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珠江韩江三角洲海岸变迁遥感解译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建立遥感识别标志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珠江、韩江三角洲的海岸变迁及河道演变进行了研究,划分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和古河道遗迹,并对三角洲的古岸线特征,形成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的差别和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福建深沪湾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发现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福建深沪湾南岸潮间带的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结果表明,古森林属陆相裸子植物,距今约8ka;牡蛎礁主要由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化石组成,其形成年代约距今3k—4ka,从而为研究该区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古地理环境演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3.
江苏岸外的小庙洪牡蛎礁在海岸地貌学上是一稀有的生物沉积体。这种位于蚀、淤交替岸段潮间带、古礁体和活体共存的牡蛎礁体是我国所仅见。现场观察了牡蛎礁体的地貌特征,并使用GPS和全站仪进行了主要礁体分布与高程的测量,表明礁区地貌面不是一个水平面,相差可达2m以上。礁体顶高主要分布在两个高程上,一是与平均潮位相当,二是比前者低约30cm,略高于小潮平均低潮位。礁体起伏面高出礁坪面多在0.5—1.5m。小庙洪牡蛎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除物理因素造成的侵蚀外,化学溶蚀及人类活动也是侵蚀退化的主要因素。对于礁区内部的礁体,其退化过程为连片礁→环礁→带礁→斑礁→礁坪的顺序。礁体沉积体有三种:原生礁体、与原生礁体脱离的礁块以及已离开原生地的松散堆积体。浪蚀礁坪分布在礁体的迎浪面上,而溶蚀礁坪则分布在礁体密集区。在礁体稀疏区,则覆盖约20—30cm厚的粉沙或淤泥,形成次生的潮坪。  相似文献   

4.
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和海岸地貌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海陆变迁和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规律。在距今12,000—11,000年前,由于气候转暖,全新世陆架海侵使晚更新世末期的平原和盆地变成浅海和海湾。8000—5000年前出现高海面,5m等高线构成全新世海侵最大范围的古海岸线。自3500年以来,气温降低,海面逐渐下降至现代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5.
厦门海岸线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岸线是指多年大潮高潮位时的海陆界线。不同类型海岸有各自的地貌特征,它们在遥感影像上的解译标志与提取方法也存在差异。目前大部分海岸线自动提取研究只是解译出遥感影像中的水边线,即卫星在过顶时刻所记录的海水与陆地的瞬时交界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岸线。本文以厦门地区海岸影像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海岸类型的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海岸线解译方法,提取出1987年、1997年和2007年的海岸线,并进行岸线变迁原因分析。实践表明:人工海岸、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及红土海岸的海岸线解译标志明显,提取效果较好,基本能够实现计算机自动提取;淤泥质海岸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复杂的边缘,仍没有理想的线性特征自动提取技术,是海岸线提取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文利用无人机对蛎蚜山牡蛎礁进行地貌观测,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重建出航拍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包括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目视解译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航拍区域的牡蛎礁主要有三种形态:条带状、斑块状和环状。条带状牡蛎礁脊线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可能由环状牡蛎礁退化或牡蛎的生物自组织过程形成。航拍区域的地貌面高差可达5 m以上,地势最高处高程为0.5 m(85高程,下同),最低处高程为-4.7 m。礁区内的礁体仍处于退化状态,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礁体表面出现坑洼→坑洼进一步扩张、延伸→形成溶槽→礁体分隔、分解,同时伴有沉积物对礁体的掩埋。本研究表明,无人机SfM技术可以高效获取牡蛎礁的地貌信息,为研究牡蛎礁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部海岸牡蛎礁演化的几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岸带生境,并且记录了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根据碳酸盐沉积层序模拟的方法,提出了一个牡蛎礁演化模型,由海平面波动过程、碎屑沉积物顶面高程、牡蛎礁垂直生长率、牡蛎礁顶部高程等四个模块所构成。垂向生长率函数的输入参数通过牡蛎礁沉积环境分析和古今地貌对比方法而确定。应用该模型探讨了江苏海岸小庙洪牡蛎礁的定殖、生长和最终被埋藏的演化历程。模拟结果显示,牡蛎礁顶部水深和河口湾环境参数是牡蛎礁演化的两大限制因素,小庙洪牡蛎礁的最大垂向生长率约为12mm/a,礁体发育初期以垂向增生为主,大约910年前礁体出露于平均低潮面后,转向以侧向扩张为主。该礁体的出露规模在330年前达到最大,目前牡蛎礁的生长几乎停滞,并将在250年后被埋藏,其时牡蛎礁的最大可能厚度达12m。牡蛎礁演化模型显示牡蛎礁建造过程具有复杂性,是海平面变化、地面沉降速率、碎屑沉积速率、盐度、悬沙浓度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牡蛎礁顶板应看成是低于当时海平面的标志,并不代表海平面高度。  相似文献   

8.
海洋牧场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一种新兴技术和产业,海域中投放的人工鱼礁可以为牡蛎生物提供理想的繁殖和栖息生境。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中已发现大量新生的牡蛎生物体,然而牡蛎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存在异质性,其影响因素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立足于天津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基于线性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量化了礁体与牡蛎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牡蛎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识别了主次关系。结果表明:区域水深、坐底时长、礁体密度、牡蛎礁距离均对牡蛎生物量有重要影响,其中,坐底时长、礁体密度与牡蛎生物量为正相关,区域水深、牡蛎礁距离与牡蛎生物量为负相关,坐底时长、礁体密度及牡蛎礁距离等3 个环境变量对牡蛎生物量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牡蛎礁的修复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等深岩识别标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等深岩的识别标志可分为沉积学标志、古生物学标志和古地理标志三大类。沉这标志主要是成份、粒度、分选以及沉积构造等。研究发现,遗迹化石也是一个重要的识别标志。等深岩往往与Nereites遗迹相伴 生,特别与其中的网状遗迹类关系密切。而且,网状遗这的Paleodictyon遗迹还可用来指示着深流方向。由于各种标志大多具有多解性,因此在识别等深岩时应采用多种标志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海门拥有海岸线12.5千米,海域面积320平方千米,人口101万,是江苏海洋重点县(市)之一。海门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蛎岈山牡蛎礁是我国海岸滩涂上稀有的唯一独特的活体牡蛎礁瑰宝。礁体迄今已有1690多  相似文献   

11.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変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为今后本领域研究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ostracean banks in Tianjin area, the present study recognized that the ostracean banks at Ninghe County in Tianjin area are well developed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the Bohai Sea; they consist of thanato-coenose and taphocoenose from Crassistrea gigars and C. revularis. From the 14C datings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banks had formed from early Middle-Holocene and continued up to over 2 ka BP (14C age). The top has different reliefs . Although there is an effect of spatial shift of estuary position, the top i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0. 50--2. 50 m(Huanghai elevation minus National elevation system). The banks cannot explain the sea-level fluctuation. As the string ostracean banks are distributed near E-W direc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direction of tidal currents was then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esent day.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的众多埋藏牡蛎礁体内部,除正常牡蛎壳堆积层外,还存在一些水平夹层,以往的文献对其成因有多种解释。对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体中所含水平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江苏海岸南部现代活体牡蛎礁顶部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渤海湾埋藏礁体中局部范围内分布的水平夹层与江苏海岸活礁体顶部的现代沉积相似,其特征与礁体生长时的局部水动力条件有关;但是,江苏海岸活牡蛎礁顶部的现代沉积特征不同于那些大范围分布于埋藏礁体内的水平夹层的特征,后者的成因尚待进一步研究。礁体剖面记录的垂向层序,在反映环境演化的同时,也反映了礁体生长时的平面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水动力及污水稀释扩散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对长江口水动力条件、上海市现有及拟建排放口污水排放的稀释扩散场进行了模拟。模型利用潮汐数据和排放口附近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分别对丰水期、枯水期的大、小潮情况下的流速场、潮位场及污水扩散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污水的稀释扩散;现状排放量对长江口水环境影响不大;但如果污水在排放前不进行一定的处理,规划排放量排人长江口将会严重恶化其水质,特别是枯水期小潮时最为严重。建议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的环境容量,结合排放口的稀释扩散能力,合理确定污水排放方案。  相似文献   

15.
探地雷达在确定全新世海侵线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新世大暖期古海岸线位置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探地雷达进行最大海侵位置追踪的方法,在探地雷达可获得连续沉积地层图像的理论基础上,在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莱州湾东岸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la RAMAC100MHz天线结合相应的图像处理手段,能够识别区域10 m以内浅地层中海陆相沉积物分界面,与已有钻孔和现场探挖浅孔剖面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利用探地雷达追踪全新世海侵时期古地层、将海相层尖灭点处确定为最大海侵线位置,进一步恢复古环境是可行的。本文为研究古海岸线位置提供的方法,即通过探地雷达探测地层,得到高清的可视化图像,这使得古海岸线位置确定更精确、更直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方型人工鱼礁体水动力特性受礁体布设间距变化的影响,通过物模实验实测了开口比为0.3的方形开口双礁体在布设间距为1.0L、2.0L时周围特征点的流速及礁体受力,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双礁体在布设间距为0.5L、1.0L、2.0L、4.0L时的水动力场,通过分析得到了礁体上升流特性参数、阻力系数随布设间距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数值模拟方法是可行的;模拟工况下,随着布设间距的增加,双礁体产生的上升流区体积逐渐减小,阻力系数逐渐增大,流场效应较好的布设间距为0.5L、1.0L、2.0L。研究结果可为礁区布局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物礁沉积是南海乃至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本文利用新近钻进取芯的南海西沙西科1井生物礁沉积,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早中新世三亚组记录了跨度为C5Dn~C6An正极性时的生物礁沉积。在综合全孔年代学结果的基础上,划分出新近纪西沙地区生物礁生长、发育的3个阶段:约16.5 Ma和约13.5 Ma两个稳定堆积时期,以及16.5~13.5 Ma快速堆积的"中中新世跃迁事件"。此外,本文推测西沙地区生物礁初始发育的时间显著早于过去认为的约20 Ma,同时三阶段的演化模式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的构造环境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Artificial reef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 tool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arine habitat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al reef habitats and man-made structur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We experimentally tested whether artificial reefs change grazing patterns in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e exposed heaps of the macroalgae, Ulva lactuca, to natural grazing,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three artificial reefs. Results suggest that artificial reefs change grazing patterns in the neighboring area. In all the locations examined grazing was 2-3 times higher near the artificial reefs than in control sites (p < 0.05). We suggest that herbivorous fishes are attracted to the artificial reefs, creating a zone of increased grazing. Therefore, while planning deployment of such artificial reef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ir overall influence on their natural surrounding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community trophic dynamics.  相似文献   

19.
The Xisha Islands consist of more than 30 islands. large and small, as well as bars,reefs and shoa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Gaojianshi (the Volcanic Rock), they are allcoral reef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at biotic process has been operating inthe formation of these coral reefs. Some authors suggest that it is mainly due to theprocess of reef-building corals. Others consider that coralline algae (or calcareousalgae) have been rather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efs. Similarly, disagreementexists on whether there are "algal-ridges" on the windward sea side. Some are of theopinion that there are "algal-ridges" everywhere in Xisha Islands, but others assertdefinitely that there are no "algal-ridges" in Xisha Islands.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8年最新监测数据,对青岛新河地区的海水入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氯离子质量浓度与降雨量和水位的关系,分析了新河地区海水入侵主要影响因素是超采地下水,并认为新河地区海水入侵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加快趋势,入侵方向为由NW往SE方向推进,海水入侵范围已基本侵染整个新河地区。同时,根据新河地区降雨量、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海水入侵灾害主要诱发因素等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