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结合多年养殖生产经验,并渗考诸多文献,阐述了罗氏沼虾养殖生产中的几个技术关键;必须彻底清塘;加强幼虾放养前的强化培育;争取虾苗在浮游动物高峰期下塘;尽量延长养殖周期;加强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2.
范东东  魏永伟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2015,46(5):1153-1159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对虾养殖的重要病原之一,可感染多种虾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中国养殖的重要沼虾品种之一。根据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推荐的IHHNV检测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开展IHHNV在罗氏沼虾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区的罗氏沼虾养殖区,IHHNV广泛流行,阳性率高达90%;但所有成年罗氏沼虾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病症,仅表现为病毒的携带。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检测到的华南地区毒株属于Ⅰ型感染株,与菲律宾株进化关系较为接近;华东地区毒株属于Ⅱ型感染株,与东南亚株进化关系较近。本研究为IHHNV在罗氏沼虾内的感染、流行和防控提供了详细参考。  相似文献   

3.
光周期对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5年2-5月,在L:D为4:20,8:16,12:12和24:0四种光周期条件下,用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增减罗氏沼虾幼体,测定其生长能量收支。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幼体生长率增大,两者关系为:g=6.5245+3.6045lnT,但周期对幼体C,N含量和C:N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育苗用水中Mg2+与Ca2+含量及Mg2+/Ca2+对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1年3-6月和1992年3-6月在南汇县东海水产养殖公司对罗氏沼虾育苗用水调配原则与不同基础水的调配方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育苗用水中Mg^2+与Ca^2+含量及Mg^2+/Ca^2+必须达到一定的范围,这是调配的基本原则。以鱼塘水作基础水时,需添加6种化学药品,其中Mg^2+与Ca^2+含量可适范围分别为300.0-440.0mg/L与170.0-244.0mg/L,Mg^2+/Ca^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广东各地积极发展罗氏沼虾养殖业,1993年全省罗氏沼虾产量仅有2100吨,但从1994年起,一个发展罗氏沼虾的养殖热潮在全省各地迅速掀起,当年全省养殖罗氏沼虾8万亩,产量1万吨,1995年罗氏沼虾养殖更是迅速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目前广东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产量约占全国的八成,  相似文献   

6.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它是沼虾属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并具有咸淡水产卵孵化、淡水养成、杂食性和同类相残的特性。而且,它的营养丰富,虾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8.27%,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含8种之多,属高档淡水水产品。 1984年山东省东平县开始引进试养罗氏沼虾,经四年的努力,在亲虾的选择、运输、培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验了罗氏沼虾仔虾及Z11期幼体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试验结果表明,0.82cm的仔虾由盐度10.8‰放入淡水及0.98cm的卫虾由淡水直接放放20‰以下盐度水中培育,对虾仔的成活影响不明显;Z11期幼体由盐度17‰直接放入7-17‰盐度水中和由盐度10.8‰放入4-10.8%盐度水中以及淡化后第二天由淡水直接放入17‰ 盐度水中培育,对幼体的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幼体能正常蜕皮变态。  相似文献   

8.
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雄虾有四种不同形态:小雄虾(SM)、橙色螯(OC)、蓝色螯(BC)和老蓝色螯(OBC)雄虾;雌虾分为四种:性腺未发育(IF)、性腺成熟(MOF)、抱卵(BF)和已产幼体(SF)的雌虾。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雌雄虾的体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探讨是否可以对罗氏沼虾不同形态雌雄虾所占比例开展选择来间接提高产量,首次对上述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与收获体重的遗传相关进行了评估。记录了罗氏沼虾核心育种群体两代共计40 935尾个体的形态和体重信息,使用父母本育种分析模型和阈值统计模型估计不同形态二分类(0和1)阈值性状在世代间和世代内的遗传参数,并使用两性状模型估计其与体重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差组分估计结果表明,雄、雌虾不同形态阈值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08~0.12和0.04~0.22。雄虾形态OC、BC阈值性状与收获体重间为低度正相关(0.01~0.43)。雌虾形态IF、BF、SF阈值性状和收获体重性状之间为中等程度相关(–0.61~0.53)。在我国土塘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雌雄个体不同形态阈值性状存在可利用的加性遗传变异,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选择OC形态雄虾并增加其在育种群体中比例,并不会降低其生长速度;选择IF形态雌虾并增加其在育种群体中的比例,可能会降低其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活虾无水运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宁 《海洋科学》2009,33(5):41-46
基于日本对虾等甲壳类以无水方式活体运输有增加运销渠道及提供优质产品等优点,进行了3次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活虾无水运输模拟试验.运输容器为聚苯乙烯盒,填充物为浸水海绵及木屑.结果表明:以海绵作填充物的1 kg容量聚苯乙烯盒(分上下层,共20尾虾)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虾的存活率初眷远高于仲夏,初春高达91.7%,仲夏只有74%;在仲夏时,以6 kg容量的大盒(排列4层共80尾虾)试验结果显示,木屑组存活率(75.4%)高于海绵组(63.5%),但若在只有单层排列的小盒中(每盒各20尾),则海绵组存活率(74%)高于木屑组(68.7%),此结果与木屑及海绵的特性有关.本研究证实罗氏沼虾活虾无水运输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人工繁殖期的占区与雌雄配对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罗氏沼虾对设置的人工巢穴具明显的占区本能,占区领域主要由雄虾个体大小决定。本实验中占区的最小安全领域是一个直径约为35cm的立体空间,雄性占区后绝不允许同性入内,对性腺未成熟之雌虾亦加拒绝。但能稳定接纳1尾以上性腺已完全成熟、即将蜕壳的雌虾并与其配对,最多时1尾雄虾可稳定与8~10尾这样的雌虾配对。在占区和配对过程中,虾的视觉起重要作用。人工繁殖时,捕虾作业不会对占区和雌雄配对产生不利影响。一昼夜1尾雄虾在人工巢穴中最多能与20尾雌虾交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氮磷负荷及其水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研究了广东海丰县东关联安围湿地两种投饵养殖模式——对虾主养(半集约化养殖)和虾蟹混养(半集约化养殖)海水池塘的环境氮磷负荷和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周年变化情况,并以不投饵的塭围虾贝混养(粗放式养殖)模式为对照。3种模式中,池塘单位面积环境氮、磷负荷以对虾主养模式最高,分别为36.52 kg/hm2和7.39 kg/hm2;虾蟹混养模式次之,分别为1.49 kg/hm2和0.52kg/hm2;而塭围虾贝混养模式最低,分别为–2.47 kg/hm2和–0.34 kg/hm2。每月1次对3种模式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总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和总磷及磷酸盐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养殖环境氮磷负荷大小相对应,塭围虾贝混养池塘水质最好,虾蟹混养池塘次之,而对虾主养池塘水质最差,这种现象尤其在养殖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虾池赤潮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4、1995年福建连江县大官坂垦区的虾池生态环境调查,对虾池赤潮作了初步探讨,在养殖过程中,虽然浮游植物密度达到赤潮水平,但未出现赤潮,并对其原因作初步分析;相应地,其水环境呈以下特点:虾池溶解氧高、溶解氧饱和度高,早晨和傍晚的溶解氧变化幅度大;pH8.0 ̄8.9,另外,按王安利等的虾池赤潮判别和预报方程进行检验,出现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亲虾越冬系统的外蓄水池、预热池水、虾池水、亲虾用饵料、虾体及其病患作细菌分析,发现从外蓄水至虾体这五个环节存有细菌等微生物富集过程。稳定的环境、过多的营养、残饵、污物、病虾等是亲虾池细菌富集的要因;不健康亲虾富集并扩散病原微生物。对虾病病因、种类、亲虾成活率等的分析,发现至少31%的疾病与细菌等微生物有关。亲虾成活率与环境微生物一些参数,如几丁质降解菌含量、C/H%和V/H%间有很好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监测亲虾越冬期各类细菌消涨势态,防治病害等是提高亲虾质量数量乃至育苗成功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杏林虾池综合养殖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9年10月至2000年7月在厦门市杏林虾池综合养殖系统进行水质(水温、透明度、比重、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无机磷、pH值、化学需氧量)和沉积物(有机质、硫化物)的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养殖系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各项指标较稳定,基本上符合水产养殖的要求,实际生产效益也表明该虾池综合养殖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虾养殖池生态环境的人工调控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调控对虾养殖池的水色、透明度、溶解氧和COD,建立了较稳定的对虾养殖生态体系.其特征为,生产力水平高,物质循环速度快,各项水质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较快.提出了人工调控虾池生态环境应以维持稳定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为主要内容,同时,讨论了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数量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原建在潮带的对虾养殖池进行改造。使堤坝高3.5m,养殖池水深2.5m,池一端设闸门1座用于养殖池首次进水和对虾收获;养殖前用农药全池泼洒浸泡,杀灭越冬穴类甲壳动物,使用不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虾苗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添加水通过蓄水池进行,池水用80mg/L浓度的漂白粉消毒;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态净水剂、沸石矿物剂、消毒剂等,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对虾抗病能力;结果对虾养殖成活率达到40%~60%,能有效防止暴发性流行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应用芽孢杆菌调控虾池微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监测了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sp.)后的养虾池水体和底泥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以及水体浮游微藻数量的变化,分析了应用芽孢杆菌对养殖环境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底泥异养菌和弧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促进浮游微藻的平稳繁殖。芽胞杆菌通过这些作用抑制了水体中条件致病菌的繁殖,促进了虾池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有利于虾池的自我净化。  相似文献   

18.
鲢、草鱼是传统池塘养殖的四大家鱼的2个重要成员,其遗传资源评估与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功能基因从头克隆等迫切需要序列已知标记连锁图谱工具。本研究将已有鲢连锁图谱新整合53个草鱼微卫星DNA标记和28个鲢InDel-RFLP标记,构建了鲢已知序列标记连锁图谱,标记数326个,达到中等密度水平。构建的图谱将为鲢、鳙资源评价和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等提供工具。另外,本研究初步比较了鲢、草鱼间标记共线性排列,发现两物种染色体既存在共线性,也存在明显重排。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