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前已报导过褐藻胶在新鲜海藻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晒干过程中、在干海藻的贮藏过程中、以及制成各种褐藻酸盐在贮藏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马尾藻褐藻胶的一些基本性质。 在上述工作进行的同时,我们还观察了另外一些因素对于马尾藻褐藻胶(特别是纳盐)粘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不同温度的升降、紫外光和红外光的照射、各种金属和金属盐类对褐藻胶粘度的影响。 粘度测定法与先前报道相同,采用H?ppler 粘度计测定的。  相似文献   

2.
褐藻胶是组成褐藻胶细胞壁的一种重要成分。虽然它在藻体内的存在形式至今尚不很清楚,但由藻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大部分褐藻胶是与钙离子粘合成水不溶性盐类,或者在生长的藻体中与钙、铁的股体化合物桔合着,而不是以游离的褐藻酸状态存在。 褐藻胶的含量随着藻体的生长季节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异,一般说来,在春季快速生长期间褐藻胶积累量较多;但这些报导中都没谈到揭藻胶在质上(即粘度)的变化。而关于马尾藻类在不同季节中的褐藻胶质与量的同时比较研究的文献,至今我们还未见到。 1953年以来,我俩在进行海蒿子褐藻胶提取方法的实验过程中,察觉到海蒿子所含褐藻胶的质和量都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了给我国褐藻胶工业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本资料, 1954年起我们连续地每月测定了海蒿子中褐藻胶的含量和粘度。  相似文献   

3.
海带和马尾藻中褐藻胶的糖醛酸组成与序列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产海带和3种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用IR谱分析其褐藻酸的结构特征,用高分辨~1H-NMR(400MHz)测定无损褐藻酸钠的单体组成和序列结构。IR谱表明了这4种褐藻酸单体组成的差异性。NMR谱的结果表明:海带、海蒿子、海黍子和鼠尾藻中褐藻胶的G组分摩尔分数F_G依次为0.35,0.40,0.45和0.44,而相应的GG二聚重复单元摩尔分数F_(GG)分别为0.21,0.37,0.36和0.34,即海带的F_(GG)明显小于三种马尾藻。文中引入一嵌段分布参数η=F_(MG)/(F_M·F_G),相应的η值依次为0.62,0.13,0.36和0.41,这表明了序列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在自褐藻类提取褐藻胶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能使粘度遭到破坏,例如加热提取温度、碱浓度、加酸凝聚时的酸度、干燥温度等。关于海蒿子褐藻胶在提取前和提取过程中的一些影响粘度的因素,海蒿子采集后经过淡水洗涤与不洗涤的影响,以及其在贮存期间内的不同程度的变质等已在前报中报导过。 为了了解褐藻胶的降解原因, 1954年以来,我们对于褐藻胶原料海蒿子的处理以及原料和产品(褐藻酸及其盐类)的贮存条件进行了一些实验,所用提取方法和粘度测定方法与前报相同。  相似文献   

5.
褐藻胶(Na-alginate)工业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等都日趋标准化,产品的种类及其在工业上的用途也走向多样化。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曾呈奎和纪明侯就用野生的马尾藻作为原料进行了褐藻胶的提取研究,井确立了褐藻胶的生产工艺,从而诞生了我国的褐藻胶工业。六十年代以来,由于海带的大量人工栽培,褐藻胶生产便采用海带作为原料,由此,这个新兴工业迅猛发展。目前,中国的褐藻胶生产的规模和产量在世界上已名列前矛,除了主产品褐藻胶以外,还同时生产甘露醇、碘等联产品。但这个工业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別是褐藻胶的粘度、透明度及色泽等质量指标是人们极为关切的问题。本文拟就海藻原料的前处理工艺对胶的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做一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亨氏马尾藻硫酸多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证明,昆布科水石昆布、真昆布和马尾藻科鼠尾藻、海黍子等海藻的抽提物具有抗肿瘤作用。本文选用广东、福建两省特有的亨氏马尾藻(Sargassumhenslowianum)为原料,对其提取物的成分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为寻找新的保健食品原料和医药工业原料提供了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亨氏马尾藻 1994年10月,1995年10月采自广东省海丰县硫酸多糖 从亨氏马尾藻中提取实验动物 由第一军医大学提供的雄性纯种昆明小鼠,体重20±2g,随机分组。瘤株 艾氏腹水瘤(EAC)瘤株、腹水型肉瘤S180由中山医科大学提供。1.2 方法1.2.1…  相似文献   

7.
海草的土壤种子库具有巨大的时空异质性,不同种类密度差别可达5个数量级,同一种植被的土壤种子库,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亦相差甚大。种子具有休眠现象的海草可形成持久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喜盐草属(Halophila)、针叶草属(Syringodium)、川蔓草属(Ruppia)和丝粉草属(Cymodocea),或短暂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鳗草属(Zostera)和虾形草属(Phyllospadix)。种子没有休眠现象,例如海菖蒲属(Enhalus)和泰来草属(Thalassia),或具有胎生现象的海草,例如全楔草属(Thalassodendron)和根枝草属(Amphibolis),则不形成土壤种子库。植被特性、环境条件、动物行为等影响海草的土壤种子库。海草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数法和幼苗萌发法两种,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种子的大小以及破除休眠的可控性。土壤种子库尤其是持久种子库是一年生海草场或受到较大干扰海草场恢复的关键。我国绝大部分的海草场面临巨大的人为威胁,且不少海草场由一年生海草组成,因此,保护好这些海草场的土壤种子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尾藻类是重要的经济海藻。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以马尾藻作为药材和食品;近几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马尾藻类不仅越来越广泛地用在医药上,而且成为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氯化钾的重要工业原料之一。因此,弄清这类海藻的种类、分布和资源情况是有效地开发、利用马尾藻类海藻的前提。西沙群岛地处我国海防前哨,海洋植物资源很丰富,马尾藻类种类也较多,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西沙群岛的海藻资源,使其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兵服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年,1958年,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1975年,1976年前后四次对西沙群岛的海藻进行了调査,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西沙群岛的马尾藻科海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仅是这项研究任务的一部分,以后将陆续整理发表。  相似文献   

9.
海藻糖类的气象色谱分析——Ⅰ.褐藻单糖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海藻资源丰富,特别是褐藻类(如海带、马尾藻)分布广、产量大。纪明侯等曾对中国沿海经济褐藻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褐藻酸、甘露醇、碘、钾、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灰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前,碘、甘露醇和褐藻胶等已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然而,至今我国还没有对海藻糖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为促进海藻化学的发展,适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种类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全国海洋环境监测1626个站位生物数据进行分析, 以近2001年~2013年在我国近海海域明确发生赤潮的生物作为赤潮引发种, 开展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1)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隶属于8门60种, 其中产毒种12种, 甲藻27种, 硅藻20种。(2)2013年共监测到上述赤潮引发种50种, 各监测站位种类数在0~25种之间, 平均密度在84~1.16×1011个/m3之间, 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密度分布大致都呈现近岸至远海递减的趋势, 但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2013年各海区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在36~42之间, 平均密度渤海>东海>南海>黄海, 多样性指数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都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4)作为高频赤潮引发种,2013年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主要分布在我国近岸及近海海域;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我国近岸、近远海海域都有分布;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的近岸和近海海域;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分布较为广泛, 但出现的站位较少; 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只在很少区域有分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生物种类和分布状况, 可为赤潮的预警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881年Stanford首次自海带类海藻加碱提取出一种胶质,命名为“Algin”(褐藻胶),并对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来经过许多化学家对这种胶质的化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才确定褐藻胶是一种主要由?-D甘露糖醛酸残基通过1,4位碳原子互相键合的多糖。"褐藻胶"这一名词在广义上包括水不溶性的褐藻酸、与多价金属离子构成的水不溶性褐藻酸盐类、以及与碱金属离子或铵基构成的水溶性褐藻酸盐类;狭义的说来,则指褐藻酸纳而言,因为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纳盐。  相似文献   

12.
由海藻原料提取褐藻酸钠被视为离子交换过程,提取方法有直接提取法和间接提取法两种。所谓直接提取法只包括一步离子交换反应,即藻体中的钙、镁、锶等离子被钠离子直接取代。 Ca(Alg)_2+2Na~+→2NaAlg+Ca~(2+) 而间接提取法包括了酸的前处理和碱溶解两步离子交换过程。即: Ca(Alg)_2+2H~+→2HAlg+Ca~(2+)  相似文献   

13.
用海带提取褐藻胶虽在国外已有多年的经验,但在进行工业生产前,还有必要确定其适宜的制造条件。我们在1958 年上半年就开始这项工作,8月前后即大致告一段落。在此期间并协助工厂进行了试制。 本工作的目的在于研究从海带制造褐藻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条件,即:①提取温度,②提取时间,③提取前处理,④所用酸的种类以及其他条件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甲壳胺作为絮凝剂对褐藻胶胶液的絮凝作用及漂浮效果。结果表明,甲壳胺对褐藻胶胶液具有较强的絮凝作用,其中,10ppm甲壳胺用量的漂浮效果较好,可大大缩短漂浮时间,对清胶液的透光率,粘度和胶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海带养殖是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是世界上海藻养殖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其养殖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目前年产量已达600000t多干品[2]。我国生产的海带除了大部分作为食品食用外 ,还有部分作为工业原料,提取褐藻胶、褐藻淀粉、甘露醇、碘、氯化钾等产品。我国褐藻胶年产量已达15000t,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漂浮渣,都把其当作废物排放掉,这样不仅污染了环境 ,而且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为了进一步地综合利用海带资源,变废为宝 ,作者对青岛某一褐藻胶厂排放的漂浮渣进行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分析。现报道利用气…  相似文献   

16.
海藻中含有大量的长链和不饱和度很高的脂肪酸(Lovern,1936)。由于海藻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其中脂肪酸特別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组成与高等植物和淡水藻等有很大的区别,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之处,近年来已成为海藻化学研究的热点。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海洋动物自身不能合成PUFA,其体内的PUFA是通过食物链从海藻中摄取的,所以可以认为海藻是海洋脂肪酸的原始生产者,也是研究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和转化的主要环节。 马尾藻是海洋中分布范围广且产量高的大型海藻,作者研究马尾藻脂肪酸的组成,不仅着眼于其理论意义,而且更注重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我国广西北部湾的马尾藻,利用气相色谱法(GC)较系统地分析测定了8种习见的马尾藻中脂肪酸的组分,就其在不同种类中的含量分布、饱合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比例等组成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与褐藻类的海带、红藻类的条斑紫菜以及绿藻类的孔石莼进行了比较,从而获得了马尾藻脂肪酸组成的基础数据,为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