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1990年5月和11月份海藻生长繁殖季节,进行两次不同方位定性和定量采集工作,结果定性样品42种,东南方位种数大大超过其它3个方位,群落构成以红藻为主,定量样品两个季度月平均生物量也以东南方位最高。该岛主要优势种为鼠尾藻。  相似文献   

2.
大型海藻体内TN和TP含量及其对近海环境修复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广东省珠海桂山岛附近海域网箱养殖区生长的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石莼(Ulva pertusa)、海带(Lamianaria japonica)、羽藻(Bryopisis plumosa)和草叶马尾藻(Sargassum graminifolium)5种典型大型海藻在不同月份体内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对近海环境修复的意义。结果表明,这5种海藻2—5月份各自TN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076%-5.460%(m/m,干重,下同),TP月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85%-0.510%(m/m,干重,下同)。这5种海藻TN、TP含量随生长月份而变化,在生长旺盛月份,海藻体内TN、TP含量相对较高。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石莼、羽藻体内TN、TP含量较高,可作为近海富营养化水环境修复的优选海藻。  相似文献   

3.
于1990年5月和11月份海藻生长繁殖季节,进行两次不同方位定性和定量受集工作,结果定性样品42种,东南方位种数大大超过其它3个方位,群落构成以红藻为主,定量样品两个季度月平均生物量也以东南方位最高。该鸟主要优势种为鼠尾藻。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5.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岛潮间带布设了显浪咀、太平角和石老人3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 a(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褐藻,绿藻最少.2. 群落中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中、低潮带均大于高潮带;在水平分布上无明显差异.3. 底栖藻类群落优势种无季节性变化,第一优势种为孔石莼.4. 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43种,其中红藻门22属24种,占55.8%;褐藻门9属11种,占25.6%;绿藻门6属8种,占18.6%.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在浙江北部中街山列岛潮间带进行的海藻定点定量调查结果,已鉴定底栖海藻94种。海藻组成以亚热带性与暖温带性种类占优势。区系性质与台湾暖流对本区的影响有关。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本文对海藻生长的时空变化与某些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2008--2009年对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珊瑚礁、海草、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等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大洲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造礁石珊瑚48种,平均覆盖度为27.17%;海草4种,平均生物量为48.31g/m2;大型底栖动物63种,平均生物量为0.19g/m2;浮游动物38种,平均生物量为0.121mg/m2;浮游植物85种,平均分布密度为426.3×10^4ind/m2;游泳动物79种,平均量为2.44×10^3kg/m3。可见大洲岛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但大洲岛周边海域为传统渔场,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渔民已在大洲岛及其海域开发。1990年建立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管理下海岛海洋生态系统有所改善,但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漂浮海藻与海藻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系是海藻生物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以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海藻为对象划分的生物地理单元,具有相对稳定的温度性质、物种组成和边界范围,且区系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然而,长期以来海藻的区系研究仅以定生的底栖海藻为研究对象,对于漂浮海藻则没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世界各地漂浮海藻造成的藻华频发,在一些海域漂浮海藻已成为周期性存在,同时分子技术的发展为海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追溯、比较漂浮海藻及其与定生海藻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漂浮海藻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藻分布、适应与进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结合漂浮海藻的特点和海藻生物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探讨漂浮海藻与海藻区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2次围隔生态系实验中获得的叶绿素a资料,分析了在富磷围隔实验中不同粒径叶绿素a的变化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油污染对叶绿素a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meso中,10月份Chl-a的含量每天以10-16μg/L的速度呈指数生长,最高达到74.89μg/L,大于20μm的大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5月份Chl-a含量在加磷后增长的速度每天为3-8μg/L,较10月份慢,2-20μm和GF/F-2μm的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0.
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青岛太平角岩石潮间带鼠尾藻附植动物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逐月采样调查,并根据蜈蚣藻、角叉菜、扇形叉枝藻、海蒿子和叉节藻等海藻生长期的不同而在不同月份对其分别进行了采样,研究了附植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所有海藻样品共鉴定出附植动物16个类群。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606ind/gdwtalgae,优势类群为线虫和桡足类,其次是腹足类和多毛类。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平均丰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282×103μg/g dwt algae,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为2月。其他海藻附植动物的类群数、丰度、生物量均低于鼠尾藻。海藻附植动物的优势类群及其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海藻之间均显著不同。相对于海水理化因子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海藻生长型形态的复杂性及同一种海藻随生长周期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对附植动物的区系组成和季节动态的影响可能占居更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闽江口上升流区多毛类生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江口上升流区多毛类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及广温暖水性种占优势。平均生物量和密度较低,分别为1.94g/m~2和34个/m~2。高生物量和高密度区出现在沿岸。文中讨论了多毛类分布的季节变化及与环境和渔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麂列岛环境质量调查与潮间带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2年5月~1993年3月对南麂列岛潮间带17条断面和本岛陆域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共获大型底栖动物278种,大型藻类121种,微小型藻类155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最为丰富,生物数量以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区系特点与福建、广东沿岸较为相似。生物量以春季为高,栖息密度在秋季有一明显高峰。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开敞岩礁大于隐蔽岩礁大于巨砾大于泥滩大于沙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类型、波浪作用关系密切。文中还对生物的地域断裂分布现象作了探讨,对环境质量保护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岛油码头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黄岛油码头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92.11—1993.9)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比,并于1993年1月和3月对该地水质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49属56种,其中绿藻类6属8种;褐藻类12属14种;红藻类31属34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对我国广东省的西沙群岛进行了多次考察,着重于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类和区系研究,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报告。1975年5-6月派出的考察队在西沙群岛的10个岛礁进行动植物区系调査,同时对永乐群岛西南面的金银岛和宣德群岛最东面的东岛进行了珊瑚礁礁平合的生态调査;1976年1-4月另一支海藻考察队又调查了西沙群岛18个岛礁。这两次生态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热带珊瑚礁礁平台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在各个垂直分布带上的组成,了解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以及珊瑚礁礁平台鱼类的生态类型,为研究热带珊瑚礁动植物的生态特点,开发利用珊瑚礁生物资源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报道秦皇岛港区底栖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生物量及优势种类等。通过4次定性采样指出:4月和6月的种类数高于8月和10月,群落组成都以红藻类为优势。平均生物量分布以金山咀最高,灯塔最低,各采样点的优势种是新煤码头为绿藻类的孔石莼、肠浒苔和尾孢藻;灯塔为红藻类的珊瑚藻、鸭毛藻及绿藻类的孔石莼和刺松藻,金山咀为孔石莼、刺松藻、萱藻和蜈蚣藻。  相似文献   

16.
渔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渔山列岛(28°53′N,122°16′E)潮间带底栖海藻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潮间带的海藻种类、垂直分布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本区海藻生态特点与临近海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arine macroalgae of Hainan Island in the period 1933–1992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two extensive sample collection periods of benthic macroalgae: the early collection (EC) covers a period between the early 1930s and the 1980s before considerable urbanization and reef degradation took place and a late collection (LC) was performed in 1990/1992 during a phase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alysis of data also including an earlier published inventory of green algae covering the same collection sites (Titlyanov et al. 2011a) revealed that the marine flora of the island comprises 426 taxa in total, with 59% red algae, 18% brown algae and 23% green algae. In total 59 species of red algae, 11 species of brown algae and 37 species of green algae sampled during the LC are new records for Hainan Island. Considerable floristic changes between EC and LC became evident. In the LC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filamentous, tubular or fine blade-like, and often epiphytic, green and red algae with a high surface-to-volume ratio. Additionally a reduction of green, brown and red algal species with larger fleshy or foliose thalli and a low surface-to-volume ratio was observed.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hanges reflec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oral reef ecosystem around Hainan, which was damaged by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the 1950s–1970s.  相似文献   

18.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