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有关资源观测监测指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结果】(1)明确了观测监测体系下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状态或未被加工的状态下通过生产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源,可将其分为气候资源、地表覆盖资源及地下水资源3类开展研究;(2)总结得到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与监测的对象、内容及观测方法;(3)分析自然资源观测监测在资源间及资源与环境间、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上的具体作用。【结论】文章最后指出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是研究资源间、资源与环境间作用,资源资产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创新点:(1)明确了自然资源的定义,解决自然资源在部门管理上、分类上以及数据获取上不统一的问题;(2)分析自然资源观测与监测的内容和指标,结合系统调查、观测实验、预测模拟、监测评价“四位一体”的探测技术,有效掌握自然资源家底、进行资源资产管理,研究资源间、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国土规划治理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勇 《云南地质》2003,22(1):121-128
资源学、环境学与经济学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部联系。资源(自然资源)、经济和环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用综合发展的观点,分析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论述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这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地球难以承载人类重负——《生命行星报告2004》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反映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要定量反映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就需要定量评价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每2年发布一次的《生命行星报告》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对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定量评价分析研究报告。《生命行星报告2004》运用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提供的新的科学分析方法比较了世界上150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以更加复杂的数据和分析、更加详细的时间趋势,测算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报告肯定,地球的生态超载已经成为一个现实,人类目前消费的自然资源超过地球生产能力的20%,即人类目前使用着1.2个地球,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  相似文献   

4.
资源环境学     
资源环境学是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科学的边缘学科。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按其增值性能大致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和一般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山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董一品,王永林(山西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是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利...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平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资源环境信息(地理信息)具有时空特点,其种类复杂、获取渠道多样、具有多种比例尺和分辨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资源环境信息是多维的。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数据库(DB)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资源环境科学由以定性描述为主走向定性、定量、定位综合研究的技术基础。然而,面对多维的资源环境信息,要构建一个具有多维信息表达方式、人机和谐、交互性和参与感强、满足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人员需要的多维信息处理平台,仅靠这些技术是不够的。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分支,虚拟现实(VR)技术适应了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它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描述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它信息技术构建满足研究人员需要的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平台、它的功能以及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7.
屈迅  吴绍祖  李强 《新疆地质》2001,19(4):288-291
地质遗迹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新疆有着经过长期地质演化形成的各类地质遗迹,其内容丰富、类型齐全,包括地质地貌景观遗迹,地质构造、地质剖面遗迹,古生物化石遗迹,岩石、矿物(床)遗迹,地质灾害遗迹。这些遗迹具有强烈地域色彩,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浅谈山东省地质遗迹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可划分为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类、溶洞(群)类、泉(群)瀑布类、异石名山奇峰类、海岛浴场湖泊类、火山(口)类、湿地类等7大类。地质遗迹是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自然遗产,是极其珍贵的不同再生的自然资源。人们通过各种地质遗迹现象,可以追溯地质演化历史以及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状况。地质遗迹在科研、教学、科普教育和旅游观赏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地质遗迹保护应坚持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加强管理与宣传教育相结合,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的相结合以及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乔玉楼匡耀求谭建军郭国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地球化学资源环境是维持人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实施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这项基础性、公益性、紧迫性的建设工程对于解决我国自然资源长期且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不够、预判资源环境数据支撑不足、实现以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管理单元、评价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资源间耦合平衡过程、预判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趋势及优化自然资源空间结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是获取自然资源现状、预判未来状态的主要手段。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相对完善,但观测研究体系相对不系统,数据积累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分别从无人机遥感观测、数据融合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方面给出了建议: 充分利用和发挥无人机组网遥感观测、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开展自然资源立体观测; 借鉴降水、陆面、海表和三维云气象多元数据融合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的数据融合; 利用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这些建议对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实施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这项基础性、公益性、紧迫性的建设工程对于解决我国自然资源长期且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不够、预判资源环境数据支撑不足、实现以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管理单元、评价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资源间耦合平衡过程、预判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趋势及优化自然资源空间结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是获取自然资源现状、预判未来状态的主要手段。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相对完善,但观测研究体系相对不系统,数据积累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分别从无人机遥感观测、数据融合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方面给出了建议:充分利用和发挥无人机组网遥感观测、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开展自然资源立体观测;借鉴降水、陆面、海表和三维云气象多元数据融合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的数据融合;利用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这些建议对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祥云 《江苏地质》2003,27(1):25-30
概述了苏北赣榆地区的国土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与地质环境(包括水体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及灾害地质等)特征。总体上该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持得较好,但客观上地区差异明显,存在一些资源和地质环境问题,并应引起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我国盐湖资源的形成及分布我国盐湖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类型全,是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盐湖资源可分为:固体盐类矿产资源、液体矿产资源(盐湖卤水)和盐湖生物资源三类。前二者是主要的盐湖资源,统称为盐湖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主要是由卤水中的卤虫、...  相似文献   

14.
地表基质是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1月18日在印发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首次提出的概念;同年12月22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对地表基质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加深。2次提出地表基质的概念既有共同点,即都是强调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但同时存在很大的区别,即在空间范围的限定和内容的界定上存有一定的差异。笔者对该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相关概念如土地、土地资源、森林立地、风化壳及土壤之间的比较辨析,更为准确地重新阐述、完善地表基质的定义及其分类,并指出未来地表基质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生才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153-1156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分别侧重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方面,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主要的国际性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6.
真核微生物作为高原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持高原湖泊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营养流动过程至关重要。为研究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2022年6月对色林错南岸(NA)、北岸(BA)和入水口(RSK)表层水体进行采样。基于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α多样性指数认识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衡量理化因子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探究环境因子对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共得到1 343条OTU,分属9门15属,真核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纤毛门(Ciliophora)和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组成。α多样性指数表明,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低。NMDS分析及ANOSIM检验显示,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区域间(NA、BA、RSK)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量(TDS)和盐度(Salt)与α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RDA分析结果表明,EC、TDS和Salt是影响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阐明了色林错真核...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然环境、地理以及自然资源研究进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有利于充分认识和分析区域内自然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动态演变规律,为自然资源调查监管、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把环境地理要素和自然资源作为划分不同区域的基础和依据,进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可以强化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科学认识,对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确定区划单元的主导划分要素和辅助决策要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初步将研究区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划分为3级,二级区划包括7个自然资源亚区,三级区划包括14个自然资源地区。对1990—2018年期间各级分区的自然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开展定量分析后认为,在此期间,研究区主导资源总体变化趋势是森林资源减少、耕地资源大幅度增加,具体表现为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原转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含煤地层中高岭岩(土)分布广泛,成矿时代多,成因复杂,储量丰富,质地优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非金属矿产,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全世界独具特色。本文研究了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概况、研究简史;根据成分、结构、地质产状等特征,提出了中国煤系高岭岩(土)的成因类型;对生物和有机质在其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有机酸溶解矿物模拟实验对其成矿作用做了初步探索;最后对煤系高岭岩的某些关键性加工技术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9.
湿地兼有水陆两类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显著,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和生存环境。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该区湿地类型多样,湿地资源丰富。从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研究、湿地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湿地面积动态变化等方面概述该区湿地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热点,探讨未来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趋势,体现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环境变化、湿地水文学研究及湿地数字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国际主要地学机构(NASA、USGS、NOAA、NERC、BGS)、主要组织(ICSU、EU、OECD、UNESCO)、国际主要基金机构(NSF、ESF)21世纪初10~20年有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与优先研究领域。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国际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把握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geoscien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 ology)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分析了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过去10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研究机构,反映了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与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