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龚道溢  王绍武 《气象》1999,25(8):3-5
1880 ̄199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序列显示,1998年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暖的一年,气温距平达到了+1.38℃。1998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也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距平达到了+0.57℃。1998年我国气温创近百年来的最高纪录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与全球大尺度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气温变暖的原因及可能后果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Pettitt非参变量变点检验、Mann-Kendall秩检验、T检验,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序列计算分析得出,本世纪70-80年代以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0.6-0.8℃,冬季季平均温度升高2-3℃。半干旱地区自1963年以来发生降水突变减少,并且与西非Sahel地区同期降水突变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不同区域同一时期所发生的气候突变和干旱化,在全球有着大范围的空间联系。增温和降水突变减少,使重要灾害性天气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的,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到0.6℃,如果人类不有效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在未来40年至50年内全球平均温度如每10年上升0.2℃,[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全新世11.5 kaBP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究竟如何变化,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研究.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1]也仅给出一个示意图,指出全新世温度变化有几个地区特征:(1)北半球中高纬早全新世(7 kaBP)温度可能比工业化前高2.0℃;(2)中国及欧洲东北可能在7 ~5 kaBP期间最暖,温度比工业化前高0.5 ~ 2.0℃;(3)热带大洋在5 kaBP之前比工业化前低0.5 ~2.0℃;(4)南极在早全新世比工业化前高0.5 ~2.0℃.但IPCC AR4未能明确指出北半球或全球平均温度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5.
1天气概述1998年冬季(1998年12月~1999年2月)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大部分时段气温异常偏高,降水显著偏少。全省季平均温度为18℃,较常年偏高28℃,其中鲁北、泰沂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潍坊最低,为01℃,鲁西...  相似文献   

6.
利用5个全球气候模式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站点地面温度实测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东北地区地面温度的模拟能力,并对SRES B1、A1B和A2排放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了东北地区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但存在系统性冷偏差,模式对夏季地面温度模拟偏低1.16 ℃,优于冬季。预估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末期东北地区地面温度均将升高,末期增幅高于中期,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 SRES A2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大,B1排放情景下最小;增温幅度自南向北逐渐增大,增温最显著地区位于黑龙江小兴安岭;21世纪末期3种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将分别升高2.39 ℃(SRES B1)、3.62 ℃(SRES A1B)和4.43 ℃(SRES A2)。  相似文献   

7.
一项新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会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1.4~3.0℃。这项新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气候模拟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这个上升幅度比其他气候分析得出的估计数据要高得多,因而说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球各大洋季度温温距平的分析,发现全球近百年海温变化有4大特点。第一,从1860年至1930,这一阶段几乎便是温度负距平,在此期间最大降温在1900年至1910年之间,其值约为-0.4℃;第二,从本世纪10年代到60年代,温度回升,且40年代的升温幅度普通强于60年代;第三,70年代前后为本世纪的第二次明显降温,但其强度不如本世纪初那次大,且持续时间也短。直到目前为止,全球海温基本上为持续上  相似文献   

9.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我国在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转变时原基本 (准) 站的平行对比观测及2005年基准站平行观测的地面温度资料, 进行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资料在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分析。用最大似然率检验方法检验地面温度月值的均一性, 对自动观测影响地面温度均一性的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自动观测地面温度日平均值比人工观测高0.54 ℃。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年对比差值大于0.0 ℃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0.3%, 58.2%, 92.2%, 绝大多数站自动观测地面温度的年平均值比人工观测值高。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45°N以北的黑龙江及内蒙古北部、新疆大部地区是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平均最大的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在日、月、年的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冷时段比暖时段的差异大, 北方冬季差异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在北方冬季有积雪时, 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是雪下温度, 比原人工观测的雪上温度明显偏高, 如果无积雪影响, 两种仪器观测的差异并不明显, 差值来源于两种仪器和场地差异的共同结果。非均一性检验表明:在北方地区地面温度产生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是自动站观测的变化; 而在南方地区, 自动观测的改变对地面温度非均一性影响不大。北方有积雪时, 观测的地面温度不能表现真实的地面温度, 因此, 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0.
程也 《气象科技》2007,35(6):844-844
按照新的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美国科学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报告,目前已有足够多的高信度证据表明,20世纪最后几十年比过去400年中任何时段都要暖。这些证据包括树木年轮资料、钻孔数据、冰川退缩数据等代用资料。NRC指出,虽然代用资料表明许多地方最近25年比自公元900年以来的任何25年时段都要暖,基于代用资料重建的公元900~1600年地面温度信度较低,而关于公元900年以前的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的各种说法信度更低,相应时段的代用资料很稀少。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的科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目前主要的3个全球温度序列,1910-2009年的变暖趋势为0.70 ~0.75℃/100a[1].粗略地讲,目前已经变暖了0.8℃.如果把气候变化的阈值限制为2℃,则今后只有1.2℃的上升空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2].根据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3],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地面温度的上升,还包含了冰雪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多年冻土的退化及全球植被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正在或将来可能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南海季风区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爆发的联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1979年1月至1995年12月17a南海季风区修平均地面温度资料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中南半岛西北部和印度半岛分别为地面修平均温度标准差的大值区,其位置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月份具有显著差异。从候平均温度纬圈偏差的时间演变来看,中南半岛地区纬圈温度偏差由正转负的时间早于印度半岛地区,并分别与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其本对应。在夏季风爆发之前,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地面温度是逐候增加的,季风爆发以后地面温度迅速降低,而海洋上的表面温度增温幅度明显小于与其相邻地陆地,此外,从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中南半岛与南海地区表面温度距平差和各自温度距平的时间演变看,中南半岛地区地面温度的变化在触发南海季风爆发及其年际变化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与近10年(1999—2008年)全球变暖停滞有关的几个问题。首先,虽然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但是这10年仍是30年来平均温度最高的10年。其次,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但是不大可能改变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最后,用全球及中国的观测资料证实1999—2008年中国平均温度增量为0.4~0.5℃/10a,即中国的气候变暖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4.
1988年4月下旬的一天,笔者值大夜班,3时接班时,天空晴朗无云,湿度中常,微风.20时-3时夜间晴,温度计指示总趋势下降,地面温度为-0.7℃,最低为-2.7℃.而02时记录干球温度为5.7℃,地面0厘米温度为17.8℃(读数),5厘米温度为6.6℃.一般来说,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温度变化规律是,地面温度低于干球温度,且数值上约低6.0℃左右.这时地面0厘米比干球温度高这么多,记录显然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广西1999年度(1998年12月至1999年11月)的气候状况,其特点为:各地年平均气温17.3 ̄23.8℃,比常年偏高0.5 ̄1.3℃;有49个县市(占56%)气温异常偏高,有25个县市(占29%)气温显著偏高;全区年平均气温21.2℃,比常年偏高0.8℃,与1998年并列为广西自1959年以来第2暖年。年降水量为928 ̄2399mm,与常年相比,桂北正常到偏多3成,桂南正常到偏少2成。年  相似文献   

16.
高斯权重法在温度场插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于1km分辨率的温度插值,在高斯权重插值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地形因子的两种应用方案,并给出相应的误差订正和逐步订正方案,并以长江流域中上游2001年189个测站的5月1日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资料为例,通过比较选取一种简便的、精度高的、与地形吻合更好的复杂地形温度的空间插值方案。利用这种方法所得到地形吻合较好的分辨率为1km的温度场栅格图,且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插值平均绝对误差均提高了1.2℃左右(对于平均温度,插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43℃),插值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均提高了1.5℃左右(对于平均温度,插值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为0.56℃),对全年,日平均温度平均绝对误差可达0.77℃以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和上海气象观测站的详细历史资料,修正了两站逐日温度序列的不均一性,并分析这种不均一性对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估计的影响。对北京序列,不同时期的主要修正幅度在-0.33-0.6℃;对上海序列则为-0.33-0.3℃。从逐日序列计算出年平均温度和年极端温度序列,并把修正之前和修正之后的序列趋势进行比较,修正之后的两站年平均温度序列自20世纪初起呈现出0.5℃/百年的变暖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起这一趋势增强为2.0℃/百年。相比之下,上海的未修正资料显示出两倍于此的趋势;北京的未修正资料几乎没有长期趋势,而对近期的变暖趋势则高估了50%-30%。北京温度序列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呈变冷趋势,极端事件的频率降低;此后又呈变暖趋势,极端事件的频率增加。上海温度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相反趋。这意味着即使区域性平均温度变化一致,区域性强天气波动的变化趋势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仪器不清洁可能会长时间影响着气象记录的准确性。如不洁白百叶箱 ,对温度示度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近2a对比试验 ,我们发现 :冬季晴天 ,备份百叶箱(不洁白百叶箱 ,下同)内干、湿球读数比干净洁白的百叶箱内干、湿球读数平均高0.1℃ ,日最高气温平均高0.2℃。夏季晴天 ,备份百叶箱内干、湿球读数较干净洁白的百叶箱干湿球读数平均高0.2℃ ,中午14时 ,则高达0.4℃ ,日最高气温平均高0.3℃。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洁白百叶箱在白天吸收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的能量要多 ,其箱体温度高于干净洁白的百叶箱箱体温度…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7年2月热带气旋"Gamède"在法属留尼旺创下72 h降水3 929 mm的世界纪录;5月末莫斯科气温达到189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温度;截止8月底美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干旱缺水.2007年我国云南、甘肃、河南、湖南和江西等地经历50年不遇的干旱;7月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7年全球平均温度比过去3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0.41 ℃.同时,今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减小到历史记录的最小值.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破坏性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百余年来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对未来情景的预估。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10a。近百年来,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气候模式模拟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1.4 ̄5.8℃。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但大部分年平均降水增加的区域很可能同时出现大的年际变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 ̄0.88m。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未来,若干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