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极是一种展望未来的方式在这个以冰为主的地区,温度的微小变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021年北极报告卡》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不断上升的气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北极和南极,涟漪效应将波及全球。  相似文献   

2.
南极和北极的臭氧层正在被破坏,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引起全球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南北极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显示出环境变化的地方,是从事全球环境监测的最佳场地。北极比南极更靠近国际社会,人类频繁的活动对北极环境的影响更大,把对北极和南极环境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因此,南极研究和北极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40年北极海冰范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文中使用北极地区1972年1月—2012年12月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资料,计算了北极海冰范围,讨论了北极海冰范围的各月年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北极海冰范围与北半球温度异常、大气中CO2浓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北极海冰呈显著减少趋势,9月份减少最快;北极海冰的减少滞后于北半球2—4月的异常高温;北极年海冰范围与大气中CO2浓度为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94,说明大气中CO2浓度的增长影响了包括气温在内的气候变化要素,而导致北极海冰消退。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9,(1):6-6
12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排名第十的温暖年份;融冰季节北极海冰的面积降至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低点。与1961年至1990年期间年均14摄氏度的水平相比,2008年全球海平面和地表气温混合平均值上升了0.31摄氏度。不过,由于受到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08年的气温比本世纪前几年的气温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5.
李淑瑶  崔红艳 《海岸工程》2022,41(2):162-172
基于北极海冰密集度、海冰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研究了1982—2001年与2002—2021年两阶段各20 a间北极秋季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20 a(2002—2021年)北极海冰密集度的下降中心由过去(1982—2001年)的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峡一带,转移至亚欧大陆海岸的巴伦支海附近,且海冰范围每10 a减少量由0.44×106 km2增长至0.72×106 km2,减少速度加快约64%。秋季北极海冰范围与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及比湿(Specific Humidity)均呈显著负相关。2002—2021年的相关系数较1982—2001年有所提高,且与温度相关系数最高的月份提前了一个月。通过对海水表面温度、表面气温、比湿、气压场和风场的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可知,1982—2001年间,北极地区的温度及比湿的上升中心集中在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峡一带;2002—2021年间,上升中心则转移至巴伦支海一带。气压场和风场在前后两阶段也出现了中心转移的分布变化。北极地区大气与海洋环流各因素的协同变化影响着北极海冰的消融。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     
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最引人瞩目的往往都集中在气温升高、灾害多发和水资源紧缺三个方面。气温的升高会造成原本覆盖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陆地及极地表面的冰层融化,大量的增水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威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对北极能源的开发愈发重视。美国北极地区的能源储量巨大,但鉴于美国的北极战略核心是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其能源开发相对滞后。2013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开始对北极能源开发予以特别关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加强了对北极近海油气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2021年拜登总统上任后,美国的北极能源政策以气候变化为核心,意在推动北极地区的绿色发展。美国的北极能源开发始终面临着法律、资金、技术、环保等各种问题的制约,这也决定了美国北极地区能源开发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国宜通过制定北极能源合作开发战略,重视北极等极寒地区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推动与美国在北极地区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合作,深化国际协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北极治理等举措,促进我国对北极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北极海域是世界各国及国际生物学界研究规划的目标,因为北极地区对全球生态系统和气候形成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大部分地区终年冰雪覆盖,是地球表面的冷源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器。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资源价值和开发前景日趋突出。以北极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中国参与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参与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我国应对北极环境政治,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塑造北极地区整体安全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极气候系统研究(ACSYS)要解决两个相关的问题:——北极的气候是像模型显示的那样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那么敏感吗?——全球气候对北极各种过程的敏感性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根据各种观测资料与模拟结果提出的。我们现已知道:——北极地区水团的形成终结了通常称作“输送带”环流的全球大洋温盐环流的一条通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报道说:通过计算机模型仿真预测全球变暖速度发现,如果保持目前每天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水平,不考虑植物圈的碳沉降能力的变化,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1860年高出4℃,陆地气温上升5.5℃。但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届时全球气温上升5.5℃,陆地气温上升8℃。气温的升高,将导致海平面的变化,全球气候更加反复无常。  相似文献   

12.
北冰洋中脊海底热水活动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海洋地质研究的热点,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发生在北极地区的海底热水活动不仅对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北冰洋中脊的地质背景和北冰洋Gakkel海岭的海底热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海洋矿产、海洋化学、海洋热结构、海洋生物研究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认为北极地区热水活动的发现和研究必将提升对海底热水活动研究的认识,而且对北冰洋乃至全球的热结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活动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能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北极这块能源“宝藏地”逐渐成为各国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区域。文章综合生命周期理论与世界石油市场特征,分析北极国家构建石油生产方程的理论基础,选择多循环Hubbert模型与情景分析法构建北极国家石油生产方程;综合理论与实际情况,合理设定不同发展情景,分析北极地区石油资源对北极国家石油产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北极地区石油资源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的石油资源一旦得以开发,可使北极国家石油产量峰值时间递延2~4年;北极重点地区(西西伯利亚盆地、阿拉斯加北坡盆地、西北内陆盆地、斯维尔德鲁盆地)的未被发现可采石油资源更加丰厚,开发该地区石油资源的石油产量峰值时间递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9,(3):10-10
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最引人瞩目的往往都集中在气温升高、灾害多发和水资源紧缺三个方面。气温的升高会造成原本覆盖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陆地及极地表面的冰层融化,大量的增水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沿海国的海岸线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居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油气储量勘探结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预测北极将成为下一个世界能源仓库。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和北极航道逐渐开通的大背景下,未来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转化为世界主要油源的可能性加大,届时将深刻影响世界能源格局。系统分析北极地区油气分布、开发现状和前景以及对世界能源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北极油气做铺垫,也为我国制定北极能源开发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极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全球变暖最关键的敏感区,世界各国针对北极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计划,并开展了多年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7年SCIE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引文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分析了13784篇北极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与热点前沿,结果表明:①全球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呈现出加快增长趋势,近5年的发文已经翻了一番,年均发文在689篇以上; ②环北极八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挪威、丹麦研究基底深厚但近年发展稍缓,英国、德国是主要的非北极研究国,瑞典、法国的论文质量均衡,中国、波兰、格陵兰和荷兰则是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③俄罗斯科学院在本领域发文最多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丹麦&格陵兰地质调查机构与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研究占比高,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在该领域科研影响力较大; ④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质学、海洋学、环境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北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北极生态系统特征结构、北极海洋酸化与污染防治等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建议我国针对本国情况制定综合性北极科研计划,并注重科研机构间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并开展国际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属于非北极国家,但是以《联合国海洋国际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法依据、国家安全理论、全球治理理论等都充分证明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合理合法性,目前我国主要参与的北极治理实践包括科学考察、能源开发、航道开通、环境保护等,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在这种背景下,增强我国在北极地区实质性存在的利益诉求,提高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将是维护我国在北极地区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9,(4):9-9
北极的巨大变化是过去两年中的热点问题。北极是地球上变暖最快的地方。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到1℃,而北极的大部分地方则升温3℃,有的地方甚至升温5℃。每年夏季,北极都有大量的海冰融化。有人预测,到2030年,北极夏季可能连一块冰都没有。海冰消失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过去,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航运和矿物开采的影响,二是给北极熊带来的生存困境。但是,北极海冰融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最令人担心的是北极冻土层,  相似文献   

19.
更加复杂的北极生态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环北极地区出现了最直接的国家利益,比如北极新航道的显现等。但是,目前北极地区既没有一套像南极一样综合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已有的一些协议和合作框架的约束力也不够“硬”,约束力和执行力都较弱。  相似文献   

20.
北极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欧盟作为北极域外行为体,为保障其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航道贸易、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潜在利益,出台了一系列北极政策文件。在2008年《欧盟与北极地区》、2012年《欧盟的北极政策:2008年至今的进展及未来的行动》与2016年《欧盟北极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北极政策三大优先发展领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为适应北极国际博弈与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欧盟新北极政策将会把关注重点放在“绿色”“平衡”与“合作”,旨在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平衡欧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纷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北极的和平与稳定。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研判也可为同为北极域外国家的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