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叠前时间偏移可以实现地质构造的精细成像,同时为岩性储层预测提供高保真的高分辨率成像剖面。为了使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从煤田地震资料的特点出发,研究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叠前预处理技术,引入了利用初至波和反射波联合层析反演建立精细偏移速度场的方法,探索建立叠前时间偏移用于实际资料的技术流程和处理措施。实际资料成像结果表明,相比叠后偏移方法,叠前时间偏移在成像精度和中深层保幅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有利于煤田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和岩性反演。  相似文献   

2.
煤田地震岩性解释普遍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和地震属性技术,二者的共同缺陷是无法把握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波形的地震相分析技术综合利用了地震波的频率、相位、速度、能量等各种信息,即基于地震信号的整体差异进行分类。把地震相分析技术引入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岩性解释中,在确定煤层中火成岩侵入范围中取得了初步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对复杂构造、下组煤层和灰岩探测的精度不高,很难满足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对地质条件透明化、精准化探测的需求,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运而生。中国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5—2007年,探索与试验阶段;2008年—2014年:试验与示范阶段;2015年至今,推广与应用阶段。经过近20年的发展,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显著提高了复杂地质构造的探测精度,在解决特殊地质问题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与勘探实例,对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环节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面向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对小、微构造解译和岩性精准识别的迫切需求,提出地震观测系统的优化技术、连片处理技术、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OVT域的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深度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人工智能处理解释技术等,将是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波阻抗反演技术的核心是将垂向分辨率较高测井资料与横向分辨率较高的地震剖面相结合,把界面性的地震资料转换成可与测井资料对比,具有岩性特征及明确地质意义的波阻抗成果。以准格尔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通过波阻抗反演,介绍了断层,陷落柱,煤层变薄、缺失、分叉、合并,基底塌陷与凹陷等地质因素在波阻抗剖面上的响应特征,与常规地震时间剖面相比,其对构造解释更加精细,对地层形态描述更加准确。有效的提高了综合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利用地震特征参数及模式识别方法综合解释小断层的技术,并建立了地震资料断层识别系统,为利用煤田地震资料进行精微构造解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将计算机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龙固井田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煤田,位于巨野煤田中部,其首采扩大区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考虑3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受其顶板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影响,因此首先依据三维地震勘探综合解释成果及波阻抗反演解释成果对二者进行定量化,然后对波阻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波阻抗数据和量化后的构造数据具有相同的变化范围及等量贡献。在此距离范围内构造和岩性的权值各为0.5,依此生成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分析3煤层顶板以上10m、20m处的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图可以发现,该区3煤层顶板稳定性比较好。且其稳定性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岩性因素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时间域地震资料解释比较成熟,深度域处理技术已经走向煤炭领域,但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深度域资料解释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煤炭地震深度域层位标定、深度域断层解释、深度域底板成图的摸索应用,参考时间域解释的流程,初步建立在煤炭高密度三维地震深度域资料中直接解释煤田地质成果的方法。以淮北祁南矿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应用为例,通过深度域、时间域地震数据的对比剖析,断层解释、回采面地震属性显示及底板成图,取得精度更高的结果,利于一线技术人员直接运用深度域地震资料来指导煤矿生产。   相似文献   

8.
邢涛  韩建光  朱广辉  刘志伟  牛云飞  祝玉函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12-2022092012
煤层中发育的断层构造不仅破坏煤层的连续性,而且往往与冒顶、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伴生,小断层等微幅构造的精确探测一直是煤田安全生产研究的重点。三维地震技术是目前获得煤区构造特征、识别小断层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但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难以满足现阶段煤田勘探精度的需求。笔者等针对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征,提出一种有效的煤田三维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技术,通过对静校正、叠前去噪、振幅处理和反褶积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试验,提高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进而更好地识别小断层等微幅构造。通过对实际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测试表明,笔者等提出的精细处理技术对于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在现有三维地震叠后偏移剖面基础上可以识别出煤层中5 m以内的小断层,验证了研究区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的有效性,体现了精细处理技术在煤田精细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煤层中发育的断层构造不仅破坏煤层的连续性,而且往往与冒顶、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伴生,小断层等微幅构造的精确探测一直是煤田安全生产研究的重点。三维地震技术是目前获得煤区构造特征、识别小断层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但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难以满足现阶段煤田勘探精度的需求。笔者等针对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征,提出一种有效的煤田三维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技术,通过对静校正、叠前去噪、振幅处理和反褶积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试验,提高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进而更好地识别小断层等微幅构造。通过对实际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测试表明,笔者等提出的精细处理技术对于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在现有三维地震叠后偏移剖面基础上可以识别出煤层中5 m以内的小断层,验证了研究区煤田三维地震精细处理技术的有效性,体现了精细处理技术在煤田精细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红娟 《西北地质》2010,43(2):48-52
为了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采区主要解决构造问题,因各地区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不同,解释的准确度也有不同。随着计算机和物探技术方法的发展,煤田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高信噪比、高分辨率为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提供了可能。笔者利用小波分析技术、方差体技术、图象处理等多种方法,结合已知采区的实例,对小断层做了精细构造解释,提高了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震勘探在湖泊沼泽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在湖泊沼泽复杂地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处理的质量。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的总结以及勘探前后构造的对比,说明了三维地震在湖泊、沼泽地和柳条林这样的地表复杂地区取得了成功,并为今后复杂地区的三维煤田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阐述了给国家、社会甚至企业自身带来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建立惩处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推行会计委派制,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职业道德等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荣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5):47-48,69
在共炮点道集上,采用Kirchhoff积分法,提取所有深度点上延拓波场的成像值,并对所有的炮集记录按地面点相重合的叠加原则进行叠加,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叠加。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关键是做好预处理、叠前去噪、静校正、叠前数据的动校正切除、建立准确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地震数据的镶边等步骤。根据煤田地震勘探资料的特点,结合实例探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应用到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构造复杂地区煤层的成像效果,提高煤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地震物理模拟建立了地震理论方法研究和实际地震勘探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弹性波场传播规律研究和处理解释方法验证的重要手段,在油气地震勘探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由于煤田与油气在地震勘探属性上存有较大差异,且国内外在煤田地震勘探领域尚没有建设成专业的自动化地震物理模拟系统。为此,设计研制了适用于煤田地震勘探的大型专业化三维地震物理模拟系统,主要由运动和控制系统、导轨和传动系统、测量系统、采集系统构成。针对该系统的物理模拟采集问题,研发了单坐标系统高定位精度技术和双坐标系统精度统一技术,实现了测量系统的空间定位精度误差不大于7 μm、双坐标系统具备统一的绝对零点坐标的超于预期的研究目标,并且通过含典型构造的煤田地震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新疆准南煤田铁列克井田地形复杂,冲沟发育,多为"V"字型谷,沟谷坡度较陡,区内最高处海拔2 121m,最低处为铁列克河海拔1 471m,高差650m。针对该地区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难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除了确保野外地震采集质量及室内资料保真等处理外,资料解释采用了全三维精细解释。实际勘探成果证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西部山区也可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为西部矿井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保真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真度是指输出结果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所能保持的真实性程度,它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包含空间域、时间域和频率域三个方面的意义。对数据采集的保真要求是从早期的地震勘探就开始的,但对数据处理的保真却是现代地震勘探的要求。地震勘探的发展史就是数据的量纲级增长史。从早期的1D 勘探,到目前的3D、4D 勘探,还有3分量、9分量接收,地震数据是按量纲级增加的。这种海量的数据是精细结构和岩性信息的地震描述所需要的,在采集和处理中如果不精确考虑其保真度,确保质量,将会付出惊人的代价。从采集和处理两方面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高保真问题及对现代开发地震的意义。认为数据保真应该同高分辨率勘探一样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从采集到处理成为一个连续化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刘益永 《地质与资源》2013,22(3):192-194
以舒兰煤田为例,论证和分析了在狭长地堑复杂地区二维地震资料处理的各个环节上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最终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提高了地震解释结果精度,从而达到提高煤田地震勘探水平,准确寻找煤炭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西部煤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信 《物探与化探》2005,29(5):404-408
阐述了西部地区煤炭三维地震勘探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对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条件选择、施工技术措施等进行了讨论, 通过几个地区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实践, 说明在西部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下, 煤炭三维地震勘探同样可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叠加速度成图在CPS3绘图系统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PS3绘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常规时深转换,针对目的层埋藏深,速度横向变化大,钻孔资料少的三维勘探区,摸索出了一套由叠加速度出发进行时深转换的方法。此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华北煤田TSK勘探区的三维资料解释中,弥补了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巷道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戈壁沙漠地区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煤田地质构造问题的方法,包括三维地震野外施工方法的选取、施工因素的选择、资料处理手段;并以获得的实际地质成果证实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构造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