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言     
1986年在我国大陆相续发生了32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在地震发生的前后过程中,地震系统有的单位能在震前加强震情监视工作,较准确地预报出中强地震;有的单位在震后能及时、准确地速报并对震后地震活动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有的单位准确地预报了强余震;有的单位在震后及时奔赴地震现场,积极开展工作.上述工作对稳定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赞赏.  相似文献   

2.
山东及其近海区地震序列类型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山东及其近海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初步确定了本区主要中、强地震的序列类型,结合现代地震序列资料,对研究区地震序列类型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序列类型分区,并对其地质构造环境作了简单分析,这时本区大震现场工作中的震后趋势判断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山7.8级地震震后异常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唐同山7.8级地震各前兆学科共189个测项的震后变化进行了归类统计与分析,讨论了震后变化的5种类型数量上的差异特征与后续地震的关系,分析了震后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后续地震区及其地震活动异常的对应关系,认为利用前兆学科的震后变化的某些综合特征配合测震学进行了震后趋势判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徽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定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工作方案》制定指南,结合采用八五攻关成果中的一些新方法和历史地震资料,对安徽省及其邻近区域地震震型进行了判定,同时简要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以求在震后趋势判断上做些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1996年12月21日四川省甘孜州西部发生了5.5级地震。该文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序列及震后早期趋势判断、地震宏观烈度、震灾评估、震前预测过程和政府决策等作了概括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广西震后趋势快速研判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广西震后趋势快速研判系统及其应用效果。系统基于ArcGIS地理信息平台,集成了丰富的地震背景基础数据。地震发生后,该系统随即根据类型库进行模式识别和系统分析,5 min内即给出震后趋势的初步研判结果,并自动生成会商纪要、应急指挥图件和震情汇报材料,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系统已在广西地震应急与地震现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系统分析研究了库玛断裂带自1970年以来Ms≥5级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地震序列类型特征,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指导和研究该地区地震预测预报和震后趋势准确判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1998年度地震趋势分析——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对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再研究。丰富了华南地区的地震学异常度预测震例,地全区未来地震趋势作出了较蝗判断,尤其是对广西环江、荔波4.9级地震的跟踪预测和震后环境判定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图象判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国震后趋势判定与后续强震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在震后趋势判定与后续强震预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1)对近年发生的重大社会影响的一系列6级以上强震的震后趋势后判断迅速,正确,取得了突出的社会减灾实效;(2)对中强地震发生后后续强震的短临预报取得明显进展,曾较成功地预报1995年7月12日孟连西7.3级强震以及1997年4月伽师4次6级以上强震;(3)在国外大震现场的国际合作了开创了震后趋势判定的成功范例;(4)后续强震预测  相似文献   

10.
周翠英  张宇霞 《地震学报》1996,18(1):118-124
以模式识别方法提取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断的综合指标周翠英,张宇霞,王红卫,焦利强中国济南250021山东省地震局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题词地震序列,模式识别,综合判断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1~7天)正确判断是实现震后趋势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方震及近震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付虹  刘丽芳  王世芹  万登堡 《地震》2002,22(4):55-66
同震效应、震后效应是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显著特征。通过多年预报研究、实践, 依据1982年以来的观测资料, 分析同震效应、震后效应的机理、特征, 提出震后效应的单井、密集、条带、迁移等空间分布, 可对老震区余震、外围区及井位附近牵动性后继地震地点预报有指示意义, 亦可对中期、短期预报及后继地震震型判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MW6.3地震.本文利用震后2008年10月26日至2010年8月22日的16期ENVISAT ASAR数据,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误差校正与MInTS(Multiscale InSAR Time Series)技术提取高精度的震后形变场,利用SDM(Steepest Descent Method)方法反演断层震后余滑演化过程,并分析震后余滑与同震滑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雄MW6.3地震的近场震后形变场主要位于断层西侧,在时间演化上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衰减规律;震后余滑主要集中于断层中南段深0~15 km区间,最大的余滑量约0.07 m,位于断层深约9.28 km处,滑动角约-103°;震后余滑引起的地震矩能量M0与矩震级MW在时间演化上具有指数函数递增规律;当剪切模量μ=32 GPa,震后665天余滑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约为1.92×1017N·m,约占同震滑动释放地震矩的4.8%,相当于矩震级MW5.46;虽然震后余滑已经延伸到断层浅部0~5 km区间,但由于余滑量相对较小,没有改变同震滑动在断层浅部区域的滑动亏损现象,这可能是2010年11月30日该区域又发生MW5.3级余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严畅达  徐亚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6):2115-2127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可对地震引起的大范围重力变化进行观测,并从重力数据中发现主要的变化特征.发生于2010年的MW8.8智利地震震级较高,可观测到震中附近广泛的同震和震后长期重力变化.本文基于GRACERL05Level-2时变重力场数据,对2010年智利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对同震变化的计算发现,智利地震引起的同震变化极值达-5μGal,而本文为减小水文信号的干扰而采用的3年平均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震后重力变化的计算中发现,智利地震震后在2011-2016年间的重力变化存在先增大后逐渐衰减的过程.对震后变化的拟合表明,智利地震震中附近有约1μGal的震后重力变化,震后变化的特征时间约1.1年.同时,在智利地震中未出现较明显的两个震后变化阶段(短期、长期).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地下水位同震及震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目前国内同震、震后效应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新疆的新04、10、21井同震、震后效应的形态及特征,分析并总结了新04、10、21井的同震、震后效应特征可能具有的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运用福建前兆观测台网资料,分析了形变应力场和水位震后效应场等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福建区域地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福建多次ML>4.5地震的孕育过程均伴随着形变应力及水位震后效应的成场.研究认为,当形变应力场与水位震后效应场的时空演化规律趋于一致时,这一区域就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背景条件,跟踪分析形变应力场及水位震后效应场的空间迁移规律,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的空间位置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几年临汾中心地震台的数字化定点形变资料,参照台站仪器工作日志,排除人为干扰、气象因素等台站已知干扰因素,综合分析总结临汾台数字化定点形变日均值、整点值、分钟值曲线在震前出现的各种异常图像,找出一定的判断规律,从而为地震预测及震后趋势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elastic dislocation theory, multilayered crustal model, and rupture model obtained by seismic waveform inversion, we calculated the coand post-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changes caused by the Yushu M W 6.9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pril 14, 2010. The observed GPS velocity field and gravity field in Yushu areas are disturbed by the coand post-seismic effects induced by Yushu earthquake, thus the theoretical co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change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modi...  相似文献   

18.
灾害趋势判断是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1950年以来滇西地区和缅句Ms≥6.8级地震资料,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2014和2016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根据空间对称性和强震震中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判断出下一次地震发生地点大致在97.5°E以西,22.5°N以南地区。该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9.
陈学忠 《地震》2007,27(2):41-45
提出了一种以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为基础的地震趋势判别指标提取的方法, 以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年地震频次为例, 给出了判定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判别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 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31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不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为无震判别条件; 当Na5≤10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为有震判别条件; 当11≤Na5≤30时, 不能判定其后是否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当Na5≥24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无7级以上地震发生, 为无震判别条件, 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 2002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7, 满足有震判别条件, 因此可以作出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判定。 2003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28, 满足无震判别条件Na5≥24, 可判定2009年不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 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判别指标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孟国杰  Linlin Ge  伍吉仓  戴娅琼 《地震》2012,32(2):105-11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以厘米乃至毫米的精度和很大的空间覆盖范围实现地表形变观测,它是进行地壳形变观测的重要手段,在地震形变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给出了微波雷达测量的特征,阐述了雷达图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析了InSAR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观测精度。结合较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雷达遥感图像研究地震形变的方法,讨论了DInSAR在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同时讨论了目前我国应用DInSAR研究地震形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应用雷达干涉测量研究地震形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