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力环流”历来是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对它的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直接关系到“风的形成”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课前实验、课件演示、图示练习、案例分析等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含义直至学会用该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曹广文 《地理教学》2011,(17):61-61
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位置)、地形及洋流等”这一原理后,清学生提问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由教师运用原理回答该地的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气环流",教师多采用"提出假设-推翻假设-逐步逼近-得出结论"的"推翻假设"式教学逻辑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调查表明,"推翻假设"式教学逻辑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一系列思维障碍。科学家在对大气环流规律的探索过程中,采用的是"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经实践验证表明,对于"大气环流"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借鉴地理学家的发现逻辑,采用"要素增加"教学逻辑设计并实施教学,能更加接近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有效避免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南极地区冰雪消失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修群  谢倩 《地理学报》1993,48(5):394-402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的消失对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南极冰雪消失不仅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而且通过引起热带环流异常如增强东亚季风环流和减弱Walker环流等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气候的异常。南极冰雪覆盖的消失将给全球气候带来严重后果。文中也对南极冰雪气候效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6.
翟立群 《地理教学》2013,(14):14-15,40
正一、引言单圈环流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大气环流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习三圈环流形成、理解并把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征的重要知识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单圈环流指的是赤道地区大气受热上升,于高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北极冷却下沉,于极地近地表流向赤道地区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其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一、气候成因的归类与比较 形成气候的因素通常要涉及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海拔)、海陆分布(洋流)、人类活动等(图1)。在气候形成的诸多要素中,太阳辐射与大气区即使是同一种气候,在特征相似的基础上,成因还是相差甚远。以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东南亚、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三个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例,从成因上来看虽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但差异性更是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中提到的关于形成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没讲到洋流。虽然在第三章中讲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为了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应在讲授形成气候的因素时,加上洋流。为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洋流也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从读图入手,讲授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锋 《地理教学》2014,(19):23-2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大气的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因此,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因认知上的偏差,关于热力环流的内涵、外延,还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及论断,且这种错误观点及论断还能自圆其说,形成悖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究来剖析并纠正热力环流的内涵及外延在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相似文献   

10.
马旭丹  刘宁 《地理教学》2012,(24):42-43
"季风"是"大气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行星风系与气候之间关系后,进一步认识特殊气候季风的成因,符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季风"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达到(上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上海市  相似文献   

11.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3,(22):40-41,52
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新课标高中地理四种版本教材必修第1册都安排有"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人教版P32、中图版P38、鲁教版P38、湘教版P48,各版本图名不尽相同)。透彻分析、解读该图,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又能为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注重知识铺垫——为有效析图扫除障碍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气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往往是学生的知识盲点,高中教材也不涉及,而它恰是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解读许多热力环流变式图时遇到困惑或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Meteosphere软件,再现了实时的大气运动的气流、气压、云和降水等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真实中大气环流的复杂性,提出了大气环流运动既包括经向环流(即三圈环流),也包括纬向环流的观点,将气象科学新发展与中学地理教学相联系,突破了中学传统教材与教学  相似文献   

13.
耿庆明 《地理教学》2010,(11):56-56
热力环流是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它的深入理解是学习“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知识的关键。虽然它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时时相伴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觉得它飘忽不定,对它视而不见,不好验证。怎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亲眼观察到它所起的作用呢?我们巧用厨房做实验,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基本思路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演变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即与地移极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气候是基本自然地理因素之一,所以气候的演变必然伴随海洋、河流、冰川以及植物等其他自然地理因素的变化。1.气候与地球参数相联系的理解地极移动影响气候可能的基本机制是地极移动引起离心力系统的变化,从而造成地球上大气环流和空气质量输送的变化,使各地区天气气候产生相应的变化。当地极移动时,各地区极移离心力位势及相应的三分力可以计算出来。例如,离心力位势 W_p 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6.
潘建 《地理教学》2006,(7):41-42
教学贵在多思考,知识之间其实有其潜在的联系、规律,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发现这一点,并且及时的总结,那么不但可以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笔者在给高一学生上“大气”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通过分析热力环流进行推广,结果学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技巧,使大气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正在"热力环流"一节教学中,热力环流引起等压面的凹凸变化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很多学生不理解其形成的过程,造成了对其"死记硬背"的现状,致使在做题时茫然不知其所以然,错误百出。在近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一个用"小质点+数值"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突破,结合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分析明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重要信息指标,本文从影响水汽稳定同位素含量的物理过程入手,即源区蒸发、传输及凝结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影响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平衡分馏和动力分馏的理论基础;回顾了传统观测方法、近期发展的激光光谱仪及卫星遥感红外光谱仪等大气水汽同位素观测新手段,重点分析了光谱仪及遥感观测方法的优势及应用,表明实时观测和遥感监测成为目前水汽同位素研究的主要手段;总结了目前大气水汽同位素观测研究在同位素基础理论、地表过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汇总分析了大气水汽同位素环流模型的发展和应用,表明同位素环流模型在全球及区域气候过程、古气候恢复以及环境信息重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会成为今后气候系统研究的新方法;最后提出水汽同位素研究的新焦点即高时空分辨率的实时观测、氢氧同位素的新指标如过量17O以及同位素气候模型的发展完善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第一场沙尘暴初探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实时和历史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资料,从沙尘暴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三方面,对世纪之交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次速度较快、强度较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大型天气环流系统调整时的上下游效应,使乌拉尔山高压脊迅速发展东移,推动西伯利亚的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加之高空急流动量的下传,是这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动能基础;②前期12月我国北方较正常年份温暖干燥,表层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源丰富,这是此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物质基础;③沙尘天气的发生使我国北方城市空气污染雪上加霜,造成部分城市空气污染异常严重,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增加100%~300%。  相似文献   

20.
招伟彬 《地理教学》2021,(10):57-60
本文基于一次干热河谷微专题教学不足引发的师生间讨论,并由此展开对干热河谷的探索与思考.在厘清了干热河谷的概念、气候特征、气候成因等内容的基础上,从问题情境信息呈现、气候成因综合分析、尺度思想透析问题和适当渗透人地思想等方面,总结了局地小气候成因微专题教学的几点启示,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