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虹晕等几种大气光学现象的偏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后发  阮士文  周军元 《气象》2000,26(11):45-47
观测到虹的偏振。分析了虹、晕等现象的特点。运用菲涅耳公式给出其偏振度。结果表明 :各种现象的偏振度相差较大 ,主虹、二次虹分别为 0 .93和 0 .81 ,多次虹的偏振度也较大 ,在 0 .75以上 ;46°晕的偏振度为 0 .1 6 ,2 2°圆晕的偏振度很小 ,仅为 0 .0 4。假日环、日柱的偏振度随入射角有一定的变化范围。虹、假日环、日柱是反射式偏振 ,以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为主 ;而 46°晕、 2 2°圆晕则是折射式偏振 ,以平行于入射面的振动为主。着重讨论了水虹和冰虹的偏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3.
峨眉宝光研究之一——宝光机理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4.
分析虹、晕等现象的特点。运用菲涅耳公式给出其偏振度。结果表明: 各种现象的偏振度相差较大, 主虹、二次虹分别为0.93和0.81, 多次虹的偏振度也较大, 在0.75以上; 46°晕的偏振度为0.16, 22°园晕的偏振度很小, 仅为0.04。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探测与气象仪器专业委员会主持的“微机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4年12月20—26日在成都召开。会上报告内容涉及到大气遥感、天气雷达、高空观测、地面观测及大气探测的许多其它领域。微机应用涉及到观测系统的控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资料整理等各个方面。会议还有国内外微机应用动态的报告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鹏飞 《气象》1982,8(5):39-41
庐山云雾站1981年5月观测到三次奇特光象(其中4、5两日出现的是同一种光象),这已由苏茂同志在《奇特的大气光象》一文中加以描述。这些光象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1.5月4日及5日中午出现的彩色光带根据苏茂同志的描述,我认为彩色光带是“虹彩”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天文馆天象厅里经常看到的是夜间天空星体的情况。至于白天天空的情况、云体发展的演变情况和虹、晕、极光等光学现象以及复杂天气的演变过程等,由于缺少设备,很久以来,天文馆天象厅是无法演示的。虽然大气物理学工作者经多年的研制发明了一种叫做云体发展的活动图片,但也由于透镜视野的限制,只能照到天空很小的一部分,并且造成失真现象,而未被采用。直到最近,由于180°“鱼眼”透镜的研制成功,可以对静止或活动图片做180°的投影;采用时间重叠照象法能够以几分钟的周期显示缓慢的云体形成和消散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在天文馆天象厅内演示白天的各种天空景象。新的设备采用一个投影角度为160°的透镜,如  相似文献   

8.
王鹏飞 《气象》1981,7(12):28-34
当薄绡似的高云掩盖天空的时候,在日月光轮的周围,往往会出现形状奇幻的晕象,有时还带有彩色,特别引人注目。 晕具有各种形状,常见的环形有22°圆晕、46°圆晕、假日环等,常见的弧形晕有各种切弧,有的晕形似直带(如日柱),有的晕呈光斑状(如假日)。有时好几种晕一起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出现时各部分明显程度不同。在色彩方面,有的有色,有的无色。就出现的天空部位来说,有的出现在太阳或月亮的近旁,有的却出现在日月相对一侧的天空中,千种百样,十分复杂。但是就其主要形成过程来分,则不外乎分为反射晕和折射晕两大类。有些晕象的形成过程,兼有反射和折射,也还有些晕象,在形成时穿插有衍射过  相似文献   

9.
根据四个宝光实例的分析,指出峨眉宝光的伴生大光环并不都是主虹。由冰晶去雾产生的宝光,其伴生的大光环实为对日(月)晕,从而肯定了近年来盛行的范氏(Van de Hulst)宝光形成的后向散射机理,不能用以解释一切宝光现象,否定了冰晶云雾不能产生宝光的局限认识。还指出了《国际气象词典》中“布格晕”条释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虹霓奇观     
大气中经常发生各种七彩缤纷,色泽绚丽辉煌夺目的光学现象,它们主要是由于日月光线穿过大气层及云层时,经过反射、折射、散射和衍射后所形成的。这些现象不但给人以赏悦心目的生理感觉,而且直接和间接地与各种天气过程发生联系。是气象观测的主要对象,也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今年6月8日,在呼图壁县气象站东侧出现了一次虹雹奇景。当时正值雷雨过后,浓密的积雨云自西向东移去,聚集在东方天幕上。西方天空蔚兰,阳光明媚。在21时5分左右,主虹渐已形成。经过10分钟,主虹色泽排布已非常清楚,象一座彩色的弓  相似文献   

11.
周秀骥 《气象》1979,5(3):1-4
大气遥感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系统形成的新型大气探测方法。经过近二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已初步成为大气科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 大气遥感的兴起是大气物理和近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气象观测发展历史中辩证的螺旋式上升的一次飞跃。气象观测从古代朴素的看天象、物象,进入到定量的气象仪器观测时代,是气象科学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从地面观测中的器测项目,直到自动气  相似文献   

12.
柯甫 《气象》1976,2(1):29-31
一、天气学是综观分析大 气运动的学科 围绕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人们为了认识大气,预报天气,进一步控制天气,首先是在地球上一定的地点建立测站,观测气象要素(气压、温度、风等等)。然后把这些观测值通过电讯系统收集起来,填在特制的地图上,叫做“天气图”。然后再将图上所包含的天气事实,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综合分析,“天气学”就是如何对大气作“综观分析”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在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酸雨和沙尘暴等观测站网长期工作基础上,作为“大气成分轨道”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积极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基本思路,设计建设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体系,保证了各项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初步形成了12个研究和业务团队:气溶胶、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反应性气体与大气光化学、臭氧与辐射、酸雨、边界层、数值同化、大气成分数值模拟、化学输送数值模拟、大气成分气候效应、大气成分反转数值模拟、常规预报要素分析。2005年在研和新获准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对原有的观测站网和大气化学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增容及整合,重新布设了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实施“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正式进入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台站行列;完成了2个拟新建本底站(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论证试验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了湖北金沙预选本底站站址,即将启动科学论证工作;开展“酸雨观测业务规范”人员培训,大力推进酸雨工作业务化。  相似文献   

14.
北极对我国气候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坚持参与北极黄河站考察及北冰洋考察,布设气象和大气化学观测仪器,实地采集相关样品,并进行了大量有关研究。2018年是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的集中观测特别年,气科院专门设立了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极地预报年中国北极大气探测行动计划”专项,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实施YOPP特别观测期的北极大气探空计划。  相似文献   

15.
将边界层相似性理论同线性热力学理论结合,间接地以观测实验事实证明大气边界层内线性唯象关系是成立的,而且线性湍流输送系数同相应的线性唯象系数成正比关系。但实验事实表明,大涡对流的混合层线性唯象系数成正比关系。但实验事实表明,大涡对流的混合层线性唯象关系是不成立的,混合层内湍流输送过程是一种强的非线性过程。所以,对流边界层是一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的热力学状态。地转风和热成风是一种大气系统特有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和交叉耦合现象,这是大气系统交叉耦合现象的一个实际例证。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势高耸、地形复杂,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东业及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是举世瞩目的。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及边界层大气物理参数的观测研究与任何地点的观测研究相比,难度更大,而且意义十分重要。1998年5~8月TIPEX现场观测试验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选择了具有代表性3个基地(当雄,昌都,改则),第1次采用边界层综合探测系统,首次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高原边界层物理数据,并建立系统的高原边界层综合数据库。采用这些新的观测资料,结合环境大气综合观测资料(包括卫星遥感等信息),在观测研究、理论研究及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继志  于淑秋 《气象学报》2005,63(5):834-835
建立高原周边地区大气特种观测业务站网是发展中国天气、气候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能力的重要环节。青藏高原观测作为上游天气敏感区的特种观测业务站网建设是高原及周边地区实施减灾、防灾,包括下游地区防洪预警洪涝,改进中国灾害预警系统,发展减灾和预测新技术,整体上提高中国天气气候预测水平的迫切需求。中日合作JICA项目全称为:“中日合作气象灾害研究计划”,该项目实施目标为在局地强对流、暴雨与大范围洪涝灾害性天气上游“强信号”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建立大气边界层及水分循环综合观测网,集成现代先进观测设备…  相似文献   

18.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使用要求一般包括精度、可靠性、观测参数的有效性和经济合算等几个方面。精度即仪器的观测结果准确反映周围大气情况的程度。影响精度的因素除了仪器性能以外,还有资料显示、资料处理等许多其他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大气观测精度还取决于所观测大气运动的尺度。可靠性即仪器的实际性能与设计的一致性。气象业务对观测仪器可靠性的要求是格外严格的。关于观测参数的有效性,目前无论是对传统天气预报还是数值预报,各参数的有效性都还没有得出客观的、结论性的标准。经济合算问题包括仪器、平台、  相似文献   

19.
比较太阳系各行星的大气,对了解太阳系和地球大气的现状及演化,提供无与伦比的指南。虽然地球大气比其他行星的大气便于观测得多,但在其他行星上出现的某些大气过程可能比在地球上出现的简单。苏联的金星和火星系列的太空探测器曾对该两行星的大气进行过直接测量;而美国发射的几个“航海者号”则使用遥感技术获得有关该两行星及水星的类似知识。美国的多个“先锋号”探测器曾发  相似文献   

20.
1998年SCSMEX期间南海夏季风海气交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强化观测期间“实验3号”和“科学1号”科学考察船船基大气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两点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使用考虑到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公式计算海-气间的湍流通量交换。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南海夏季风期间海表大气要素和海温日均值的逐日变化、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以及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等。结果表明:这次夏季风于5月21日从南海南部开始爆发,然后向北部扩展全面爆发。夏季风期间南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的大气、海洋结构和海气交换特征等都有明显差别。此外,海表温度的变化除了与太阳总辐射有关外,主要是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通量变化有关,对本次夏季风发生较晚、强度较弱作了海-气交换的物理解释,并与1992~1993年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风爆发过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