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雷 《地理教学》2009,(11):44-44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人是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就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人。目前的地理课之所以成为学生不喜欢的学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只见书不见人,禁闭了学生的独立情感,  相似文献   

2.
蒋萍 《地理教学》2009,(10):29-30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高中阶段情感价值观教育应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还提出了“过程与方法”们隋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在185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就提出了“愉快教学”。他主张“教育要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富有情感色彩”,用情感、兴趣、意志、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求知欲.融合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理解、消化知识。  相似文献   

4.
刘小军 《地理教学》2014,(12):110-11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认知决定情感,而情感影响认识,列宁说:“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情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性。人的全部认识过程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情感在教,而学生也总是以某种情感在学,没有任何情感的教育过程是不存在的。在此,笔者做了如下探讨:一、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对象,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教师的道德与智慧,也无时无刻不是在锤炼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美国世界地理教学情感成果达成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相当明显,且已要求教育培养出相适应的“世界公民”。我国的地理课程目标也把情意领域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表明地理课程从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对学生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以人为本的“情地关系”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基于文献计量法与可视化对1992—2020年主题为“情感地理”的265篇外文文献与248篇中文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凝练出情感地理的研究热点、内涵和意义。结果发现,国内外情感地理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主题与内容不断拓展:国外侧重教育、政治、社会性别、儿童的情感地理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则侧重旅游和居民的地方感研究;研究内涵方面,国外学者不同学术领域专家对情感地理有不同的诠释,教育地理学家侧重教学互动关系,人类地理学家注重情感空间特征,文化地理学者强调情感与文化的联系。国内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情感地理是揭示人、情感与地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着力研究不同地理空间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情感的影响;情感地理突出情感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社会性研究,关注人地关系“情地关系”、人际关系“情感传递”,将有温度的情感融入空间或区域,赋予地方新的使命。情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在教育、政治、社会性别、儿童、旅游和居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情感教育”是一种重视“情感”因素的教育理念,它以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基础,认为教学活动也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情感等非理性角度进行考虑。初中英语教学有着基础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位置。情感教育以此自身的特殊理念和优势,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至关重要。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相反,消极的情感就像一个“减效器”,可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缺失,掌握科学的情感教学方式和策略,很好完成教学目标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吕美德 《福建地理》2004,19(1):61-63
美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教于乐之中,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本文阐述注重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大大激发学生学地理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地理美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张天仕 《地理教学》2010,(17):61-6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如何爱护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情绪;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受到亲近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喻悦的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韩涛 《地理教学》2010,(2):49-50
与传统狭义的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觉卧三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相似文献   

14.
魏玫 《地理教学》2006,(7):11-14
众所周知,审美既是愉快的,又是陶冶人性情的、升华人性的,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积淀的理性内涵。从本质上说,教育就应当具有审美的特征,教育是寓教于乐的一门艺术。但是,教育被异化以后,常常被定义为“灌输”、“训导”、“知识传授”,从而丧失了审美的感性和陶冶特征,因此,教育要重建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老虎菜     
《中国地名》2010,(1):53-53
只听菜名就足以让人退避三舍,但真正的本意是用爽脆热辣的味道,迅速激活每一个人那倦怠疲惫的食欲,从而感受到如老虎般“凶猛”的清爽口味。  相似文献   

16.
胡岩 《地理教学》2011,(24):20-2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面临“高科技”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每个人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潮流的需要,向素质化方向发展。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理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情意领域”(affective domain)一词最早出现在1964年由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所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主要从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的性格化等方面对情意领域教育目标进行了阐述。从这一点而言,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恰好对应了布卢姆等提出的“情意领域”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劳动素养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为研究对象,在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构建“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3个模块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定量解析影响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认知存在差异,其中“个人力”与“地域力”的家庭子女数量、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对劳动素养有重要影响;“文化力”中劳动价值认知、劳动情感品质等对大学生劳动素养起决定作用。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可以通过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情感品质培育、规范劳动素养培养流程、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劳动素养全流程框架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大熊川教授认为,理解教育主要是三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理解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我认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师生情感交流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0.
汤国荣 《地理教学》2011,(18):19-21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造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追寻的一个目标。“怎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成为一线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难题。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或许很多,可能难以理清头绪。但笔者认为: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到位”应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不可忽视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