的效果。对于学会出版物,黄汲清,尹建猷,谢季骅,李赓阳,王斐轩,及帮助编印诸君,都尽了不少义务。他们求学之专,生活之苦,检讨之严,服务之热,都到了可敬佩的地步。出版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质学报》2011,(Z1):2+95
大队简史二八三大队是一支专业化的铀矿地质找矿队伍,于1963年在江西组建。1968年,由江西入川参与三线建设,更名为四川二队,驻地重庆梁平。1971年,工改兵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字362部队。1980年,基地由梁平县迁入达州市。1984年,兵改工为核工业部西南地质局二八三大队。2000年属地化后,改为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  相似文献   

9.
以发展排水为基础 综合治理旱涝碱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生  陈秀玲 《地下水》2008,30(2):1-5
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海河的治理,骨干排水河道的开挖疏浚,解决了排洪排涝排成出路,建成华北平原排洪排涝系统。春季开发地下水包括微成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井灌井排降低地下水位,增大地下库容,减少径流流失,增多降雨入渗,淋洗土壤盐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秋冬利用深沟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促使地下咸水淡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保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旱涝碱成综合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3,32(4):521-522
又一次来到了海边。海边下着小雨。站在海里,水还很凉;赤脚走在沙滩上,脚下的沙石,有些扎脚。大海,从无际的天边,涌过来,抚过去,奔向岸边,卷起千堆白雪,一浪,又一浪……虽说每片海都连着同一片天,但它们却是不同的——每片海,都有每片海的性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包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主动而为、依法防灾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科学理念,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遵循资源整合与系统设计、预防优先与抗救结合、分级防治与风险共担、工程治理与避险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应急处置与长效防范6项原则,提出了今后甘肃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应从发挥制度在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引领作用、打造积极的防灾减灾文化、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全民能力提高、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科技支撑、构建地质灾害隐患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加强空天地一体化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扩大避险搬迁覆盖面和实施力度、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土风险管控体系等8个方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因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我省地质灾害发育,加之近年来经济增长、城镇扩张、降雨增多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数量和经济损失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必要。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固定经济投入下的总体收益函数,认为虽然青海省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从整体看,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较低,未达到最佳收益点。因此,相关部门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随着经济增长适当调整防治投入,不仅能有效控制地质灾害损失,而且也保障社会其他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系列团体标准的发布实施,弥补了地质矿产行业在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标准缺失,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系列团体标准存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适用性问题,提出的措施有利于提升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团体标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确保团体标准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浙江省全面推广1:1万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操作性、针对性更强的依据。本文通过介绍浙江省嵊州市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的编制过程及方法,对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杜伟  王娜 《吉林地质》2013,(4):151-15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本文所述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规定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形地貌、岩体类型、密度、降水强度等地质环境条件及人为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本文对吉林省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雷志强 《江苏地质》2011,35(1):104-108
镇江是江苏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建设绿色矿山入手,介绍镇江在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为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肖进  李辉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532-539
汶川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山区,震后内外地质营力加速了灾区地质环境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本文通过研究灾区地貌变化、地表破坏、山体震裂、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地质环境现状,分析震后斜坡演化过程、地表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外界因素的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转化关系,总结了地质环境变迁过...  相似文献   

18.
李松 《甘肃地质》2022,(1):63-71
甘肃省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已成为热门学科,是防灾减灾的一项有力的非工程措施。针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较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流程,而对于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以宕昌县城关镇而信滑坡为例,利用已有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阐述了大比例尺下的单体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价过程,得出了相应受险区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两种类型的防治责任主体;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段家能  孙德瑜 《云南地质》2007,26(2):219-227
通过项目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特征发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合工程技术经济条件和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供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