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美国国家天气局(NWS)正在实施一项以应用小型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计划。其中,在通讯和气象业务的现代化方面建立一个业务服务自动化系统(AFOS);在地面气象观测方面建立一个地面气象自动遙测系统(RAMOS)。地面气象自动遙测系统是业务服务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地面气象自动遥测系统是用于遙远地区自动观测各种气象参数的装置。计划到1980年在美国本土、夏威夷群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共建立138个站点。RAMOS 可分为中心站和野外站。一个中心站可与若干个野外站编组,每个野外站可测量七种基本的气象参数和16种附加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吕文华  边泽强 《气象》2009,35(2):106-110
为了解决目前的计量检定标准设备和方法不适于地面气象观测站仪器,检测的自动化水平及工作效率低等矛盾,研究设计了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特点是将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风向和降水等传感器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数据采集器分开进行性能的自动检测.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采用多通道设计,可同时进行多个传感器的自动检测并自动输出检测结果.数据采集器自动检测系统可以对气象台站使用的各种不同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采集器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文章所设计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提高了地面自动观测仪器的检测效率,确保了各台站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1引言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主要建设内容为自动气象站,它是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手段,主要承担地面气象要素的时空加密观测任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观测数据。区域站是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重要补充,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区域站站点的不断增加,维护保障任务也日益加大。如何更好地做好维护保障任务,确保区域站的真正正常运行,确保数据正确、及时上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年来对山东烟台船舶及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工作状况的观察。对其当前船舶、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船舶、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及维护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林市临桂国家气象观测站2019年3月21日21:13观测到60.3m/s极端大风,数据使用单位对风速观测值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针对临桂站观测到的极大风速值,对观测场内主用、备用自动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撤换风传感器进行检定,通过综合分析认为:(1)极端大风值出现前后临桂站的主、备自动站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观测要素变化符合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临桂站的观测资料是可信的。(2)检定结果说明风速传感器的频率值与风速仍然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新的线性关系订正出的风速值更接近临桂站当时极端大风的真实值。在分析和总结的同时,从数据质量控制、观测数据极值认定和订正应用、设备运维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气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发展,全国已经建成了70 000多个自动观测站点,全面实现了气象观测自动化。自动化观测技术使得气象常规观测资料量得到了飞速增长,这也使得通过质量控制提高自动观测站资料的利用率尤为重要。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2019年12月1日00时—7日23时共168个时次的地面自动站温度观测资料,及ECWM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中的温度格点资料作为背景场,结合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及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高时空密度的地面温度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并对我国中东部地面自动站温度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利用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剔除观测资料中明显异常的资料后,针对自动站高密度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区域,EOF分析方法可以很好提取有组织的观测系统信息,从而保证剩余信息更好地满足随机分布特点,利用随机概率分布特点就可以很好剔除异常观测资料,并且可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本(准)站气象台站目前采集地面气象资料均采用两套设备。一套是人工观测,通过传统的目测和直接感应的观测方法;另一套是通过地面有线综合遥测仪自动采集每个正点的压、温、湿、风、降水、地温等气象要素。通过对运行一年来自动观测站与人工观测站各气象要素资料的对比分析,找出自动站观测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之间的差异,为气象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济宁市已建成区域气象观测站160个,这些观测站在决策服务、预报预警和气候资源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济宁市区域站建设现状及其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根据其实际运行状况,分析了区域天气观测站在观测环境、维持经费、维护维修人员、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联农业气象地面观测工作包括农业气象试验站(下称农试站)、水文气象观测站及农业气象哨的农业气象观测。一般而言,在资料完整、探测可靠、旦有熟练专家(站上有1-3个农气工程师)的农试站,均能进行一些农业气象检验测量方法和仪器及作物与牧草产量气象预报的研究。然而,苏联的农试站一般只占观测站网总数的3.5%,但在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点中水文气象观测站占有很大的比重,水文站上一般有一名农业气象技术员,主要从事农田农业气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CAWS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风速记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平凉气象观测站2003年1~12月人工站和自动站平行观测的风速、风向资料,统计比较了2003年1~12月人工站与自动站风速观测值和极值,结果表明:受观测仪器系统偏差和观测取值时间差异的影响,人工站比自动站的日平均风速偏小0.4 m/s。风向完全相符的接近40%,2个以上方位的不相符率4%。  相似文献   

11.
利用鄂托克旗气象观测站2007年1-12月人工站和自动站平行观测的风速、风向资料,统计比较了人工站与自动站风速观测值和极值。结果表明:受观测仪器系统偏差和观测取值时间差异的影响,人工站比自动站的日平均风速偏小0.4m.S-1。风向完全相符的接近40%,2个以上方位的不相符率为4%。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网分系统”项目是2001年12月正式启动的,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自动化建设及站网、监测项目的合理调整,最终建立一个在空间分布与探测时间密度都较为合理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面气象观测网。(1)项目建设概况截止至2004年底,全部共建设完成1698个自动站,其中利用国家投资(含大监项目、雷达项目、西部人影项目)1187个,省局自筹资金511个,所有自动站已全部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部分自动站已经进入单轨运行,并通过各省的通信路线进行联网发报,通过9210气象卫星通信网进行上行传输。(2)全区自动站建设与运行情况广西自动站建设从2002年开始,历经3年时间,已累计建成各类自动站55个,在气象业务的运行中体现了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优势。南宁市吴圩自动站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投入双轨业务运行,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进入单轨业务运行;后期建设的23个国家基准基本站及15个雷达校准站也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投入双轨业务运行。39个站均按照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有关技术规定运行,其业务质量同时参加质量考核,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2004年8月开始在区气象台网络中心组建自动站中心站,中心站数据服务器及前置通讯处理机放在区气象台网络中心,从2004年9月5日开始,全区39个自动站均须将小时观测数据自动上传至自动站中心站,实现了全区自动站小时观测数据的共享。自动站的监控、维护保障、标校检定由区装备中心承担。一年多以来通过电话支持以及下台站的方式,为台站排除了许多故障,为广西自动站的正常稳定运行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各自动站运行情况正常,雷击及供电情况不稳定对自动站的运行影响最大。(3)中尺度自动站组网建设展望根据中国气象局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规划,按照中国气象局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矩阵式管理、七巧板战略”的建设思路,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分步实施、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力争用3年的时间,全区共建设约500多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一个间距20km左右,密度适宜、布局合理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中尺度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实现观测时间密度最小为每10分钟一次,一般情况下,每小时发送一次观测资料。2004年完成14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42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气象台自动气象站中心站建设。2005年完成5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4个5要素自动气象站和124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2006年完成50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2个7要素自动气象站和120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全省地面观测站中大部分台站开始应用自动站观测,还有一部分台站应用人工观测.省级地面审核人员对单轨运行、双轨运行的自动站及人工站上报的各种资料进行了一年多的审核,经过总结,改进了工作流程,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气象观测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十余年来由于国际和国内气象业务和服务的需要,气象观测体制在逐步调整,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也随时代的进展而发生了某些变化。现将日本当前气象观测和仪器装备情况分以下几方面作简要介绍。一、地面气象观测 1.测站的种类和观测项目 (1)国家观测站现有16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包括53个机场气象站。另外还有4所为防止水害和为农业服务的测站。国家站分成两类:一类为通报观测站;一类为气候站。通报观测分定时和临时两种。定时通报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露点温度、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气象研究所曾对安装在某孤岛上作为对地静止气象卫星的资料收集系统的全自动天气站的实际模型进行了试验。有两类资料收集平台:一是船舶,飘移浮标站及运载气球系统等国际自动观测平台;二是陆地自动站与固定浮标站的单独自动观测平台。本文所介绍的是陆地全自动天气站。该系统主要设计要求是:1.将耗电量减到最小,以便能够使用容量最小的电池。2.使维修间隔保持在一年以上。3.造价低。一、气象仪器观测项目及精度如表1所示。除了雨量器和气压表外,所有的仪器全部安装在6米高的塔上,无线电装置及其天线也应安装在塔的附近。7分贝增益的9圈螺旋形天线的长度为200厘米,直径24厘米。  相似文献   

16.
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是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要求构建的“三站四网”中的区域天气观测站。目前,各地已建成部分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这些观测站多建在远离城区的乡镇或深山库区。地(市)县两级气象部门要从三方面保障加密自动气象俑量)站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气象科技》1975,(7):38-40
日本气象厅于1970年在日本海(39°N,133°30′E)建立了第一个海洋气象浮标站,即气象厅一号(JMA—01),紧接着于1971年在气象厅一号东北方向约150公里的地方(39°50′N,134°40′E)建立了气象厅二号(JMA—02)。气象厅一号是从1968年初开始由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研制的。从1972年起,对二号浮标站的船体进行了所谓的大型化改造,制成了气象厅三号(JMA—03)大型浮标站,于1973年定位在四国南约500公里的太平洋上(29°59′N,135°30′E)。建立这类大型海洋气象自动观测浮标,也做为世界天气监视网(WWW)的观测计划之一,按此计划日本共建四个,即除JMA—03外,还包括1974年8月定位在东海(30°20′N 125°10′E)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差值统计方法,对南宁市气象观测站、田东县气象观测站、邕宁县气象观测站、五合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年1到12月同期资料及南宁市气象观测站1991至2010年20年月平均值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为南宁市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序列延续和台站迁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9,(2):18-19
美国为了收集海洋和海上的气象情报,建立了大型海洋气象浮标网。第一批为六个XERB-1型重100吨、直径12.19米的塔式浮标。第一个浮标于1970年初安装于弗吉尼亚州以东125海里的墨西哥湾的深水处。此型浮标能自动观测风向、风速、降水、太阳辐射、气压、气温、露点及波浪参数、海水的流速流向、海温、含盐度、以及水中声速。所获取的资料传递给设于迈阿密的海岸警卫站。动力供应为两个柴油机,每年加油一次。  相似文献   

20.
为广东省气象要素、大气成分观测站网优化提供依据,利用广东省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风速、相对湿度、气温以及降水等30年气候资料,结合气候相似性理论论证了全省不同区域的综合气象因子代表站。结果表明:(1)连平站、惠来站、高州站和番禺气象局站的欧氏距离较小,气象要素理论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55%,可分别作为广东省粤北、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区域综合气象代表站;(2)21个地市拟选站的气象要素理论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474%,可作为地市级综合气象因子代表站;(3)除了高州站之外,其它3个区域代表站与地市级拟选代表站未出现重叠,因此可以合理布局、优化区域和地市级代表站的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